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簡介”宓[fú]子賤(前521年或502年—前445年),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說服的讀音是什麼意思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談到公冶長時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曾坐過牢,但不是他的罪過。”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解釋三點:

這裡的“妻”是動詞,意為

把女兒嫁給。

縲(léi)紲(xiè)是捆綁犯人的繩索。這裡指監獄。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我們再來說說這個公冶長進監獄是怎麼回事。根據一本叫《論釋》的書講,

公冶長從

衛國

返回

魯國

,走到兩國邊界處,聽見鳥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會見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長問她,老婆婆說:“我兒子前日出門,至今未回來,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麼地方。”公冶長說:“我剛才聽到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兒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發現她兒子的屍體。

老婆婆報告了村中官吏,村官問老婆婆從哪兒知道的,老婆婆說:“是公冶長說的。”村官說:“公冶長沒殺人的話,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將公冶長逮捕入獄。獄吏問:“你為什麼殺人?”公冶長說:“我懂鳥語,沒殺人。”獄吏說:“那試試你,如果真的懂鳥語,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償命。”於是將公冶長囚在獄中六十天。後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監獄的柵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長聽了面帶微笑,獄卒去報告獄吏:“公冶長聽了雀語發笑,好象是懂得鳥語。”獄吏問公冶長,聽到麻雀講什麼了而發笑?

公冶長說:“麻雀唧唧喳喳,說白蓮水邊有裝糧食的車翻了,公牛把角折斷,糧食收拾不盡,招呼去吃。”獄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後來公冶長又聽懂了

的言語,於是被釋放。

在本段中,孔子在選擇女婿的時候,既不看重對方的錢財,也不看重對方的地位,只注重對方的人品,即便是坐過牢也沒關係。這說明了孔子有著很強的是非判斷能力,以及敢於正視現實的勇氣。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弟子是清白,根本就不怕別人在背後議論些什麼。孔子不以一時榮辱評價他人,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孔子的這個智慧,對我們有兩個方面的啟示。首先是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和對待陷人屈枉之中的人,其次是當我們遭到誣陷應該如何面對。

其實不論是待人也好,處世也罷,其中的關鍵在於客觀和信任。正確對待陷入不幸中的人,出自對他人的真實瞭解和信任:正確對待自己面臨的麻煩,出自對自己的信任。如果沒有準確的瞭解和堅定的信任,就不要輕舉妄動。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則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評論南容時說:“國家政治清明時,他不會被罷免;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也可免於刑罰。”就把自己兄長的女兒嫁給了他。”

先說一下南容。歷史上有兩個南宮适。我們都說一說:

第一個:南容即

南宮适(生卒年不詳),又稱南宮子,

西周

著名賢者、重臣。所謂“文王四友南宮子”,依照史籍《

史記

·

周本紀

》的師古注,指的就是南宮适。據考證,南宮适是周文王四友之一,武王興周滅紂時的賢臣。周武王滅商後,命南宮适拆掉紂王所建的鹿臺,開啟紂王的糧倉,以賑濟貧弱奴隸。

第二個:南宮即南宮适,字子容,亦稱南宮,春秋末年魯國人,既是孔子的學生,又是孔子的侄婿。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為“郯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龔丘侯”,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改封為“汝陽侯”。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為“先賢南宮子”。

很顯然我們這裡說的是第二個南宮适。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前面你聽到了孔子對公冶長的評價,但你再看看南容。從經歷上看,他似乎是個有點滑頭的人:國家有道,他保官;國家無道,他保身。

這似乎和慣常印象裡儒家讀書人的剛直不大一樣。但你要知道,孔子其實是很通達的人,原始儒學也絕不講究動不動就不要命去死諫。

前面講過,孔子講孝道,那麼兒女當然應該努力保全性命,不至於讓父母傷心難過,這才不違背孝道。所以這一個女婿、一個侄女婿,剛好能幫助你理解孔子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複雜性,他的兩個側面都無比真實。

另外,這兩章讀下來,我的個人感受是,對比前面坐過牢的公冶長和治世亂世都能保全自己平安度過的南宮适,從世俗社會父母選女婿的角度來看顯然南宮适比公冶長更可靠。孔子替侄女優先考慮,這是他作為家族長輩的處事方式。

你要知道,在古代社會,子女在婚嫁的事情上,父母往往有很大的決定權和影響力。而且這個時候,孔子同父異母的兄弟孟皮已經不在世了,他作為叔叔就能夠為侄女做主去操持這件事情。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是君子啊!如果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裡獲得這種好品德的呢?”

宓[fú]子賤(前521年或502年—前445年),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任單父(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宰。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宓子賤“單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單父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宓子”。

子賤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德行很高的一個,孔子對他進行了褒獎,同時還提出了良好的品德並不是人們先天就具備的,而是與後天的環境有關,尤其是教育環境的好壞。

我們先來看宓子賤這個人。由於歷史的久遠和記載的匱乏,對他的事蹟我們知之甚少,現有史料中只找到與他有關的兩件事,一是掣肘的故事,二是治理單父。掣肘的故事是說,魯國國君任命曾在朝廷為官的宓子賤去管理單父,但是宓子賤很不安心,因為他在朝廷時的許多諫言都被周圍的小人破壞了。現在離開朝廷,深恐有人在國君面前詆譭自己。

於是,他請求帶兩個副手赴任,這兩個副手都是魯君的親信。到了單父,地方官拜會宓子賤,宓子賤讓副手書寫拜會人員名單。在他們寫字時,宓子賤故意掣肘,讓他們寫不好字,然後又以他們書寫凌亂為由大加斥責。兩人不堪其辱,回到朝廷,向魯君彙報這一切。魯君聽後,明白了宓子賤的用意,派人告訴宓子賤,准許他全權治理單父,朝廷不加干預。

第二件事是說,宓子賤自從到了單父,整天彈琴作樂、悠閒自在,似乎根本不理政事。可是讓大家吃驚的是,單父地區卻慢慢地興旺起來,並且沒過幾年,便人心安定,經濟富足。對此,他的前任非常疑惑,就詢問其中緣由。子賤解釋道:‘稱治理單父時,靠的是一個人的力量。事必躬親不但會讓自己疲憊不堪,還可能忙中出亂。而我,動員了大家的力量,靠眾人的力量去完成治理,這樣才能疏而不漏,輕鬆把握全域性。

從這兩則故事來看,宓子賤是個智者,也是個賢者。關於他的道德,沒有記載,不過,從孔子對他的讚許來看,他的道德應該比才能還高。

子貢問曰:“賜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

也?

”曰:

“瑚璉也。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瑚璉是古代宗廟祭祀時很重要的器物,盛糧食用的,在夏朝的時候叫做“瑚”,在商朝的時候叫做“璉”。“瑚”和“璉”都有個王字旁,也就是玉,兩者合併用來比喻尊貴而華美的器物。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這句話,其實既是褒又是貶,還有點開玩笑的調侃。我前面講過“君子不器”,所以孔子還是隱隱約約在說,學生的發展似乎並沒有完全達到他的期待。但是瑚璉的重要性,又暗指子貢的才能也兼具高雅和厚重的風采。

而整個問答的大背景,其實是在一個很輕鬆幽默的對答中完成的。你仔細品味一下,還有點開玩笑的意思。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人,焉用佞?”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沒有囗才。”孔子說:“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齒地同別人爭辯,常常被人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稱得上仁,但為什麼要有囗才呢?”

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期

魯國

(今山東省菏澤市

定陶區

)人,孔子弟子。

少昊

之裔,

周文王

之子

曹叔振鐸

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

先賢冉子

”。

相傳他是《論語》這本書的主要編輯者,所以說他對儒家學派的貢獻是相當大的。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這句一開頭,就是別人議論冉雍的話傳到孔子的耳朵裡。大概當時社會的風氣是:伶牙俐齒的人很吃得開,有好辯逞才的心理趨向。但孔子覺得這樣的人,往往喜歡在眾人面前逞能,很能出風頭,也容易遭人記恨。

這裡的“佞”這個字我得給你說明一下,今天你如果說一個人“奸佞”,評價是很差的;但在孔子的時代這個字還沒有大奸大惡的意思,只是口才好而已。

你注意,這句話裡“焉用佞”三個字重複了兩遍,語氣頗重。看來孔子對這種說法非常不滿,所以一點也不客氣,直接駁回。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悅。

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他回答說:“我對這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漆雕即漆雕開(公元前540-489),字子開,又字子若,又說作子修。漢族,東周春秋時蔡國人。

孔子

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他還有個學生叫漆雕從。春秋末蔡國(今上蔡華陂)人。名徒父,或作徒父,字子文,或作子有,或作固。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死後被追封慶成侯。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學而優則仕”,學好知識,就去為官做事。孔子是鼓勵學生從政做事的。他讓學生漆雕開去出仕,但漆雕開覺得自己尚未達到“學而優”的程度,沒有充分的把握,想繼續學禮,晚點去做官,孔子很滿意他這種謙謹的態度,認為他有沉著好學的品行,知道尚須進德修業,而不急著做官,沒有沾染上當時社會中流行的急功近利的作風。

這句話背後,有個很特別的背景,其實是從漆雕這

個姓氏看出來的。“漆雕”這兩個字,說的是在古人日常使用的漆器上雕刻,所以這是用自己的職業當了姓氏。

因此看得出來,其實孔門弟子真的階層豐富,既有子貢這樣的大富豪,也有孟武伯那樣的大貴族,還有漆雕開這樣的底層手工業者,“有教無類”絕不是虛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說:“如果主張的確無法推行了,我想乘著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這個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過我,但不善於裁奪事理。”

在本章中,孔子在評價子路時說其“好勇”。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好勇鬥狠,而是說他凡事憑血氣之勇,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說白了就是遇事比較衝動,處事急躁,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方式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陷自己於不利。為人處世有時雖然需要果斷和勇敢,但卻不能因此而魯莽行事,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從上述言談中不難看出孔子對子路的批評之嚴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孔子深知其中的危害。這番批評,目的是為了讓子路在平時多收斂些,行為上不要過於偏激,否則於己於人都不利。當然,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對子路的勇敢並不是一味否定,而是中肯客觀。在嚴厲批評的同時,也有所褒揚。褒揚的目的則是為了告訴子路,魯莽衝動固然不對,但英勇果斷卻是優點,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是值得表彰的英雄氣概。只是勇猛不要過頭,要注意把握其中分寸。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是這樣的人”孔子說:“申棖啊,他的慾望太多,怎麼能剛毅不屈?”

申棖,字周,春秋時魯國人,精通六藝,

孔子

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為“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封為“文登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封為先賢。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

申棖、申黨、申績為同一人,可是唐代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又把申績和申黨當做兩人。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申棖為“文登侯”,同時加封申黨為“淄川侯”。近代史學家大多認為“申棖與申黨是兩人”;但也有人堅持“申棖就是申黨,理由是:古代黨與棖的讀音相近“。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其實這個申棖是誰以及申棖、申黨是不是一個人並重要。

重要的,是在這場討論中,孔子提出的“剛”字。後面孔子還有句話,“剛毅木訥,近仁”,這說明在孔子的概念裡,“剛”很接近“仁”的品質。

剛,往往和剛強、剛正、剛毅、剛直、剛健、剛烈連用,你從這句話大概也能想到另一個成語“無欲則剛”。

“剛”字,應該說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品質。這種至大至剛的人格品性,從曾子開始再到子思、孟子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當然這不是孔子自己的獨家發明,但孔子強調的這個剛性,對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性格的強健有很深影響。從孟子到司馬遷,都把具有剛性之人的精神狀態描述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剛,君子風度裡就有了筋骨。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如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如何?”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嗎?”孔子說:“不知道。”盂武伯又問一遍。孔說:“仲由呵,一個具備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讓他去負責軍事。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冉求怎麼樣?”孔子說:“求呢,一個千戶規模的大邑,一個具備兵車百輛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至於他的仁德,我弄不清”。

”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赤呀,穿上禮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讓他和賓客會談。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這一段比較長,但解釋起來也不多。我們先看這段話中提到的人都是誰。

孟武伯在之前解讀《為政篇》是他出場過,同時出場的還有他的爸爸孟懿子。在那篇文章中我講過“三桓”和“墮三都”是怎麼回事。下面是原文連結:

《論語·為政篇》|解析數千年來中國最大的流派

“由”即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之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仲村鎮)人。“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陵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後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衝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求”即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同樣他的故事我們也說。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字子華,又稱公西華,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東周時期魯國學者、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唐玄宗尊之為“邵伯”,宋真宗加封為“鉅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於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從孔子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很瞭解自己的學生,也表現孔子對於“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經為孔子出使齊國。

這是公西華第一次出場,後面還有。我會慢慢講到。

論語|《公冶長篇》觀點講解

這是第一次出現孔子系統的評價自己學生們的語句。認為他們各有專長,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在孔子看來,最重要的標準——仁,他的學生們都沒有達到,這也反映了為仁之難。在孔子心目中,仁的標準很高,是一種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輕易以仁來許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