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簡介軍隊描述:呼羅珊騎兵是阿拉伯帝國史上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在阿拉伯長期的對外征服戰爭中,這些狂熱的宗教戰士是阿拉伯軍隊的可怕所在

鐵血騎士頭盔多少錢

戰爭是人類的發展程序中永恆的話題,戰爭雖然很殘酷,但是透過戰爭也一定程度的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往往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在戰爭中誕生的。在冷兵器時代,如何生產出鋒利的武器,堅固的盔甲,影響著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強弱,不同的文明催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戰爭文化。歷史上,一個個文明的興起,一個個王朝的建立總是伴隨著一支支強大的軍隊,這些軍隊鐵血、剛強,愈戰愈勇。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全球冷兵器時代最強軍隊排行吧。

10. 波斯帝國不死軍(又譯:長生軍)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不死軍

所屬國家: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君主/王朝:

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和大流士大帝。

兵種裝備:

步兵/弓兵配備一支短柄矛,另有短匕首與弓箭,鎧甲為青銅鍊甲,胸前鎧甲為整塊青銅圓甲。騎兵隊裝備一柄波斯長馬刀,副武器為雙刃手斧與弓箭,與步兵不同的是不再裝備青銅鍊甲,而改由皮甲。戰車隊的主體由160輛雙馬輕戰車組成,輪箍處設單刃刀,成員主要裝備為弓箭,副武器為匕首,著青銅鍊甲。

軍隊描述:

公元前5,6世紀是全球最強大的重步兵兵種之一。部隊始終保持在一萬人的規模, 是波斯王的禁衛軍團,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軍隊的核心。他們把永生作為自己的信條,在慘烈的戰鬥中他們一樣會受傷,但他們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只憑借自己強健的體魄迅速復原。陣亡後的隊員留下的空缺由其他部隊的精銳戰士充當,以保證整個軍團可以滿員投入到下一場戰鬥中。他們的裝備是弓箭和矛,在戰鬥中,前面的戰士頂住敵人,後面的就可以輕鬆的用箭射殺對手。在和平時期他們則擔任波斯皇宮的守衛。據希羅多德記載:“每個人都金光閃閃,那是他們帶著的無數黃金;跟隨著他們的有蓋馬車裡坐著他們精心打扮的女人和齊整的奴僕;他們還能享用有別於普通軍隊的特供食品。據斯巴達人描述:他們是來自幽冥的戰士,專門獵殺人類的靈魂,殺不死也打不敗。500年來他們替波斯王幹盡壞事,眼睛像夜晚一般黑,滿嘴都是尖牙,沒有靈魂,是薛西斯王的錦衣衛,波斯軍隊的精英,可以說是全亞洲最致命的軍隊。

戰績:

帕薩爾加德戰役(公元前550年):滅亡了中東四大強國之一的米底帝國,征服了西伊朗的大部分地區;錫姆伯拉戰役(公元前546年):滅亡了中東四大強國之一的呂底亞王國,並迫使位於安那託利亞西部的希臘城邦伊奧尼亞臣服,征服了安納托利亞;俄庇斯戰役(公元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更滅亡了中東四大強國之一的新巴比倫帝國,征服了西亞最重要的文明中心——兩河流域,至此波斯第一帝國統一了整個大伊朗地區。

衰落:

大流士三世時期,軍中官僚主義盛行,奢靡成分,造成體制崩壞,戰鬥力大不如前,加上大流士三世分不死軍於各軍營充當骨幹的做法,更使得戰鬥力本來就大幅下滑的不死軍雪上加霜,亞歷山大東征前夕,萬人不死軍等於已經瓦解,後於高加米拉之戰中覆滅。

意義:

東西方文明的一次強有力碰撞。增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不死軍雖然是歷史上最精銳的重步兵,但是其繁重的補給需求給予軍隊後勤巨大的負擔,而沉重的盔甲也給予士兵選拔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人數上是一個很大的弊端。

9. 拜占庭甲胃騎兵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拜占庭甲胃騎兵

所屬國家:

拜占庭帝國(395-1453年)

君主/王朝:

查士丁尼時代、希拉剋略王朝、馬其頓王朝。

武器裝備:

主戰武器通常是十二英尺長的kontus騎槍和源自遊牧民族的複合弓。副武器包括sparkion劍和一些破甲武器,如斧或殳(通常放在鞍袋裡)。盾牌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直徑十二英寸的小圓盾;另一種是三角形36-40英寸長的箏型盾。 騎兵護具普遍採用配獨立護頸的圓形鐵盔,內襯皮革或棉的鐵質札甲胸甲(lamellar),鐵質護脛和護手,並用鎖子甲防護其他部位。

軍隊描述:

拜占庭甲胃騎兵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甲胃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實行這樣一個突變,很明顯,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在拜占庭重騎之後,只有17世紀的重灌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包括以後的胸甲騎兵)。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的我認為是553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在拜占庭甲胃騎兵雙重打擊下的法蘭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11世紀前,拜占庭甲胃騎兵一直是近東最強大的軍隊,他們的防禦力可能是中世紀騎兵中最強的。

戰績:

卡西林納姆會戰(553年)擊敗法蘭克人。

衰落:

曼茲科特會戰(1071年):拜占庭皇家近衛重騎兵幾乎全軍覆沒,而此後以拜占庭捉襟見肘的財力,也無力恢復這支高價部隊了。底拉西烏姆會戰(1081年):拜占庭最後的古典重騎兵也和西部的古典軍團一起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世的拉丁騎兵。

意義: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宗教遺產如今仍然可以在俄羅斯、希臘、巴爾幹等國家看到。在希臘的東正教聖地阿索斯山的20個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島的聖約翰修道院上,作為拜占庭帝國永存的象徵,帝國的金底黑色雙頭鷹旗如今仍飄揚在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8. 羅馬軍團(公元1-2世紀)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羅馬軍團

所屬國家:

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國(前27~476年/1453年)

君主/王朝:

(公元1世紀到公元2世紀)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敦尼王朝。

兵種裝備:

輕步兵(Velites)配備標槍、90公分直徑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狼皮頭盔(Galea);青年兵(Hastatii)配備兩支標槍(前期為一支輕標槍Pila,一支重標槍Pilum;公元2世紀後就只攜帶一種)、一支寬刃短劍(Gladius)和一個卵形盾牌(Scutum);壯年兵(Principes)、成年兵(Triarii)、騎兵(Cavalry)為軍隊核心配備的武器也極為精良,配備雙刃短劍(重約1。5千克),兩根長約1。8米的沉重標槍(一根重約4。5千克)。護具為102釐米寬83釐米的方盾(重約7。5千克),一頂金屬頭盔(重約1。6千克)和一套短袖胸甲(鎖甲,鱗甲或環片甲,重約5。5到9千克),一套裝備下來總重25。1到28。6千克。

軍隊描述:

作為一個從城邦拼殺出來的霸權國家,軍隊自然是立身的根本。於是羅馬人在無數的戰爭中精心的建設他們的軍隊,軍隊中最大的建制單位便被羅馬人稱之為軍團。軍團被冠以固定的番號和象徵物來加強士兵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加上其規模適中,組織結構完整,使得軍團既可以獨立作戰也可以聯合作戰。軍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國建立之初,前後長達近千年,但公元1世紀到公元2世紀時期的羅馬軍團戰鬥力最為彪悍,巔峰時期的軍團幾乎是不可匹敵的對手。羅馬軍團為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時期的正規軍隊,以其高效的適應性及機動性徵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區。馬略改革之前的羅馬軍團推行義務兵役,武器裝備全靠自備,所以就憑財產多寡評定兵種。兵種可分為:輕步兵,青年兵,壯年兵,後備兵,騎兵。它的強大使得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之後從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國家到拜占庭帝國,長達2000年的羅馬帝國史,羅馬軍團一直是帝國的中流砥柱。

戰績: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征服西班牙全境、萊茵河易北河地區及不列顛南部和茅利塔尼亞;安敦尼王朝:佔領阿拉伯北部、帕提亞,吞併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

衰落:

從羅馬帝國的大部分歷史上來說,其軍事力量一直是古代世界的佼佼者。但是在衰落時期,曾經輝煌一時的羅馬軍團的人員構成開始發生了改變。無法從羅馬公民中招募足夠計程車兵,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等羅馬皇帝開始僱傭外籍傭兵以充實軍隊。越來越多的哥特人和其他野蠻人在軍隊中身居要職,多到羅馬人甚至開始用拉丁語“巴柏拉斯”(意為野蠻人)代替“士兵”一詞。雖然這些幸運的哥特士兵確實是勇敢的戰士,他們卻並不忠於帝國,而且那些渴望權勢的哥特軍官們往往還會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的皇帝,進而導致了羅馬軍團的衰落。

意義:

羅馬軍團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戰鬥體系的管理能力,以及消化整個拉丁地區的政治能力,士兵嚴格的訓練、雖然沉重的武裝和辛苦的勞役,會讓軍團士兵疲憊不堪。但卻能帶來勝利、戰利品與獎金。正因為羅馬軍團的強大才使得希臘文明,地中海文明,愛琴海文明從亞得里亞海延續下去,最終創造了大西洋文明。

7. 阿拉伯帝國軍隊-阿拉之劍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阿拉之劍

所屬國家: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

君主/王朝

:四大哈里發時期。

武器裝備:

烏茲鋼刀、阿拉伯彎刀、阿拉伯馬。

軍隊描述:

呼羅珊騎兵是阿拉伯帝國史上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在阿拉伯長期的對外征服戰爭中,這些狂熱的宗教戰士是阿拉伯軍隊的可怕所在。呼羅珊騎兵所騎乘的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馬,這使其在作戰中往往佔據上風。這一點在公元751年擊敗中國的怛羅斯戰役和公元636年俘獲拜占庭皇帝的耶爾穆克河谷地戰役中得到了體現。呼羅珊騎兵也是歷史上戰鬥力下降最慢的騎兵之一,在呼羅珊騎兵的衝殺下,阿拉伯帝國先後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公元639年阿拉伯軍統帥阿姆魯帥領1萬呼羅珊騎兵突襲埃及,10萬拜軍竟不能擋,充分證明了呼羅珊騎兵強大的戰力。

戰績:

東方打完西方打。打下一個疆域東起印度;西臨大西洋及與法蘭西接壤。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

衰落: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意義:

壟斷當時整個東西方的交通樞紐。

6. 斯巴達重步兵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斯巴達重步兵

所屬國家:

古希臘城邦之一(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95年)

君主/王朝:

亞基亞德世系王室、歐里龐提德世系王室。

武器裝備:

斯巴達重步兵以長矛作為主要武器,長5英尺到10英尺不等,槍桿多由白臘樹木製成,金屬槍頭為葉片狀,而槍桿末端會裝有銅尾釘,使用方法是過肩投擲穿刺。副武器的劍型別多種多樣,但自特洛伊戰爭以來,兩種型別的劍最為常見:一種劍是鐵製劍身的葉型劍,劍長約60釐米,用來劈砍作戰;另一種劍彎曲如同犬類後肢,是長度接近70釐米的曲劍。不論哪一種劍都是以副武器的形式存在,主要突擊武器依然是重步兵們的槍矛。

重步兵的胸甲用鉸鏈彼此固定的胸甲片和背甲片組成,有時會從胸甲片上垂下用來保護腹部的半圓型甲片。公元前600年開始,胸甲常見由多層膠合的亞麻布製成,厚5釐米左右。這些胸甲為上半軀幹提供保護,下襬通常被剪開成羽翼狀,便於重步兵移動與作戰。肌肉造型的青銅製胸甲出現很早,然而金屬製胸甲太過於昂貴,通常並不作為重步兵的標準裝備出現。

斯巴達重步兵特別重視盾牌,將盾牌視作生命,把遺失盾牌等同於恥辱和死亡。重步兵的重盾,又被稱為阿爾戈斯盾,其材質最初為木質鑲銅,後來演變為整體包銅。直徑一米或略小於一米。盾上有兩個把手,一條橫過盾牌中心固定肘部的金屬帶,另一條則位於外緣。盾牌上會被畫上各類紋章,而斯巴達人的盾牌只會繪上“Λ”字樣,意思是“戰士”。

重步兵裝備中頭盔的風格各異,有護住整個頭部面部,只在嘴和眼部開T型口的柯林斯式頭盔;有不遮擋臉部,而有鉸鏈護頰的阿提卡式頭盔;也有頭盔頂部有脊樣凸起,保護頭顱臉頰的伊利里亞式頭盔;還有帶有護面盔簷與護頸的色雷斯式頭盔等。

軍隊描述:

斯巴達重步兵是千古戰爭史上的一個傳奇,它是史上第一支完全職業化的軍隊,每一個斯巴達人都是天生的戰士,擁有頑強的意志和嚴格的紀律性,在整個希臘歷史中,斯巴達重步兵一直是強大與恐怖的代表,出色的攻擊能力使得斯巴達戰士所向披靡。在博羅奔尼撒內戰中,9萬斯巴達重步兵的封鎖幾乎在一開戰就扼殺了雅典一方,使得雅典人幾年中都只能龜縮城內,在更早的希波戰爭中,列奧尼達的500名斯巴達士兵帶著3000希臘聯軍與波斯10萬大軍鏖戰不分勝負,最後波斯靠著希臘叛徒的指引才勉強獲勝,一年以後的普拉提亞決戰中,以斯巴達重步兵為主力的3萬希臘聯軍輕取波斯精銳的8萬主力,完成了“光榮的復仇”。

在斯巴達年滿12歲的男孩,需編入少年隊。參加軍事訓練時不許穿鞋,無論冬夏只穿一件外衣,睡在草編上。草編時他們不用刀,而是用手拔湖邊的草,親手編成的。平時食物很少,但鼓勵他們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發現,回來要挨重打,因為他偷竊的本領不高明。滿20歲後,斯巴達男青年正式成為軍人。30歲成親,但每天還要參加軍事訓練。60歲時退伍,但仍是預備軍人。斯巴達女孩7歲仍留在家裡,但她們不是整天織布做家務,而是從事體育鍛煉,學習跑步、競走、擲鐵餅、搏鬥等。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剛強的戰士。斯巴達婦女很勇敢和堅強,她們不怕看到兒子在戰場上負傷或死亡。一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時,不是祝他平安歸來,而是給他一個盾牌,說:“要麼拿著,要麼躺在上面。”意思是說,要麼拿著盾牌光榮勝利歸來,要麼光榮戰死被別人用盾牌抬回來。

戰績

:古希臘不是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卻能在幾個最強大的帝國面前屹立不倒,足以為證!

衰落:

斯巴達人過於崇尚武力,雖然強大,但缺少文化思想的支撐,斯巴達不僅沒有給後世留下任何藝術文化的精品,也讓自己的社會停步不前,最後走向逐漸衰落,最後滅亡。

意義:

This is Sparta!!誓死捍衛西方文明之源!

5. 馬其頓兵團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馬其頓兵團

所屬國家:

馬其頓王國(前800年-前146年)

君主/王朝:

阿吉德王朝、安提帕特王朝、安提帕特王朝、安提柯王朝。

武器裝備:

常備兵配備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雙手操作,後期的超過18英尺。長矛末端有配重利於平衡,兼做長矛折斷時之備用武器。),直徑2英尺的圓盾。輕裝步兵配備短矛,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計程車兵的全身)以及輕盔甲。騎兵由年輕的貴族組成,配備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裡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鬥。等到戰鬥勝利結束後,再去找回那些長矛。

軍隊描述:

傳奇帝王亞歷山大親手建立的傳奇兵團。這支近乎傳奇的軍隊,在他們偉大的君主的領導下,殲滅了波斯帝國數十萬大軍。大片的土地都臣服在其軍隊的長矛之下。最後,甚至只差一步之遙,就將和整個東方最強大的文明漢文明交鋒。但它的強大毋庸置疑。其中“馬其頓方陣”的戰術幾乎固定了以後歐洲千年之久的戰術。而亞歷山大也因此建立起一個西方文明建立起的歐亞大帝國!

馬其頓方陣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的披著重甲計程車兵在戰場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

戰績

:征服希臘、佔領波斯。

衰落: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下之間經過幾十年的鬥爭,建立了一系列希臘化的國家。此時的馬其頓王國只佔有巴爾幹半島的一隅之地。此後的馬其頓王國逐漸衰落,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其他希臘城邦逐漸紛紛脫離了馬其頓的掌控。而在此時,羅馬逐漸強大起來,並向地中海東部地區滲透。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8年羅馬鎮壓了馬其頓人的大規模起義後,馬其頓變成了由羅馬人直接統治的行省。

意義:

東至印度河流域,南鄰尼羅河第一瀑布,北依多瑙河和黑海的龐大帝國。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帝國。

4. 匈奴騎兵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匈奴騎兵

所屬國家:

歐洲的匈奴(406年—453年)

君主/王朝:

阿提拉(406年-453年)。

武器裝備:

匈奴騎兵以青銅馬刀和弓箭為武器,注重的是騎兵遠距離機動性優勢,力求在遠距離射殺敵人,不給其近戰之機。戰鬥中擅長包抄側翼,繞後路。

軍隊描述:

歐洲人稱他們歷史上有兩次最黑暗的失敗,他們稱之為“上帝之鞭”。意味是上帝在懲罰他們的罪惡。而第一次上帝之鞭就是由阿提拉帶領的匈奴軍隊造成的。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全面壓制。他們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具有令西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匈奴鐵騎被稱為“上帝之鞭”。公元433年,匈奴大單于阿提拉成為各部首領,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東起伏爾加河,西至萊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廣袤土地上出現了一個龐大帝國。

漢武帝時期大規模地向匈奴發起反擊,透過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四大會戰,極大地斬殺了匈奴的有生力量。他們被迫離開居住了幾百年的漠南,向漠北遠遁。隨後,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漢朝,成為漢朝的臣民;北匈奴在漢朝軍隊的追擊下,繼續向歐洲遷移。

北匈奴為了生存不斷向羅馬帝國遷移,他們欣喜地發現,這些歐洲國家比漢朝好欺負多了。於是,他們將300年來對漢朝作戰中學到的軍事技巧,用在歐洲國家身上。以至於造成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大遷移。於是,匈奴人被稱為“上帝之鞭”,意思是像鞭子似的驅趕著人向前走。見證了阿拉提大軍如猛獸一般的毀滅能力。

戰績:

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滅亡了古代西方文明最後的驕傲古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統治歐洲二百年之久。

衰落:

在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也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意義:

匈奴打敗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進入了巔峰狀態。征服了半個歐洲,造成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移。而這一切的間接製造者是東方的漢王朝。

3. 大秦雄師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大秦雄師

所屬國家:

秦帝國(前221—前207)

君主/王朝: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兵種裝備:

秦軍分為步兵(含弩兵)車兵騎兵和水兵種。步兵稱材官,有輕裝與重灌之分,前者無甲,持弓、弩遠射兵器;後者上體著甲,持戈、矛、戟之類長兵器。著甲持弓、弩者稱駕兵,是步兵的主力。車兵仍然裝備單轅雙輪四馬木質車,每車3人,皆著盔甲,御者居中,甲士2人分立兩側,持戈矛類長兵器。騎兵稱騎士,著短甲,執弓箭,所乘之馬有鞍,無鞍蹬。水軍稱樓船士,具有一定規模。秦始皇陵兵馬低坑的佈陣表明,步兵數量較多,是主要兵種,車兵仍是重要作戰力量,騎兵尚處於從屬地位,彎兵且智較大辭容。作戰中,車、騎、步、駕大休混編列陣,配合而行。

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既有以往常見的戈、矛、戟、劍、弩、殳、鉞和銅鏃等,也有首次發現的長鈹和金(吳)鉤。有些兵器上還有完整的銘文。按其功能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弩、弓等。

軍隊描述:

大秦軍隊可謂是最鐵血的軍隊了,他們歷經了統一六國的戰爭,並於公元前214年,秦軍發動了針對匈奴騎兵的全面戰爭。僅僅一年的時間,30萬匈奴騎兵就被徹底擊潰,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迴歸秦國。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不可謂不強。後來,大秦軍隊又平定百越。大秦軍隊,可以說都是百戰精兵。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個士兵都是聞戰則喜,氣勢十足。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懾力量。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徵。

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已屬中級軍官。騎兵的編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情況看,很可能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並能屬戰車六乘。

秦國軍力之所以強悍:歸於實行“首功制度”、“利出一孔”及秦國軍法的嚴酷。參軍殺敵是秦人唯一的致富路徑。

戰績:

橫掃六國,北擊兇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

衰落:

世人皆曰秦亡於暴政,正所謂秦王無道,天下俱反。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各地的反秦鬥爭仍在繼續,力量最強的是由劉邦和項羽分別領導的兩支部隊,在鬥爭中,項羽透過鉅鹿之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公元前206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存在僅15年的秦王朝被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

意義:

中國史上有狼性、團結、鐵血的軍隊,榮耀一身…

2. 大漢鐵軍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大漢鐵軍

所屬國家:

西漢(前202年—8年)

君主/王朝:

劉邦、劉恆、劉徹、劉秀等。

武器裝備:

士兵的主要武器是環首刀,也有戈和弓弩。防禦器械出來普通的盾牌還有鉤鑲,鉤鑲是一種異形盾,全鐵構成,中間是一面帶尖刺的小盾,上下伸出帶弧度的勾狀枝,鉤鑲往往配合環首刀使用,它的這種結構非常適合繳奪控制對方兵器、尤其是戟、鎩類具有橫向結構的長兵。騎兵除了佩帶環首刀貼身近戰武器外,長矛是其主要作戰武器,弓弩等遠端兵器也是其必備的。

強力連弩,一弩可發數矢,當數量足夠形成密集箭雨群。在西漢中期,漢朝已經發明瞭炒鋼技術,從而使部分騎兵配備上了鋼製兵器。特別是當時還出現了一種環柄長鐵刀,刀把底座為圓環狀,以絲線或粗布纏裹;刀脊厚實,寬約三公分,刀身較長,約一米四左右;比起秦代的青銅長劍,更便於劈殺而不易折斷,且刃口鋒利無比,可謂馬戰第一利器。

軍隊描述

:如果說秦軍建立了華夏文明的基礎,那麼大漢帝國的軍隊則將這種基礎完全鞏固。它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的姓氏,是一個民族曾經榮耀的代表。漢軍主要是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騎兵以重甲格鬥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端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漢軍的強大徹底終結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的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一支強大軍隊無比自信的宣言。

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西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騎兵以重甲格鬥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端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漢軍的這次變革徹底終結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的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漢朝在鋼鐵鑄造方面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生產裝置,這確保了漢軍武器和裝備的絕對壓制。公元1世紀時,羅馬學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說,雖然世界上鋼鐵種類很多,但是沒有一種能與中國的鋼鐵相媲美。漢軍無論步騎都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武器、裝備和最優秀的將帥。從實際戰力來看,漢軍的確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無論實在組織制度、臨陣應變、將帥素質、武器裝備、士兵的數量、質量上來看,漢朝軍隊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戰績:

吊打匈奴,打跑的一小撮匈奴征服了半個歐洲。

衰落:

漢室衰敗,王莽篡權。

意義:

西漢,一個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時代,一個人才輩出、群星閃耀的時代,奠定了中華民族此後兩千年的文化底蘊,鑄就了不可磨滅的豐碑。取得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成就。中國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1. 蒙古鐵騎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蒙古鐵騎

所屬國家:

蒙古帝國(1206年-1635年)

君主/王朝:

鐵木真,窩闊臺,蒙哥汗,忽必烈等。

武器裝備:

一隻典型的蒙古軍隊裡重騎兵大約佔40%,輕騎兵60%。重騎兵主要用蒙古重騎兵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裡,外面罩鱗甲,扎甲或鎖子甲,後期則大量使用鏈板甲,頭戴當時頭盔。早期蒙古重騎兵騎的馬匹無甲或披有少量皮製護甲,一些精銳部隊與將領配備了具裝甲騎,後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屬鎧甲的具裝重騎兵。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系中非常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迴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輕騎兵一般只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輕騎兵使用的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的效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榆木或紫杉木製成)還優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分別為80磅和230米。

蒙古輕騎兵使用的箭至少有三種,一種箭頭重而狹窄,用於遠射,可以射穿鎖子甲;一種箭頭大而且寬,用於近射,射馬尤其有效;第三種箭是訊號箭或者用來放火。

重騎和輕騎使用的近戰武器是彎刀和長矛,輔助使用手斧和鐵骨朵。彎刀是北亞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的武器,阿拉伯地區早期使用直劍,受蒙古和突厥影響演變為彎刀。彎刀刀背厚,刀身窄而長,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曲面滑動,可以造成更大的傷口創面,不會砍入身體而拔不出,劈到鎧甲不易被震飛,因此可以連續劈砍。歐洲騎兵的直劍多用於衝鋒,如果刺中可以造成較大威脅,但因為直劍不便於劈砍,而且易被反震折斷。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由於槍頭有鉤,刺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拔出。歐洲騎兵的衝鋒武器是長槍(lance),長而且重,對步兵和騎士很致命,但長槍是一次性的衝鋒武器,衝鋒後會折斷,近戰纏鬥並無作用,對付有僕從軍作為炮灰,靈活機動的蒙古騎兵很不實用。

13世紀上半葉,蒙古騎兵的武器裝備已經優於歐洲,卓越指揮下的騎兵戰術更超出歐洲人的想象。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重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少量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金國外科醫生只需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蒙古鐵騎

軍隊描述:

蒙古鐵騎的存在就是一個神話!世界歷史上唯一一支不靠後勤補給的軍隊!鐵木真和他的子孫們這個黃金家族幾十年中用力敵大半個地球的壓迫式進攻席捲了歐亞大陸。他們創造多項第一,版圖第一大的帝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殺人數第一多的軍隊,屠殺2億人。開創沒到一地屠城一次的獨特戰法。他們是一群神都要恐懼的怪物。他們用他們的騎射擊敗了一支有一支軍隊。他們曾放言:只要是蒙古人箭能射到的地方,都是蒙古人的領土。西方國家懼怕蒙古鐵騎甚至過於懼怕黑死病。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計程車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蒙古騎士蒙古騎士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一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能推進80公里;歐洲騎士單純行軍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蒙古的行軍、迂迴、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戰績:

只要是蒙古人箭能射到的地方,都是蒙古人的領土。

衰落:

最高層內部政局不穩,統治階層內鬥。到了十四世紀中葉,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已變得不堪一擊了。

意義:

一支紀律嚴苛適應各種複雜地形條件的軍隊,同時戰勝了東西方兩大文明,為這個地球的土壤增加了許多養分。

全球冷兵器時代地表最強戰力解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