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資治通鑑:缺少邏輯自洽的事,經不住你的追問!

簡介《資治通鑑》第30卷,漢紀二十二漢成帝 河平二年(甲午,公元前27年)【原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原文太長,略過【譯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春季,伊邪莫演朝貢完畢,回國前,自稱想歸降漢朝,說:“如果漢朝不接受我歸降,我就自殺,我至死不敢回匈

招降納叛是什麼意思

《資治通鑑》第30卷,漢紀二十二

漢成帝 河平二年(甲午,公元前27年)

【原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原文太長,略過

【譯文】(可跳過直接看解析)

春季,伊邪莫演朝貢完畢,回國前,自稱想歸降漢朝,說:“如果漢朝不接受我歸降,我就自殺,我至死不敢回匈奴。”使者據實奏報。成帝讓公卿討論。有人說:“應該按照舊例,接受他歸降。”光祿大夫谷永、議郎杜欽則認為:“自漢王朝興起以來,匈奴多次為害邊疆,因此才設立黃金、爵位的賞賜,以優待歸降者。如今單于低頭稱臣,匈奴成為中國北方的藩國,派遣使者朝賀進貢,沒有二心。漢朝對待匈奴的政策,就應與過去不同。如今既然接受了單于朝貢的誠意,卻又收納他的反叛逃亡之臣,為了貪圖得到一個人,而將失卻一國之心;為了擁有一個有罪之臣,而與一位仰慕仁義的君王絕交。此外,還可作這樣的假設;單于新即位,想依靠中國,但不知這樣做的利害,暗中指使伊邪莫演詐降,以占卜吉凶。中國如果接受,便有虧道義,敗壞美德,使單于同中國疏遠,不與中國邊疆的官員友好相處。或許是單于故意設下的反間計,想借此生仇,如果中國接納他的歸降,正好中了單于的計策,使匈奴可以把過錯歸到中國頭上,從而理直氣壯地責備我們。此事實在是邊境安危的本源,是戰爭與和平的關鍵,不可以不慎重。我的意見,不如不接受,以顯示我們光明磊落的信義,抑制欺詐的陰謀,安撫單于的歸附親善之心,這樣才有利!”他們將此意見上奏,被採納。派中郎將王舜去查問歸降的情況,伊邪莫演說:“我有發狂的病,只是胡說罷了。”漢朝遣送他回國。回到匈奴後,他的官職仍和從前一樣,但單于不再准許他會見漢朝的使者。

資治通鑑:缺少邏輯自洽的事,經不住你的追問!

【解析】

前面匈奴五單于之亂,加上呼韓邪單于入見皇帝,之後王昭君和親。

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基本上算是安定了下來。

此時,發生伊邪莫演事件,說投降不算,說叛逃也不算,如果是普通民眾或許沒什麼。

不過,伊邪莫演的身份很不一般。

按照以前的做法,就是接受投誠,然後授予高官厚祿,吞併其部族。

因為當時漢朝和匈奴一直打仗,接受這種投誠,是為了統戰,籠絡匈奴內部親漢派,以瓦解匈奴力量。

時過境遷,現在不打了,這個辦法不是不能用,而是對於當下,以及漢朝與匈奴未來關係並不適用。

材料中出現兩撥人,一波建議用原來的方法,參照慣例,另一波就是谷永等人建議因時而異。

從他們的說法中,其實反映了兩種遇到事情的典型處理思維。

建議參照慣例,給匈奴高官厚祿的,是典型的針對事情本身怎麼做來提辦法,目光聚焦在這件事上。

如果有制度就按制度,沒制度就按照慣例,沒慣例就參考以前發生的處理辦法。

而谷永等人並沒有集中在這件事上,而是集中在這件事所可能衍生出的影響上。

兩種處理思維一下就高下立判,前者聚焦小,後者需要通盤考慮。

既然如此,再看事情就清晰多了。

伊邪莫演投誠不能接受,但是怎麼回絕?怎麼處理?

直接和伊邪莫演說:“漢朝不接受你,你從哪來回哪去吧。”

不是說不行,只不過這麼說算是做了一個極壞表態。

即,現在漢匈是友好和平,但是將來呢?這個說不準會不會再打起來。

招降納叛這個手段雖然會因時而異,但是卻是一條潛藏可用的手段。

如此相當於說,匈奴貴族你們可以搞事情,混不下去了還能跑到漢朝爸爸這裡來。

如果漢朝生硬地拒絕了,把話說死了,對於匈奴貴族中而言,等於是漢朝這條退路斷了。

這個是材料中所沒有提及的,當然這種東西不能拿到檯面來說。

谷永給出的說法是換了一個角度,站在伊邪莫演為什麼投誠的可能性上做推論。

可能是伊邪莫演真想投誠,也有可能是匈奴單于想試探漢朝對匈奴態度等等。

先把事情搞明白,然後再看怎麼把對方給推回去。

於是有了中郎將王舜詢問伊邪莫演投誠原因這一段。

果然,王舜一問,伊邪莫演就說自己有病亂講。

這裡的兩點不在於谷永的推論與猜測,而是為什麼王舜一問伊邪莫演就說自己有病。

這裡有兩種可能。

其一,王舜見伊邪莫演,開場不會是問伊邪莫演為啥投誠,因為伊邪莫演是匈奴使節,替代單于出訪。

所以,王舜大機率一番外交辭令,比如現在的,重申漢匈友好睦鄰關係、不干涉他國內政、尊重匈奴人民選擇等等。

在伊邪莫演看來,潛臺詞就是這個時候漢匈關係當先,任何破壞漢匈關係的都不被允許。

得了,話都這樣說了,伊邪莫演還投降什麼?

所以,王舜繼續問話,為啥要投誠,伊邪莫演還怎麼說?還能說什麼?閉嘴吧,說多了,還是不接受,回去搞不好等著就是伸頭一刀。

其二,材料中有所隱藏,即王舜和伊邪莫演不可能就寥寥數語,中間必然有一大段對話。

而這一大段對話中,必定是透露出許多,讓伊邪莫演有點招架不住,話語間漏洞百出,沒有辦法再扯謊,於是以自己有病結束了問話。

這一點就很有意思了。

扯謊很簡單,隨便一說即可,但是想要把一個謊說圓了,很難。

俗話說,一個謊,你要用幾百個謊來圓。

你說得越多,破綻、漏洞就越多。

況且,此時漢朝匈奴和睦,彼此交流也多了起來。

如果伊邪莫演是真投誠,說的東西里面有假,你當漢朝好忽悠?

如果伊邪莫演是假投誠,一求證什麼都清楚,這還能接受你?

所以,從最後匈奴單于對伊邪莫演的處置來看,讓其永遠不再與漢朝使節見面。

大機率,的確如谷永說得那樣,是匈奴對漢朝的一次雙邊關係試探。

至於伊邪莫演回到匈奴後被看管起來,這個就更有意思了,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

【啟發】

感觸最多的有兩點。

基於自己的目標,來處理遇到的事情,而不是針對事情來辦事,這樣路才不會偏。

想想自己以前辦的不少事情,都有點走偏的感覺,為了辦事而辦事,沒有結合自己的目標。

再一個,任何事情如果是真實的,那麼必然是邏輯自洽的。

隨著你深入地問,不但會觸及到本質,而且還能感覺得到環環相扣以及因果關聯緊密。

但是,如果是假的,多問幾個為什麼,基本上就要露餡。

當然,你也要有一定的常識和基本辨識能力。

這麼一說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騙子用拙劣的話術、操著一口廣普還能騙人。

這本身就是種篩選,把有常識、基本辨識力的人給徹底排除去除,留下的就是精準目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