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 由 AA人間煙火孰知味AA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1-09-11
簡介圖注:漁民而我們最喜歡的卻是在河裡放河燈

墊酒杯的燈叫什麼

年前歲尾,是穿城而過的母親河最忙碌的時候。十多年前,馬尾河河床上修起了幾處梯級橡膠壩,就連冬天也可以將上游來水攔蓄起來。河裡只要常年有不低的水位,整個河道一下子變得妖嬈起來:垂釣的老人多了,雖說只是釣些小魚蝦,也足以讓他們打發一些閒散時間;棲息的白鷺多了,它們或者涉水覓食,或者振翅盤旋,河道一下子變得生機盎然;最重要的是,每年的春節燈會在河道上綿延三四公里。火樹銀花不夜天,夜晚河道兩岸閃爍的霓虹,給我們平淡的生活抹上了不少亮色。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漁民

而我們最喜歡的卻是在河裡放河燈。放河燈的中國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侷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臺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城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放河燈

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兇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這些活動,比漢代出現的道教、漢晉傳入中國的佛教都早。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花蕊夫人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順風,用紙、布、綢、塑膠、金屬製作河燈,漂浮到金門、馬祖,燈壁寫有親人團聚、兩岸三通、早日一統、振興中華祝詞,燈船上還裝有慰問信和禮品,使放河燈又有了新的時代氣息。成都在漢代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遊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裡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放河燈

放河燈是許多孩子最喜歡參與的遊戲。放河燈前當然要製作河燈,這是一項啟迪智慧的親子活動。製作河燈的工藝和原材料都特別簡單,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蠟光紙糊成的,把一張正方形的蠟光紙的四角粘起來。在燈碗裡用泥捏成泥盤,在陽光下暴曬晾乾後,泥盤裡加一些油。燈芯一般都是用麻繩做的,這樣的燈芯,燃燒時間長,抗風性也強。在放河燈前,將河燈底部浸入蠟燭油中,然後趁蠟油沒有凝固時放在沙子上,這樣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燈底部,增加了河燈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嫌麻煩的,也可以直接在蓮花形的厚紙上固定一截小蠟燭,這樣更加方便。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河燈

我們家每年都會放河燈,這是我家進入臘月底的例行公事。三個人三盞燈,每個人親自點燃自己的河燈,然後送上自己的祝福。我和妻的祝福大同小異,每年都差不多,不外乎祝福家人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孩子學習進步。而女兒就不一樣了,她的祝福年年都在變:上幼兒園時,祈禱我們帶她到省城去逛動物園,看看熊貓或者要我們買什麼玩具;上小學了,就祝福自己成績進步,年年都考滿分,當第一名。看著自己的河燈泛著紅瑩瑩的微光,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心裡就會升起一股滿足感。盞盞河燈,盛滿了人們的祝福和祈禱。紅燈盞盞,就像是滿天星子落入河中,又好像萬朵紅蓮在太液池碧波之上爭芳吐豔,讓人覺得特別溫暖。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放河燈

放河燈在我國源遠流長,不過時間多在中元節,而現在放河燈只是一種形式,時間點已經不再重要,大家看重的不過是河燈祈福的功能罷了。神州各地都有江河,因此燃放河燈的習俗也遍佈長城內外。北方一般稱為“放河燈”,廣東叫“放火燈”,南京則稱“齋和孤”。《金陵歲時記》中記載:“金陵人家延伸舟次誦經,剪五色紙為荷花燈,沿水放之,俗稱齋和孤。”廣東人則把放河燈與求子習俗聯絡在一起。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九中寫道:“海豐之俗,元夕於江干放水燈,竟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或有詩云: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可見廣東人在元宵節燃放河燈,已經跟現在過春節放河燈的習俗差不多了。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祈福

河燈是年節的眼睛,親情的使者。盞盞河燈聲聲祝福,為自己更多是為親人,當祝福充盈在天地之間,我們會時刻感知到那份溫馨,那份期盼。

又傳,放河燈起源於廣西資源縣城合浦街。自古以來,資江是溝通湘桂交通的重要水道,合浦街是湘桂往來客商的聚散地。唐宋年間,由於佛教的傳播,合浦街傳入了“盂蘭盆會”的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超度歷代宗親、不幸喪生水中的船伕、排工,並放蓮花河燈祭祀祈福。至清代,合浦街商會組織實力雄厚,年年承辦河燈節,放河燈組織更加有序,人們透過放河燈,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人們的祝福。現在,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夜,在縣城風雨橋河段集中放河燈,把“七月半”河燈節引向高潮。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河燈

夜幕降臨,縣城到處擠滿了來自縣內外的人群,資江兩岸只見密密麻麻的綿延。屆時,禮炮雷鳴,煙花飛舞,徹夜通明。伴隨著少男少女“古來濤濤資江水,月半歌節放河燈;山歌陣陣表心跡,河燈盞盞祈太平”悠揚婉轉的山歌聲,資江九龍燈霎時齊明,盞盞河燈次第點亮並漂放,一時,銀河仙境墜入資江。千魚戲水,喜迎嘉賓,百鳥朝鳳,鶯歌燕舞;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一排排,一組組,一列列創意吉祥、製作精美,花樣繁多、五顏六色的大小河燈,託著心願,帶著祝福,隨江水緩緩前行,伴歌聲流光溢彩,這就是神話般的“萬盞河燈漂資江”奇觀。

放河燈送祝福體驗傳統民俗,在盞盞河燈聲聲祝福中感知親情的溫暖

圖注:苗族

資源縣河燈歌節起源於五排地區的煙竹村。車田、兩水、河口三鄉所在地俗稱五排地區,是潯水發源地,歷來為苗、瑤、漢等多民族雜居地。相傳,在宋代,五排最大的苗族家族楊氏祖先就為避兵亂遷居兩水鄉的煙竹村,墾荒開地,落戶安居,子孫漸漸興旺,同時山歌也在這裡紮根。五排山區交通不便,生活貧困,人們往來交通不便。煙竹苗民便於七月半祭祖期間,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對唱山歌,一來紀念祖先,二來感嘆生活的艱辛和對未來的憧憬,年輕人則趁機以歌傳情,借歌示愛。隨著河燈歌節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河燈歌節”已成為資源縣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彭忠富/整理;圖片源於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