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簡介種田和訓練並不能兩顧在朱元璋的設計中,衛所制度三層計程車兵訓練,七層計程車兵負責種地

募兵制是誰創立的

有明一代,受到抨擊最多的就是明代的衛所制度。畢竟,明太祖朱元璋在創立大明後,竟然搬出來了老古董衛所制度,這種類似屯田制的老制度。要知道,在明朝前邊的宋朝已經是募兵制,在更早的唐代就是由於跟衛所差不多的府兵制崩潰改用的募兵制。那朱元璋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後來明朝政府怎樣處理衛所制崩潰的問題呢?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朱元璋的煩惱

我們先來說說朱元璋為什麼要採用衛所制度。其實,這主要是跟當時的情況有關係。我們都知道,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從蒙古人手裡奪回了漢人的天下,還完成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成功。可是,創造瞭如此偉業的朱元璋竟然在設立制度上採用了早就作古的屯田制。而原因,就是因為北伐成功後,大量的明軍成了累贅。具《明史》記載:“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衛所制度,一衛是5600人。如此計算,明軍大概有270萬之多。如此龐大的軍隊,如果全靠政府供養這個消耗可想而知。我們舉個例子,在北宋時期,冗兵一直是壓在北宋頭上的大山。

而其實,當時的宋朝軍隊只有一百多萬。這還是在宋仁宗時期,當時的大宋國力處於頂峰,尚且覺得軍隊數量過於多。可以想象,這近三百萬的明軍是一個多麼恐怖的數字。軍隊這個東西,真的是多了犯愁,少了還是犯愁。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時的朱元璋就下令把軍隊安排去屯田,這樣衛所制度就創立了。當時朱元璋的想法,就是將大量計程車兵從作戰狀態轉化到生產狀態。這也非常符合明初的特點。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經歷了戰亂與自然災害的中原地區,非常需要休養生息。而寓兵於農還真是個不二選擇。具朱元璋自己說:“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朱元璋自己就是農民出身,他當然知道如果這些兵都要政府養,那高額的賦稅對農民意味著什麼。所以,能夠讓士兵自食其力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將這些人裁撤掉,那估計很快就會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種田和訓練並不能兩顧

在朱元璋的設計中,衛所制度三層計程車兵訓練,七層計程車兵負責種地。這個比例,也會根據土地的貧瘠程度做出一定的調整。這項制度的設計,就已經預示著士兵戰鬥力的下降已經是一個必然的情況。其實,在朱允炆討伐朱棣的時期,衛所士兵的戰鬥力就已經在下滑。當時在進攻北平的戰役中,明軍先鋒被久經戰陣的北平府士兵多次擊敗。如果不是後來耿炳文大軍壓上,朱棣還在節節勝利。而之後,朱棣的多次北伐蒙古也深感明軍的戰鬥力已經不如當初。所以,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就在北京建立了大名鼎鼎的三大營。而三大營的二十多萬軍隊,也是久經訓練的常備軍。不過,只有二十萬的京營是不能包打天下的。所以,明宣宗時期,深感衛所制度已經徒有虛名。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募兵制是被迫出現的

這一切的改變就要從明英宗說起。明英宗由於年輕氣盛又受王振的慫恿,開始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御駕親征。當然,這次旅遊就在瓦剌的強烈的要求下,多住了幾日。“土木堡之變”大量明軍精銳的喪失,使得明朝不得不採用另一種方式來補充邊關的防禦,就是募兵制。後來,募兵制就換了個稱呼就是“營伍制”。這種募兵的形式,一開始只是在邊關採用,後來逐漸發展為全國性質。尤其是戰事頻起的嘉靖時期開始。而此時的明政府,募兵還是以御史到內地募兵為主。

募兵制所招募計程車兵,就稱為營伍兵。記載:“仿古什伍之制,五人為伍,二伍為什,外立什長一名;三什為隊,外立隊長一名;三隊為哨,外立哨官一員;五哨為總,外立把總一員;五總為營,俱屬主將一員。”所以,營伍的稱呼就這樣得來。相比於衛所,一營大概有兩千人左右。當然,在整個封建時代,喝兵血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缺額的事情我們就都不考慮了。因為,這樣就根本無法算清將領的實際掌兵情況。好在,無論哪個朝代,如果真的遇到戰事,這些個大爺抓壯丁也會將人數湊齊的。正是明朝中期以來,大規模的使用募兵制。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這才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戚家軍、俞家軍、李家軍以及明末的關寧鐵騎等等。而這些部隊是真的能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與敵人拼殺的。為什麼募兵制計程車兵就會戰鬥力如此提高呢?以為募兵制計程車兵無論是年齡、素質和訓練等方面都是要由於衛所士兵的。不僅如此,由於衛所士兵都是世襲制,所以想升遷十分困難。而募兵制則不同,募兵制的上升階梯是開放的。所以,在士氣方面,募兵制也是要高於衛所士兵很多的。因此,在明朝中期,由於營伍製成為了戰爭的中流砥柱,明軍才會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正是在營伍制的實行情況下,大明才打贏了例如“萬曆三大徵”等諸多內外戰爭。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戚繼光在剿倭寇的時候,帶領一萬多衛所明軍。遇見了800倭寇都掉頭就跑,如果不是戚繼光射死三個頭領,估計早就崩潰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是派這些軍隊去面對剛剛打贏日本國內的眾多大名軍隊,明軍會是怎麼樣的狀態。那接下來問題來了,衛所士兵去哪裡了呢?

衛所士兵消失了嗎?

衛所士兵哪裡也沒去,只是變得默默無聞,偶爾發出點聲音也是因為被土豪劣紳佔了耕地。他們只是由於沒有了更多的軍事價值,主要就是負責在內地維護治安。當然,想浙江福建沿海的治安,估計也是維護不了的。更是到了後來,衛所士兵有一部分也被招募到了營伍中,雖然掛在衛所的戶頭上,其實已經成為營伍的一部分。而這也是衛所能為大明的軍事做出的最後一點貢獻。可能有人此時會問了,既然營伍制這麼好,那麼大明為什麼不就用營伍制?像唐朝一樣徹底取代衛所制度不好嗎?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由於衛所制度實行時間較久,裡面的利益錯綜複雜。而且,這也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所以終明一世,衛所制度都沒有廢除。其實衛所制度也是有他的好處的,那就是避免了將領對士卒的私人佔有。到了明代後期,營伍制招募計程車兵已經不再是先招募後選將,而是由將領直接招募。基本上就是,如果招募到了一個營,就是總兵。招募了一個總的兵力,就是把總。這一點已經有點類似今天的銷售了。

這樣招募計程車兵,不可避免計程車兵只對招募自己的主官負責。而後來的南明,也證實了這種制度的危害。南明江北四鎮,根本不聽中央調遣。左良玉說從武昌撤退就撤退,劉良佐說投降清軍就誰也擋不住。更有甚者,如黃得功戰死,他的部隊就立刻群龍無首,最後發生了分裂。一部分抗清中被消滅,一部分直接投降了清軍。而這只是其一,畢竟唐代藩鎮就已經證明這個問題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財政問題。

明朝募兵制是被逼的,衛所士兵去了哪裡

眾所周知,自從萬曆中期以來,財政赤字連年增加。而伴隨而來的各種自然災害也開始破壞明朝賴以生存的賦稅。募兵制是需要大量的財政才得以支援,而當時由於財政的萎縮,造成了武備的廢弛。而隨即帶來的就是蒙古等外敵多次越過長城的入侵。這也就造成了北方經濟更大規模的破壞,而為了擋住外族就要繼續募兵,這又增加了財政負擔,最後結果就是流民四起。流民四起更加反作用財政的崩潰。如此惡性迴圈,使得明朝的經濟、軍事雙雙崩潰。這一切,崇禎在煤山上自縊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對於明朝的軍事問題,說到底還是政治問題。衛所制度消耗大量的財政,而又不能取締。營伍制度又受制於財政無法擴大,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參考資料:

《明史》

《明經世文編》

何良臣《陣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