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存善養心,探尋幸福源頭

簡介行善本來就不是食慾、物慾那種能夠苛求的東西,你對他人施與善、賜予福,本不求回報,可心卻瞬間變得愉悅而坦然,而他人也會因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暢

蟬脫煮水喝用多少

存善養心,探尋幸福源頭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善良”下過這樣一個定義: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中國古代傳下來的格言也稱: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

只要心存善念,則風波不起;廣施善行,則天下太平。

儒家對“善”極為推崇。

孟子曾經說:

“存其心,養其性。”

由此衍生出一個詞語:存心養性,它的意思是儲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

人們生來便有一顆赤子之心,不沾俗塵,不染汙土,只是原原本本的初心,在塵世歷盡鉛華,才有了喜怒哀樂愛憎惡。

存善養心,探尋幸福源頭

佛家雖然主張拋棄七情六慾,但是他們對“愛”卻倍加推崇,不過它所鐘的“愛”不是情愛,而是憐憫和善良。

佛語云: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意思是,為他人奉獻善心,為社會造福祉,他人和社會必定會以善回報於你。

儒釋兩家皆看重善良,原因就在於善良可匡扶世間的正義,能夠為人和社會帶來無限福廕。

不管是大善還是小善,只要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這是一個天理迴圈的道理。

為了證明善良有多好,拿惡因得惡果來證明不行善會有多少遭遇,是件可笑的事情。

行善本來就不是食慾、物慾那種能夠苛求的東西,你對他人施與善、賜予福,本不求回報,可

心卻瞬間變得愉悅而坦然

,而他人也會因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暢。

人與人之間自然流露祥和之感,這不就是善果嗎?

存善養心,探尋幸福源頭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他們的善行在幼年時便已彰顯。

詩人屈原在幼年時期就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當時正逢連年饑荒,屈原家鄉的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時有沿街乞討、啃樹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見之不禁傷心落淚。

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裡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們見狀,紛紛拿來碗瓢、布袋接米,將米揹回家。

不久,屈原的父親便發現家中糧倉裡的大米越來越少,他感到很奇怪。

有一天夜裡,他發現屈原正從糧倉裡往外背米,便將屈原叫住,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屈原把家裡的米灌進了石縫裡。

鄉親們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動,連連誇讚屈原。

父親沒有責備屈原,只是對他說:“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窮人,如果你長大後做官,把地方管理好,天下的窮人不就有飯吃了嗎?”

自此屈原勤奮學習,成人後,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為官,管理國家大事。

他為國為民盡心盡力,為後世所稱頌。

存善養心,探尋幸福源頭

三國風流人物劉備在給子劉禪的遺詔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

就是告訴他,即使很小的善行也要做。

雖然“善”有大小之分,但只有小善積多才能成為利天下的大善。

無論大善亦或小善,都是永無止境的。

宋代詩人楊萬里說:“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

意思是:人做了上百件好事,也不要輕易滿足。

為何“善”也變成了求之不盡的苦果呢?

你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善不是負擔,而是幸福。

存善養心,探尋幸福源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