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表現:春秋時人認為其戰術是騙術,智詐而毀禮

  • 由 歷史沉澱的理性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1-08-25
簡介我們再對長勺之戰進行復盤:齊國軍隊與魯國軍隊在長勺之地列陣對決,齊軍統帥下令擊鼓,將士憋足勁衝鋒,但剛衝出不遠,又聽見鳴金收兵的命令,只得回到佇列,原來齊軍統帥見魯軍沒有擊鼓,以為魯軍尚未準備好,按照“不鼓不成列”的循禮交戰原則,便下令停止

批判的武器真的不如武器的批判啊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文中記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以其足智多謀而使弱魯之師戰勝強齊之師的故事。

文曰: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軍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計程車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計程車氣就耗盡了。他們計程車氣已經消失而我軍計程車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魯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齊桓公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而伐魯,魯莊公敗齊師於長勺。長勺之戰,雖規模不大,但歷史上很有名,因為這是一次頗為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其中曹劌的卓越表現更為後世推崇。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表現:春秋時人認為其戰術是騙術,智詐而毀禮

後世津津樂道於曹劌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對曹劌的勝人一籌的軍事謀略大加讚揚,但當時的人卻不以為然。受《周禮》“正名”的影響,春秋時的戰鬥、戰役,還是一種義戰,需要遵循“禮”的原則,師出有名,方為義戰,交戰也是貴族式的,不設險詐,如不能趁人之危,不能連續重創對方等,車戰時,先列陣,然後主將驅車對殺,又如競技。那時的戰爭、戰役、戰鬥規模比較小,持續時間較短,且一般不誤農時,戰爭也多為示威性質,重在爭霸,故還是講究人心歸附的,續絕祀、興滅國,不像戰國時期列國爭鋒,無所不用其極,徹底展現出弱肉強食的殘酷殺戮局面。所以,春秋時人以為,曹劌在長勺之戰實行的軍事謀略智詐而毀禮,不講誠信,勝之不武。

我們再對長勺之戰進行復盤:齊國軍隊與魯國軍隊在長勺之地列陣對決,齊軍統帥下令擊鼓,將士憋足勁衝鋒,但剛衝出不遠,又聽見鳴金收兵的命令,只得回到佇列,原來齊軍統帥見魯軍沒有擊鼓,以為魯軍尚未準備好,按照“不鼓不成列”的循禮交戰原則,便下令停止進攻。過了一會兒,齊軍統帥以為魯軍應該準備好了,便再次擊鼓,齊軍又一次發起衝鋒,但魯軍根本沒有對沖的動靜,齊軍統帥想魯軍也太磨嘰,還沒準備好,便又下令收兵。又過了一會兒,齊軍統帥以為魯軍一定準備好了,便第三次擊鼓,此時齊軍士兵有些洩氣,衝鋒也不積極,因為他們不清楚統帥會不會再收兵,而魯軍這次卻玩真的了,一鼓作氣打敗了心裡洩氣且首鼠兩端的齊軍。這裡曹劌玩賴耍滑頭了,背棄了循禮交戰的原則,以智詐而取勝,曹劌的戰術在當時是不被認可的。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表現:春秋時人認為其戰術是騙術,智詐而毀禮

即使長勺之戰後五十餘年的宋國與楚國的泓水之戰,宋襄公仍然恪守循禮交戰的原則。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佔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 “。從而使楚軍得以全部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後開始佈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奉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佈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可是,這時一切都已經晚了,弱小的宋軍哪裡是強大楚師的對手,一陣廝殺後,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傷,其精銳的禁衛軍悉為楚軍所殲滅。只是在公孫固等人的拼死掩護下,身受重傷的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戰後國人皆怨襄公指揮不當,宋襄公卻向臣民辯解說:”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認為自己遵守古訓行事並無不當。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

泓水之戰,楚國是不守周禮的,而且循禮交戰之原則已漸廢,宋襄公不察,仍食古不化,敗之必然。後世可以說,他還不懂得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有道德優勢,不一定有搏弈優勢,但春秋時人卻不這樣認為。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的表現:春秋時人認為其戰術是騙術,智詐而毀禮

教科書說,曹劌是魯國大夫、軍事理論家。如果說長勺之戰,曹劌是以智詐而取勝,那麼長勺之戰三年後的齊魯柯地會盟,曹劌則是以恐怖行為而收回了魯國失地。

魯莊公十三年,齊國為盟主,組織魯、宋、陳、蔡、邾國在北杏會盟,但惟有魯國沒去。齊國進攻魯國,打敗了魯君,迫使魯莊公獻出遂邑,然後兩國在柯地結盟。在盟會上,魯國勇士曹沫,也就是《曹劌論戰》中的曹劌(先秦文字中劌與沫可通,所以《史記》裡的曹沫就是《左傳》的曹劌)暗藏利器,在盟會的高臺上劫持了齊桓公,逼迫他歸還了掠奪魯國的土地。齊桓公從高臺下來後想反悔,管仲勸解他不能被劫持了就答應,安全了就反悔,還要殺劫持者,這麼做只是出一口氣而已,卻會失信於諸侯,從此失去天下人的支援,不應該這麼做。於是齊桓公按照劫持下的盟約履行了義務。齊國歸還了魯國的失地,但大大提升了齊桓公的聲望。曹劌的恐怖行為,雖然為魯國討回了失地,但在當時名聲很不好,不是正人君子光明正大所為,而是陰謀詭計和下三濫勾當。

進入戰國時代,曹劌式的智詐與暗殺已成為列國工具理性發達的突出表現,為禮崩樂壞後勝王敗寇的思想者所推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