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臟腑辨證比較表

簡介嚴重時:角弓反張、牙關緊閉、雙目上視高熱、神昏、狂躁舌紅絳弦數陰虛動風熱虛手足蠕動、眩暈目乾澀,咽乾耳鳴,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津弦細數血虛生風虛四肢麻木、手足震顫、肌肉瞤動、關節拘急不利、眩暈面白無華或萎黃、口唇指甲色淡、視力減退或雀

脈澀怎麼讀

臟腑辯證之辯心病證侯

一,心血虛。

臨床表現 : 心悸,頭暈,健忘,多夢,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無力等。

病因病機 : 脾氣虧虛,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失血,勞神等耗傷血液,均可導致心血虧虛。血虧心失所養,故心悸。血不養神,則有健忘,多夢等證。血不上榮於頭面,故見頭暈,面白,舌淡,血少脈道失充,則脈細無力。

補血養心,常兼以益氣。

二,心陰虛。

臨床表現 : 心悸,心煩,失眠,多夢,或見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脈細無力,舌紅少津等。

病因病機 : 因熱病傷耗陰津,或是肝腎等他髒陰液虧少,或因勞神太過而暗耗營陰,或因思慮日久而致陰陽失調等,均可形成心陰虛。

心陰虛的證侯,一方面心神不寧的症狀突出,另一方面全身有陰虛陽亢的表現。由於心陰虧少,心失濡養,再加上虛陽偏亢,擾亂心神,故有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心氣不寧,神不守舍的症狀。陰液不足,虛火內擾,則可有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等症狀。

滋陰安神為治。

三,心氣虛。

心悸,氣短,精神疲倦,活動後加重,或自汗,脈虛,舌淡嫩等。

病機 : 心氣不足,鼓動乏力,故心悸。動則氣耗,故活動後勞累加重。心氣虧虛,不足以執行氣血而供養全身,則見氣短,神疲,舌質淡嫩,脈搏無力等。

補益心氣為治。

四,心陽虛。

臨床表現 :心悸怔忡,氣短,自汗,脈弱或結代,畏冷,肢涼,心胸憋悶而喘。面色及嘴唇暗滯,舌淡紫或淡胖,或見肢體浮腫。甚者可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神志恍惚乃至昏迷等。

心陽虛一般是由心氣虛發展而來,故常有心氣虛的臨床表現,陽虛則寒,故畏冷肢涼明顯者,病情已屬陽虛,心陽不振,胸中陽氣阻痺,故心悸而喘,胸中憋悶,陽氣虛弱不能推動血液,則血行不暢,故見唇舌青紫,血不利則為水,故見身腫而喘不得臥。

若心陽虛進一步發展,或因寒邪暴傷陽氣,或因瘀痰阻塞心竅,均可導致心陽虛脫,而表現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一派心陽垂微,宗氣大洩的證侯。

溫補心陽為治。

五,心火亢盛。

臨床表現:心煩,失眠,身熱,口喝,尿黃,便結,面赤,口舌赤爛疼痛,舌尖紅赤,臺黃,脈數。或兼見小便赤,澀,灼,痛,或見吐血,衄血,尿血。甚或狂躁譫語,神志不清。

[濟生方]的歸納,曰:“心氣者,熱則心煩神亂,面赤身熱,口舌生瘡,咽燥頭痛,喜笑恐驚,心心煩熱,汗出衄血,其脈洪實者,是實熱之侯。”其中心煩,失眠,舌尖紅,脈數等,是心火內熾,擾亂心神的一般證侯。舌為心之苗,其華在臉,心火上炎故見口舌生瘡而面赤。有心火的一般證侯,而兼見小便赤,澀,灼,痛等表現者,古人稱之“心移熱於小腸”,其實是由於心火之邪傷津灼液,使尿液量少質濃而灼熱,刺激尿道所致,或者本有膀胱溼熱之故。心火熾盛,必然擾亂心神,輕者為煩躁,失眠,重者則可見神昏,譫語。心火迫血妄行,除見面赤,舌紅,脈數等症外,甚至出現吐血,衄血,尿血等脈絡受損而動血的證侯。

六,痰蒙心神,痰火擾神。

臨床表現 : 神識痴呆,朦朧昏昧,精神抑鬱,表情淡漠,喃喃獨語,或神躁不寢,狂越妄動,打人毀物,哭笑不休,或昏撲不省人事而口吐涎沫,喉中痰鳴等。一般有吐痰苔膩,脈滑以及其他 寒,熱 表現。

痰迷心竅,多因七情所傷,如抑鬱,暴怒等,或感受溼濁邪氣,阻塞氣機,以致氣結而痰凝,阻閉心竅所致。若氣鬱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擾閉心神,或外感溫熱病中,邪熱夾痰內陷心包,則為痰火擾神。

本證常見於癲,狂,癇,中風,外感溫熱等病中。證侯的主要特點是神志錯亂不清,有吐痰,苔膩,脈滑等一般證侯,故其病因主要為痰,或者兼有火熱之邪。[難經 。 二十難]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痰濁屬陰,陰主靜,心竊為痰濁所阻閉,則神志被遏制,故見神色昏蒙痴呆,神情抑鬱,獨語不歡等為之癲病。由於痰的性質偏寒,故有吐痰色白,苔膩而滑,脈滑或濡,口和不渴等。

痰火為煩則其性屬熱,火熱屬陽而陽主動,痰火搏結,擾亂心神,則多發為狂病,或為神志昏迷等。因系痰熱為犯,故所吐之痰當為黃稠,舌苔膩而黃,脈滑而數,並可有心煩,口喝,面赤,氣粗,便秘,尿黃等。

癇病的發作,因有突然昏僕,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鳴等特點,故常認為是風痰阻閉心竅所致。在痰的性質上仍須區分其屬寒,屬熱。

治則 : 痰蒙心竅,痰性偏寒者,宜溫陽滌痰開竅。痰火擾神,痰性偏熱者,宜清心豁痰安神。

七,心血瘀阻。

臨床表現 : 心悸,氣短,心胸憋悶或刺痛,疼痛常牽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重者暴痛欲絕,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脈微欲絕。

病因病機 : 血液凝聚不暢而為瘀的原因,往往與心陽不振,心氣不宣,無力溫運,推行血液,以致血行不利,或氣機鬱郁滯,寒痰凝聚等,阻塞血液的執行而有關。故其證常因勞倦,感寒,情志刺激,痰溼凝結等而誘發加重。

本證多見於心痛,胸痺等病,心陽不振,瘀血阻痺心脈,故心胸憋悶而刺痛,手少陰經脈循行臂內,故痛引肩背內臂。陽氣虧虛,瘀血阻滯,心脈搏動失常,故心悸,氣短,脈結代。脈澀,唇舌青紫,或見瘀斑瘀點等,為氣滯血瘀之徵。

本證之嚴重者,古稱為[真心痛],如<<靈樞 - 厥病>>說:“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說明病情危重常可引起心陽暴絕。

治則:通陽化痰,心急暴絕者,急救回陽。

八,瘀阻腦絡。

臨床表現 : 頭部刺痛或脹痛,頭暈,搖頭或震動時 暈,痛 常加重,睡眠不寧,識恍惚,甚至神志昏迷,或見手足麻痺,語言不利等。舌質暗或邊有瘀點,脈沉細或細澀。

病因病機 : 多因頭部外傷,或腦生腫物,或中風後瘀阻腦絡等所致。由於顱腦受損,或腦絡有瘀血阻塞,故頭部刺痛或脹痛。瘀血內阻,心神不寧,則見寢差,神識恍惚,甚至昏迷,瘀血阻滯,經氣不利,可見手足麻痺,語言不利等症。舌暗或有瘀點,脈澀等,為內有瘀血之症。

治則化瘀通竅。

臟腑辯證之辯肺病證侯

一,肺氣虛。

咳嗽無力,動則氣短,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乏力。或有自汗,畏風,容感冒。面色淡白,舌質淡嫩,脈虛或浮而無力。

病因病機 : 多因久咳久喘耗傷肺氣,或是脾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是腎虛失其攝納之權,以致肺主氣的功能減退。<<靈樞 。 本神>>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由於肺主氣而司呼吸,肺氣虧虛,故呼吸氣短,咳嗽無力,聲音低怯。肺主皮毛,肺氣不能宣發衛氣於膚表,腠理不密,衛表不固,故見自汗,畏風,容易感冒而鼻塞不利等。

補益肺氣為治。

二,肺陰虛。

乾咳痰少,或痰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口燥咽乾,或有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甚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病因病機 : 多由久咳久咯,耗傷肺之氣陰,或因癆蟲襲肺,燥熱之邪犯肺,灼爍陰液,或是汗多不固,陰津耗洩等,以致肺之陰液虧虛。肺為嬌髒,性喜清肅柔潤,肢之陰液不足,則肺失清潤之性,陰虛則火旺,虛火灼肺,以到肺熱葉焦,肺失肅降,故乾咳而痰少,口燥咽乾,甚至聲音嘶啞。若絡受損,可見咳痰帶血或咯血。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脈數,舌紅等,皆是陰虛失養,虛熱內蒸之象。

治療原則 : 滋陰潤肺,或滋陰降火。

三,風寒束肺。

臨床表現 : 咳嗽氣喘,咯痰稀白,喉癢或痛,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頭痛身楚,或為哮喘,或見浮腫少尿,脈浮緊或弦緊,舌苔白。

病因病機 : 肺司呼吸,又主皮毛,風寒之邪侵襲皮毛,風寒之邪侵襲皮毛,或內舍於肺,使肺衛失宣,而成本證。風寒外襲,一般均有表證,因肺可主表,故稱風寒束肺。若表證較肢證突出,則宣稱風寒束表。若表證已不明顯,可稱為寒邪犯肺。若肺本有飲邪內停,而為外減風寒所引動,則稱為外寒內飲。

風寒束表,衛陽被遏,故見惡寒發熱,頭身痛,鼻塞流青涕。肺為嬌髒,不耐寒溫,一物不容,毫毛必咳,風寒束於肺,則肺失宣降,故咳嗽氣喘,肺津不布,則可凝聚為痰飲,或本有寒飲停肺,而為外感之邪所引動,則見吐痰清虛色白,若痰氣與水相搏,氣道不利,則發為哮喘。<<素問 。 水飲穴論>>認為水腫之形成,“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外束邪束肺,使肺氣宣降失司,上竅不通,則水道不利,故見尿少而浮腫。

治療原則 : 宣肺散寒解表。

四,肺熱壅盛。

臨床表現,咳聲洪亮,氣喘息粗,吐痰黃稠,發熱口喝,胸痛,咽痛,鼻煽氣灼,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有微惡風寒,或咳吐膿血腥臭痰。舌紅,苔黃,脈數。

病因病機 : 多因多減風熱之邪,或風寒外感鬱熱而發熱,以致熱邪迫肺,肺失宣降,表證尚沒解時,稱風熱犯肺。痰黏而多,或吐痰腥臭者,為痰熱壅肺。

邪熱迫肺,肺失清肅,故發熱而喘咳,氣急息粗,痰黃而稠。熱灼津傷,故口渴,尿黃,便秘。肺居胸中,喉為肺之門戶,鼻肺之竅,熱邪壅肺,肺系不利,所以胸痛,喉痛,鼻煽氣灼。若仍有微惡風寒,脈數而浮,是尚有風熱表邪未解。若肺熱內鬱,煉液為痰,營血被腐而為膿,故吐膿血腥臭痰,是為肺癰之疾。

清熱宣肺,止咳平喘。

五,燥邪煩肺。

臨床表現 : 乾咳無痰,或痰黏難咯,咳甚則胸痛,甚或咯血,鼻衄,喉癢,口鼻乾燥,膚澀,便結,舌乾薹溥而少津,脈浮細。常兼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身楚等。

病因病機 : 多因秋令感受外界燥邪,耗傷肺津,或因風溼諸邪傷津化燥而成。燥邪犯肺,津液虧少,肺不得滋潤而失清肅,故乾咳不止,痰黏難咯,咳傷肺絡,則胸痛咯血。燥傷肺津,津液不布,則口鼻面板乾燥,舌體少津,大便乾結。由於系燥邪外襲,肺衛失宣,故常兼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而脈浮等表證。

本證在辯證時,一方面要注意燥的性質是偏溫還是偏涼。另一方面要注意與肺陰的比較鑑別。

治療原則 : 清肺潤燥。

六,痰飲停肺。

臨床表現 : 咳嗽痰多,痰質或稠或稀,色白易咯,胸悶,胸悶,或見喘哮痰鳴,舌苔白膩或白滑,脈象弦滑或濡緩。

病因病機 : 外邪束肺,或肺氣虧虛,以致肺不布津,停聚而為痰飲,或因脾失健運,聚溼成痰,上漬於肺,而成痰飲停肺之證。<<金匱要略 。 痰飲咳嗽篇>>曰:“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為寒熱”。痰飲停胸實際上可分為痰濁阻肺和飲停於肺,而痰,飲的性質均有 寒,熱 的不同。

痰飲阻滯肺氣,肺失宣降,故見咳嗽胸悶,吐痰量多,其中痰質稠黏者,為痰濁阻肺,痰質稀溥者,為飲停於肺。痰飲阻塞,息道不利,則見哮喘痰鳴。苔膩或苔。脈弦滑或濡緩,均為內有痰飲之象。吐痰色白,舌苔白,脈不數,故痰飲的性質偏寒。

治療原則 :溫化痰飲 。

臟腑辯證之辯脾病證侯

一,脾氣虧虛

臨床表現 : 食少納呆,脘腹痞脹,食後尤甚,大便溏溥,精神疲乏,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

病因病機 : 由於飲食失調,或者勞倦耗損,或因思慮勞神,或是嘔瀉損傷,或由他髒疾病的影響等,均可導致脾氣虧虛而運化失常。

脾主運化,脾氣虛則化食磨谷的功能減退,故食少,腹脹,便溏。脾失健運,精微不能輸布,營氣虧虛,氣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及全身得不到營血的充養,故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體瘦,面色萎黃,舌質淺淡,脈緩無力等一系列症狀。

治療原則 : 益氣健脾。

二,脾氣下陷

臨床表現 : 氣短乏力,神疲嗜臥,聲低懶言,食少便溏,動則氣墜。或見頭暈目眩,或為食後脘腹重墜作脹,或是便意頻而**墜重,甚或脫肛,**下垂等。面白舌淡,脈緩弱。

病因病機 : 本證多是脾氣虧虛的發展,或為其特殊表現形式,也可因素體陽虛,久洩久利,過度勞倦等所致。脾氣主升,能升發清陽和升舉內臟。脾氣不升而下陷,全身失卻精微營氣之充養,故聲低氣短,倦怠乏力,脈弱無力,清陽之氣不能上清於頭面,則為頭暈目眩,面白舌淡,神疲思睡。氣虛升舉無力,內臟無託,故脘腹重墜,便意頻數,或見脫脫肛,**下垂。勞則氣耗,故動則氣短,氣墜等症尤甚,食少便溏,是脾氣虧虛的一般表現。

治療原則 : 益氣升提。

三,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 : 便血肌衄,或婦人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等,同時常兼有脾虛氣弱的其他證侯,如食少便溏,氣短神疲,脈虛舌淡等。

病因病機 : 多由病久脾氣虧虛,或因勞倦傷脾等所致。““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又有統攝血液執行,而使之不溢位脈外的功能。中氣虛弱,統攝無權,加之脾虛則精微失運,脾虛則生化無源,導致血液生化上的形,質不全,而血液不能自固,從而使血液不能循經脈執行而溢於脈外。血溢肌膚,則見皮下出血。溢於胃腸,是為便血,溢於膀胱,是為尿血,氣虛則衝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為崩漏。

治療原則 : 益氣升提。

四,脾陽虛衰

納少腹脹,脘腹疼痛而喜溫喜按,畏冷肢涼,口淡不渴,大便虛溏。或見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帶下量多而稀白。舌質淡肥,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病因病機 : 每由脾胃氣虛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用寒涼藥物而損害脾陽,亦可因脾陽不振而導致。脾陽不振,氣虛不運,寒從中生,而成脾虛寒證。

脾以陽氣為用,脾虛氣弱則運化無權,故納少腹脹,大便溏瀉稀溥。脾位於中焦,證屬虛寒,故脘腹疼痛而喜溫喜按,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冷而四肢不溫。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故小便不利。水溼泛溢於肌膚,則肢體浮腫,滲注於下則為白帶量多。口淡不渴,舌淡肥,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皆為陽氣虧虛,寒溼內停之象。

五,寒溼困脾

臨床表現 :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口淡不渴,泛惡欲吐,腹痛溏洩,頭重如裹,身體困重,體肥或浮腫,婦女常見白帶量多,面色黃晦,舌肥苔白膩或白滑,脈濡緩。

病因病機 : 多因過食生冷瓜果,以至於寒溼停於中焦,或因陰雨氣候,居住潮溼,冒雨涉水,遂使寒溼內侵,或是過食肥甘,中陽被困,以致溼從內生,均可形成寒溼困脾。

章虛谷說:“脾氣虛則溼自內生,溼盛而脾不健運”,可見脾虛與溼盛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寒溼內生,則溼遏脾陽,而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脹悶,泛惡欲吐,腹痛溏瀉。溼邪瀰漫,阻滯氣機,遏制清陽,則見頭重如裹,身體困重。溼泛肌膚,則身體肥胖,或為浮腫。溼邪下注,則帶下量多,口膩不渴,舌苔滑膩,脈象濡緩等,均為寒溼內困所致。

治療原則 : 化溼溫中。

臟腑辨證之胃腸病辯證

一,胃陰不足

臨床表現:口乾舌燥,飢不欲食,或胃脘嘈雜,痞脹不舒,或見乾嘔呃逆,或吞吐有哽塞感,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病因病機:多因溫熱病後,傷耗胃陰,或是嘔瀉傷津耗液,或因平素喜食煎炒香燥,或因溫燥之藥太過,而耗傷胃陰等,均可使陰液虧少,胃失濡潤。

胃主受納,消化食物,賴胃氣與胃之津液的共同作用,以消磨腐熟。胃之津液不足,則胃失濡養,食不得化,故納少脘痞,嘈雜不適,津虧津少。胃失和降,所以乾嘔呃結,小便短黃。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均為陰液虧少的表現。

治療原則:滋養胃陰。

二,胃陽氣虛

臨床表現:胃脘時痛,喜溫喜按,食少脘痞,或得食痛緩,口淡不渴,氣短倦怠,或畏冷肢涼,舌質嫩紅或淡肥,脈沉無力。

病因病機:多由飲食不節,飢飽失常,使胃氣虧損,或嘔吐等損傷胃氣,或由脾虛及胃,或是久病失養等所致。

胃氣虧虛,則受納腐熟水谷之功能減退,因而食少脘痞,陽氣不足,胃失溫煦,故胃脘時痛而喜溫喜按,氣短倦怠,舌淡嫩,脈弱等,是氣虛的表現,若尚有畏冷肢涼,舌淡肥等症者,則是胃陽已虛。

治療原則:益氣溫胃。

三,胃寒證

胃脘冷痛,痛勢急劇,遇寒加劇,得溫則減,脘痞作脹,噁心欲嘔,嘔後痛緩,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甚至脘腹部有水聲漉漉,嘔吐清水,舌苔白滑,脈弦或緊。

病因病機:多因飲食生冷,或脘腹受涼,以致寒凝於胃,或脾胃陽氣素虧,復感寒邪等所致。<<素問 。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邪在胃,胃陽被困,故胃脘冷痛。病情屬實,故病勢急而痛劇。溫則寒氣散,故得溫痛減。寒滯於中,胃失和降而氣逆,故脘痞噁心欲嘔。陽氣迫寒邪外出,故得嘔而痛緩。寒傷胃陽,水飲不化而上逆,故口淡不渴而泛清水,若脘腹水聲漉漉,嘔吐清水,是明顯的寒飲停胃證侯。舌苔白滑,脈弦或緊,是內有寒飲的表現。

治療原則:溫胃散寒。

四,胃熱證

臨床表現 :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飲,或消谷善飢,或見口臭,牙齦腫痛,齒衄,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因病機:多由邪熱犯胃,或情志鬱火犯胃,或過食辛辣溫熱之品,以致胃熱火旺,陽氣亢盛。<<靈樞 。 師傳>>曰:“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熱鬱火擾,使胃失和降,故胃脘灼痛而拒按。實火內灼,耗液消谷,故渴欲飲冷,或消谷善飢。火熱之邪循經上炎,則見口臭,牙齦腫痛。若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見齒衄。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滑數等,是火熱之邪耗傷津液,迫血妾行的表現。

治療原則 : 清胃瀉火。

五,食積胃腸

脘腹痞脹疼痛,厭食,噯氣酸餿,或嘔吐酸腐食物,腸鳴矢氣,大便不爽,或瀉下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病因病機:由於飲食不節,暴飲暴食,以致食積不化,或因脾胃功能本弱,再加飲食不慎而導致。食物停積胃腸,滯塞胃腸氣機,故脘腹痞脹疼痛,腸鳴矢氣。食積於內,拒於受納,故厭食。食積化腐,胃氣上逆,故噯氣酸餿,嘔物酸腐。食濁下趨,則矢氣臭如敗卵,大便不爽,或瀉下之物酸臭。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為實邪內積之象。

治療原則 : 消食導積。

六,胃腸氣滯

臨床表現 : 腹部痞脹疼痛,痛而欲吐或欲瀉,瀉而不爽,或腹脹痛劇,遊走不定,噯氣頻作,腸鳴矢氣,得之覺舒,亦或脹而無腸鳴矢氣,苔厚,脈弦。

病因病機 : 感受寒邪,飲食不慎,情志失調,蟲擾邪積,其他臟腑病變的影響等,都可以引起胃腸氣機紊亂而為病。

胃腸氣機阻塞不舒,故腹部痞脹疼痛。氣機不通而上逆,則噯氣欲嘔,氣機下迫,則欲瀉而不爽。噯氣,腸鳴,矢氣等,是滯寒之氣機暫時通暢的表現,故得之覺舒。

治療原則 : 理氣行滯。

七,寒積腸道

臨床表現 : 臍腹冷痛,痛勢較劇,拒按喜熱,腹瀉清稀,亦或為便秘,惡寒,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滑,脈弦或沉緊。

病因病機 : 多因腹部感寒,或食生飲冷等,使寒邪內侵,腸道氣機紊亂或素有陽氣不振,腸胃功能不健,再因感寒等而發作。<<素問 。 舉痛論>>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由於寒性凝滯收引,寒邪內侵,腸道氣機滯塞,故腹痛劇烈。寒邪阻遏或耗傷陽氣,故冷痛喜溫,腹瀉清稀。陽氣被遏,機體失去溫煦,則惡寒,肢冷,面白或青。苔白滑,脈弦緊,是實寒內積之證 。

治療原則 : 散寒溫腸。

八,腸道溼熱

臨床表現 :腹痛,暴注下洩,糞如蛋湯,或腹瀉不爽,糞質腥臭,黏調如黃糜,**灼熱,或腹痛墜脹 ( 裡急後重 ) ,下痢膿血。身熱口渴,或渴不欲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 : 多見於夏秋之季,水溼熱邪侵犯腸胃,或因飲食不潔或不節,致使溼熱之邪內結腸道。溼熱內浸腸道,小腸氣機紊亂,泌別功能失常,清濁相干,溼熱下迫,故腹痛作瀉而不爽,糞質臭穢,黏如黃糜。溼熱疫素壅阻,大腸傳導失職,溼熱傷及氣血,氣機滯塞,則腹痛墜脹。腸傷血腐,則下赤白膿血。熱邪內積,瀉洩傷津,故身熱口渴而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等,表明內有溼熱。

治療原則 : 清化腸道溼熱。

九,蟲積腸道

臨床表現 : 胃脘嘈雜,腹痛時作時止,貪食,大便排蟲,面黃肌瘦,或鼻孔作癢,睡中磨牙,唇內有小白點如粟粒狀,或面部有白色蟲斑。亦或突發腹痛,按之有條索狀塊,甚至痛劇而汗出肢厥,嘔吐蛔蟲。

病因病機 : 由於食入不潔的瓜果蔬菜等,蟲卵隨飲食入口,在腸內繁殖孳生。而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產生溼熱,是寄生蟲生存繁殖的有利條件。蟲居腸道,爭食水谷,吮**微,故覺嘈雜而貪食。蛔蟲擾動,則腹痛時作,蟲安則痛止。蟲下隨便而出,則見排蟲。水谷精微被蟲吸收,人體氣血生成不足,故面黃肌瘦。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環唇口,行面頰,足陽明胃經起於鼻,入上齒,布面頰,蟲居腸道,溼熱內蘊,循胃腸經上燻,故磨齒,鼻癢,唇生小點,面生白斑。又蛔蟲性喜團聚,又喜鑽竄,聚而成團,搏於腸中,阻塞不通,則腹中痛而捫之有塊。蟲體上竄,侵入胃膈,膽道,則脘腹劇痛而嘔蛔。

治療原則 : 驅蟲安中 。

十,腸燥陰虧

臨床表現 : 大便秘結乾燥,難於排下,常數日一行,口乾或臭,或有頭暈等症,舌質少津,舌苔黃燥,脈細澀。

病因病機 : 外燥,嘔瀉,久病,溫病等耗傷陰液,或年老而陰血虧少, 或因失血,新產,痔瘡下血等耗損陰血,均可使體內陰血津液虧虛,大腸失卻濡潤。大腸液虧,腸道失卻濡潤,傳導失職,故大便燥結難下。大腸腑氣不暢,濁氣不洩而上幹,以致胃失和降,清陽被擾,則口乾,口臭,頭暈。燥熱陰虧,所以脈來細澀,苔黃少津。便結難下只是疾病的現象,本證所含之原因,實際上有津液虧損,陰虛,血虛以及氣虛等的不同,辯證論治時,要注意從起因,病程和全身證侯等方面加以分辯。

治療原則 : 潤腸通便 。

臟腑辨證之腎與膀胱病辯證

一,腎陰虛

臨床表現 : 眩暈耳鳴,失眠健忘,齒松發脫,腰膝痠痛,男子遺精,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咽乾舌燥,入夜為甚,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或骨蒸發熱,小便短黃,形體消瘦,午後顴紅,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 : 多因溫熱病後期,陽亢日久,虛勞久病,過服溫燥之品等,使腎陰虧虛,或因房事不節,情慾妄動,而耗損腎陰所致。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有滋潤形體臟腑,充養腦髓骨骼,抑制陽亢火動等功能。腎陰虧損,則形體臟腑失其滋養,精血髓汁等日益不足,腎陽無制則亢而為害。陰虧而腦髓空虛,骨骼失充,故眩暈,耳鳴,健忘,齒松,發脫,腰膝痠痛。形體,口舌得不到陰液的滋養,故咽乾舌燥,形體消瘦,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擾,則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顴紅,甚或骨蒸發熱,虛火擾神,則失眠多夢,相火妄動,擾亂精室,故常夢遺。陰液精血虧少,衝任失充,則婦女經行量少,甚或經閉。虛火迫血妄行,亦可導致崩漏。

治療原則 : 滋補腎陰

二,腎陽虛

面色光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腰膝以下尤甚,腰痛膝軟,男子陽痿,早洩,精冷,婦女宮寒不孕,性慾減退。小便頻而清長,夜尿多,舌淡肥,舌苔白,脈沉細無力而兩尺尤弱。多因素體陽虛,或年高命門火虛衰,或久病及腎,房勞過度等,以致腎陽虧損。腎陽即命火,為一身陽氣之根本,有溫煦形體,氣化水液,促進生殖發育等功能。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形體失其溫煦而生寒,氣化無權而水液代謝失常,不能促進生殖功能減退。

命門為下焦之元陽,腎陽不足故形寒肢冷,腰以下尤甚。命門火衰,不能促進性功能,故性慾減退,男子陽痿早洩,女子宮寒不孕。陽氣不能氣化水液,而水液下趨,故小便清長,夜尿增多。尺脈侯腎,故腎陽虛者,尺脈沉細無力。

治療原則 : 溫補腎陽。

三,腎虛水泛

臨床表現,畏寒肢涼,小便短少,身體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沒指,腹部脹滿。腰膝冷痛,或見心悸氣短,喘咳痰鳴。舌質淡肥,邊有齒印,舌苔白滑,脈沉弦。病因病機 : 多因久病傷陽,或素體陽虛,以致命門火,不能溫化水液,或是肺脾水液代謝失常,久而傷及腎陽所致。

本證實際上是腎陽虛,而主要表現為水液代謝障礙的病變。<<素問 。 水熱穴論>>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 ……。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面板,故為腑腫。腑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腎之主水,全賴命火之氣化,腎陽虛衰,氣化無權,故小便不利而尿少。水液排洩障礙,蓄積體內而泛溢肌膚,故身體浮腫。“水曰潤下”,水液不得陽氣之蒸騰,勢必趨下而腰以下腫甚,陽虛水停,中焦氣機不暢,故腹脹滿悶。水邪氾濫,抑遏心陽,則見心悸,氣短。水泛為痰,痰飲停肺,則為咳喘,痰聲漉漉。舌肥,有齒痕,苔白滑,脈沉弦等,俱為陽虛有水之徵。

治療原則 : 溫腎利水。

四,精氣虧虛

臨床表現:性功能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小兒發育遲鈍,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囟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則見早衰,發脫齒搖,耳鳴失聰,健忘恍惚,足痿無力等。

病因病機 : 多由稟賦不足,先天元氣不充,或由後天失養,久病,房勞等。致使腎精不足。腎精虧少,腎氣不足,則性功能低下,男子並見精少不育,女子並見經閉不孕。精虧髓少,無以充養骨髓,腦海,則骨骼失充,腦髓不足,小兒可見五遲五軟,成人則為齒松發脫,耳鳴健忘,足痿無力等。

治療原則 : 填精益氣補腎。

五,腎氣不固

臨床表現 : 耳鳴,腰痛,膝軟,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洩,女子月經淋漓不盡,或帶下清稀而多,或胎動易滑等,或兼畏冷肢涼,舌淡脈弱。

病因病機 : 由於年高而腎氣衰弱,或因年幼而腎氣不充,或是久病而腎氣耗損,或因過用滑利之劑而下元不固等所致。<<素問 。 六節髒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腎氣有固攝下元的作用。腎氣虧虛,則失去封藏固攝之權。耳鳴,腰痛,膝軟,脈弱等,是腎氣虧虛的表現。腎虛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而清,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頻多,甚或遺尿,尿失禁。腎氣虧虛,精關不固,則見滑精,早洩,腎虛不能固護衝任,所以月經淋漓不盡,帶下清稀,易於滑胎。

治療原則 : 補腎固攝。

六,膀胱溼熱

臨床表現 : 尿急而頻,排尿有灼熱或澀痛感,小便黃赤或渾濁,或尿血,甚或有砂石。可伴有發熱,腰痠脹痛等症,舌苔黃膩,脈滑而數。

病因病機 : 多由外感溼熱之邪,蘊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溼熱內生,下注膀胱所致。溼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頻數,短澀不利,淋漓不盡。溼熱阻滯,下迫尿道,故尿急而排尿灼熱,澀痛。溼熱傷及陰絡則尿血。熱灼溼蘊,煎熬尿垢,日久可結成砂石。膀胱與腎互為表裡,溼熱蘊結膀胱,腑病及髒,影響腎之氣化,故見腰痠脹痛。

治療原則 : 清熱利溼通淋。

臟腑辨證之肝膽病辯證

一,肝氣鬱結

臨床表現 : 情志抑鬱,悶悶不樂而喜嘆息,胸悶脅脹,或流竄作痛,不欲飲食,脈弦等。病情常隨情志的變化而增減。婦女常見**作脹,或月經不調,痛經等。咽部“梅核氣 ” ,頸部癭瘤,**生核,脅部結塊,婦女經閉等的形成,以及氣鬱而昏厥的發生等,在病理上常與肝氣鬱結有關。

病因病機 : 多因情志鬱結不舒,鬱怒傷肝,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氣失於疏洩,滌達所致。肝鬱氣滯而氣機不暢,故胸脅脹悶,或流竄作痛,肝鬱而失滌達之性,不能調節情志,故情志抑鬱不樂而善嘆息,且病情每因情志不遂而發。肝膽氣鬱,則內臟氣機不調,肝木不能疏土,即不能助脾胃化食和升散精微,故不欲飲食,並見脘腹痞脹。婦人以血為本,肝為女子之先天,肝鬱氣滯,影響血液執行,氣血失和,衝任失調,故常見月經不調,痛經,**作脹,甚至經閉等。肝氣鬱結不解,則全身氣機失調,久之則導致痰溼內生,( 實則上是肝病及脾之變 ) 血行瘀滯,氣鬱化火等病理改變,痰氣搏結,阻於咽喉,則咽喉哽塞,如有灸臠,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是為 “梅核氣”。痰氣積聚於頸部,則可形成癭瘤。**為肝經所經過之處,氣滯痰鬱,可結為乳核,氣滯則血瘀,氣血瘀滯日久,可以形成徵塊積於脅下。若因情志等刺激,氣鬱不解,阻閉氣機,則可出現突然身麻肢厥,或手足拘急,昏倒不省人事,胸悶氣哽之“氣厥”證。

治療原則,疏肝解鬱。

二,肝膽火盛

臨床表現:脅肋灼痛,口苦口乾,或嘔吐苦水,急躁狂怒,不寢或惡夢紛紜,或目赤腫痛,或頭痛眩暈,或突然耳聾,耳鳴如潮,或吐血衄血,便秘尿黃,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由於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外感火熱之邪,以致肝膽氣火上逆。火熱之邪內擾肝膽,則脅肋灼痛,火性上炎。火熱循肝膽,之經竄擾清竅,故頭痛眩暈,耳聾,耳鳴,口苦,嘔吐苦水,目赤腫痛。火邪內擾,神魂不得安寧,故急躁狂怒,惡夢不寢。火傷血絡,迫血妄行,則見吐血,衄血。津液被灼,則口乾,便秘,尿赤。

治療原則 : 清肝瀉膽。

三,肝陽上亢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頭重腳輕,面赤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痠軟,舌紅,脈弦有力。

病因病機:多由情志過急,或因菸酒刺激等,使肝之用陽太過,亢擾於上。肝為剛髒,體陰用陽,若因情志所傷等,致使陰陽失調,則肝陽容易妄動,以致疏洩太過,血不歸藏而隨氣上升,氣血並走於上,故面赤舌紅,頭目脹痛,眩暈耳鳴。亢陽擾亂神志,則急躁易怒,失眠多夢。上盛則下虛,陽亢則陰虧,肝陽過亢則肝腎之陰不足,故感頭重腳輕,腰膝痠軟。

肝火上炎與肝陽上亢,在證侯與病機上相近似,臨床較難辯別。一般來說,肝火上炎以目赤腫痛,口苦口渴,尿黃便秘等“火熱”症狀為主,病程較短,病勢較急,陰虛證侯不突出,故病情屬實。肝陽上亢以頭目脹痛,眩暈,頭重腳輕等“上亢”症狀為主,病程較長,病勢略緩,陰虛證侯明顯,故病情常是上實下虛,虛實夾雜。

治療原則:平肝潛陽。

四:肝膽溼熱

臨床表現:脅肋脹痛,或脅部痞塊,或身目發黃,身熱,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或**溼疹,灼熱瘙癢,或帶下黃臭,或**腫脹熱痛。

病因病機:由於脾溼蘊而化熱,或溼熱之邪內侵,或嗜酒肥甘,化生溼熱,以致溼熱蘊結,阻於肝膽。溼熱內阻,肝膽疏洩失常,氣機鬱滯,血行不暢,故脅肋脹痛,或有痞塊。溼熱燻蒸,膽氣上溢則口苦。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身目發黃。溼熱鬱阻,脾胃升降失司,運化失常,故納呆,嘔吐,腹脹,大便不調。肝經循繞阻器,若溼熱之邪循經下注,則見**溼疹,或**腫脹,或帶下黃臭,而**灼熱瘙癢。

治療原則:清利肝膽溼熱。

五:寒滯肝脈

臨床表現:少腹牽引**冷痛,上連脅肋,或陰器收引,小腹劇痛,或為巔頂冷痛,遇寒則甚,得溫痛緩,並見形寒肢冷,嘔吐清涎或乾嘔,舌苔白滑,脈沉緊或弦緊。

病因病機:主要是感受外寒,肝經寒凝氣滯所致,或是素體陽氣不足,因外寒而引發。<<素問 。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由於寒性凝滯收引,致使氣血凝滯。經脈攣急收縮,故上下牽引,猝然作痛。寒為陰邪,陽氣被遏而不布,故形寒肢冷,遇寒病增,得熱則緩。陰寒凝滯,水飲不化,故嘔吐清涎。苔白滑,脈沉而弦緊是寒盛之象。

治療原則 : 暖肝散寒 。

六,膽鬱痰擾

臨床表現:煩躁不寧,或膽怯易驚,謀慮不決,胸悶脅脹,善嘆息,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口苦嘔惡,舌苔黃膩,脈弦滑。

病因病機:多由情志鬱結,氣鬱化火,生痰,痰熱內擾,而膽氣不寧。膽為清靜之府,痰熱內擾,則膽氣不寧,故神情煩燥,謀慮不決,夜寢不安。氣鬱痰阻,膽氣不舒,故胸悶脅脹善嘆息,或膽怯易驚。膽脈絡頭目,入耳,痰濁上擾,故頭暈目眩,或兼耳鳴,嘔惡口苦。舌苔黃膩,脈弦滑等,為痰熱內阻的表現。

治療原則:化痰解鬱,清膽和胃。

七,肝陰血虛

臨床表現:頭暈眼花,多夢易驚,眼睛乾澀,視物模糊,或成雀盲(夜盲證),或有肢體麻木,震顫,筋攣,瘙癢等症。婦女常見月經量少,或質稀色淡,甚或經閉,面色淡白或顴紅,舌質淺淡或舌紅少津,脈細弱或細數。

病因病機:陽亢日久,或溫熱病後,耗損陰液,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脾氣虧虛,生血不足。產後,崩漏等,失血過多,均可導致肝之陰血虧虛。肝之陰血虧虛,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眼花,兩眼乾澀,視物模糊,或成雀盲。虛火上擾,或血不養神,則神不安,魂不寧,而見多夢,易驚,失眠等。筋脈肌膚失卻陰血的濡養滋,可見肢體麻木,震顫,筋攣,瘙癢等症。婦女以血為本,月經由血所化,肝血不足,衝任虧虛,則月經量少色淡,甚至經閉。面白,舌淡,脈細弱者,以肝血虛為主,顴紅,舌赤,脈細數者,以肝陰虛為主。

治療原則:滋陰補血養肝。

八,肝風內動

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眩暈,抽搐,震顫等具有“動搖”特點為主的症狀,臨床稱“動風” 。“動風”一般只是病理現象,其病理本質,常是由於機體內在的陰陽失調所致,尤其以肝的關係密切,如<<素問 。 至真要大論>>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說法,所以臨床常稱為肝風內動。根據引起肝風內動的原因及虛實性質,一般可分為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四種。

1,肝陽化風 : <<臨證指南>>曰:“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即指肝陽化風而言。由於肝陽亢盛,耗損陰液,或是肝腎陰虧,而致肝陽上亢,從而形成上盛下虛的病理表現。

陽亢於上,陰虧於下,則風自內生,上達巔頂,橫竄脈絡,除有面紅目赤,頭痛,煩燥等症外,並有頭暈眼花,頭重腳輕,肢體麻木,手足顫動等風動之象。若進而猝然暈撲,口眼歪斜,舌蹇語塞,半身不遂等,則是“暴風驟至”,稱為中風。

肝陽化風的治療,應當平肝潛陽以息風。

2,熱極動風 : 多見於外感溫病中,由於熱邪亢盛,燔灼經絡筋脈,熱閉心包,而引起肝風內動,故見高熱煩躁,神志昏迷而項背拘攣,兩目上翻,手足抽搐者,為熱極生風。

陰虛生風 : 外感熱病後期,陰液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筋脈失養所致手足震顫,蠕動,或肢體抽搐,眩暈耳鳴,並伴有陰虛的表現。肝陰不足,筋脈失養,筋膜攣急,則見手足震顫,蠕動,或肢體抽搐。治療應當滋陰以息風。

4,血虛生風 : 多見於內傷雜病,因久病血虛,或急 。 慢性失血,而至營血虧虛,筋脈肌膚失養所致眩暈,肢體震顫,麻木,手足屈伸不利,肌肉蠕動,面板瘙癢,並伴有血虛的表現。肝血不足,肝在體為筋,爪甲為筋之餘,筋失血養,則肢體震顫,手足屈伸不利,肌肉蠕動,治療應當養血息風。

肝脾不調與肝胃不和比較

證候

相同症狀

不同症狀

肝脾不調

脅肋脹滿,抑鬱或急躁,易怒,脈弦緊

納少,脘腹脹滿,便溏腸鳴矢氣,或腹痛而瀉瀉後痛減,苔白而膩

肝胃不和

脘脹,噯氣,呃逆,嘈雜吞酸,嘔吐舌紅苔黃脈兼數或形寒肢冷,巔頂痛,遇寒則甚,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弦沉緊

肝火犯肺與肝火上炎比較

證候

相同症狀

不同症狀

肝火犯肺

胸脅疼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眩暈,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咳嗽時作,咯痰不暢,痰少粘稠甚至痰中帶血或咯鮮血

肝火上炎

耳鳴、失眠、多夢,或見吐衄咯血

肝火犯肺與肺陰虛比較

證候

相同症狀

不同症狀

肝火犯肺

咳嗽,痰少粘稠或痰中帶血

胸脅疼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眩暈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肺陰虛

乾咳無痰,骨蒸潮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咽喉乾燥,消瘦,音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肺陰虛與肺腎陰虛比較

證候

相同症狀

不同症狀

肺陰虛

乾咳無痰,骨蒸潮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咽喉乾燥,消瘦,音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氣息短促

肺腎陰虛

腰膝痠軟,男子遺精,

女子月經不調

溼熱蘊脾與肝膽溼熱比較

證候

相同症狀

不同症狀

溼熱蘊脾

納少,嘔惡,脘腹脹滿便溏不爽,尿黃,或身目俱黃,鮮明如桔皮色,舌紅苔黃膩,脈數

肢體困重,或發熱纏綿汗出熱不解,

脈濡

肝膽溼熱

往來寒熱,口苦,脅肋脹痛,或脅肋痞塊,或陰囊溼疹,瘙癢或睪丸腫痛,或外陰搔癢,帶下黃濁臭穢,脈弦

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比較

證 候

性 質

主要症狀

兼有症狀

舌象

脈象

寒熱

虛實

肝陽化風

上實下虛

上實:眩暈欲僕;下虛:行走不穩;嚴重時:卒然昏倒,喉口痰鳴,舌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頭搖、頭痛項強、語言謇澀

舌紅

苔膩

弦有力

熱極生風

手足抽搐、項強;嚴重時:角弓反張、牙關緊閉、雙目上視

高熱、神昏、狂躁

舌紅絳

弦數

陰虛動風

手足蠕動、眩暈

目乾澀,咽乾耳鳴,潮熱、五心煩熱、盜汗

舌紅

少津

弦細數

血虛生風

四肢麻木、手足震顫、肌肉瞤動、關節拘急不利、眩暈

面白無華或萎黃、口唇指甲色淡、視力減退或雀盲、失眠、經少或閉

舌淡

苔白

弦細

胃病寒熱虛實鑑別比較

證候

疼痛性質

口味與口渴

進食

嘔吐

二便

其它症狀

胃寒

來驟痛劇遇寒尤甚喜暖喜按

口淡不渴

進熱食則痛減

嘔吐

清水

胃腸水聲漉漉,或形寒肢冷,或神倦無力

舌淡苔白滑

遲或弦

胃熱

胃中灼痛嘈雜

渴喜冷飲口氣穢

消谷善飢食已即吐

泛酸

便溏溲黃

齒齦腫痛甚則糜爛出血

舌紅苔黃燥

滑數

胃陰虛

胃脘隱痛

口燥咽乾欲飲

飢不欲食

乾嘔

呃逆

便秘

脘痞不舒消瘦

舌紅少苔或剝脫

細數

食滯胃脘

胃脘脹痛

惡聞食臭

曖腐吞酸嘔吐食物

矢氣便溏瀉下臭穢

苔厚膩

血瘀胃脘

胃脘刺痛食後尤甚痛處拒按固定不移

口氣酸臭

食少

嘔血

大便黑血

消瘦

舌暗紫有瘀斑

脾病虛證鑑別

證 候

相同症

不 同 症

舌 象

脈 象

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懶言、面色萎黃

或浮腫,或消瘦

舌淡苔白

緩弱

脾陽虛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

舌淡胖苔白滑

沉遲無力

脾氣下陷

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

舌淡苔白

脾不統血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

舌淡苔白

細弱

曾有人這樣問道:中醫治病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呢?

那就是辨證施治。中醫辨證施治可以說是中醫“活的靈魂”,它具有辯證法思想,是對疾病本質的深刻剖析,也是對疾病向愈的橋樑紐帶

,如果一箇中醫能夠善於運用辨證施治的思維,那麼,在臨床上往往能夠無往而不利。既然如此,中醫辨證會不會很難呢?的確,中醫辨證不簡單,而且紛繁複雜,並非淺學所能窺就。

在中醫的辨證方法中,其實有很多種,不過最為常用的只有三種,那就是

六經辨證、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

對於這三種辨證,其實最直觀的還是臟腑辨證。對於臟腑辨證來說,其實也暗藏著八綱辨證,也有“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如此一說,讀懂《傷寒雜病論》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呢?後人認為,張仲景的著作,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的確,《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古代的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一千八百年來,真正讀懂它的人寥寥無幾。

臟腑辨證比較表

那麼,不讀《傷寒雜病論》能不能學會辨證呢?當然能。對於學中醫的人來說,陰陽學說是基礎,尤其是在中醫的辨證體系裡,陰陽更是基礎中的基礎。無論是六經辨證,還是八綱辨證,或者是臟腑辨證,陰陽的概念幾乎無處不到。不過,在辨證體系裡,其實最常用的還是臟腑辨證,因為人體的核心臟器就是五臟六腑。在臟腑辨證中,五臟其實都有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證候,但是在歷代醫家的文獻裡,對於五臟的陰陽氣血的虛證,卻沒有完全細緻講解,不過這並不影響臟腑辨證在臨床中的使用。

臟腑辨證比較表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學臟腑辨證呢?只學習六經辨證和八綱辨證不行嗎?如果從臨床實踐來看,也並非不行,但從中醫整體發展來看,則不行。因為臟腑辨證太重要了,它不僅在所有辨證體系中最直觀,但也是最容易掌握和運用的,更重要的是,它最能反映疾病病理變化的本質,也最能使得臨床治療落到實處。所以,要想在中醫臨床上大有收穫,那麼臟腑辨證就是必修課。

臟腑辨證的核心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一個是髒病辨證,一個是腑病辨證,還有一個則是臟腑兼病辨證。髒病辨證主要是圍繞肝心脾肺腎五臟氣血盛衰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病症為中心,而腑病主要是圍繞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氣血盛衰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病症為中心,而臟腑兼病主要是臟腑同病的情況,在臨床中雖然不多,但也不少,依然是值得細細研究的範疇。

總體來講,中醫辨證方法雖然花樣繁多,且春蘭秋菊各有特色,但是最終都離不開臟腑的這個“靶向”,也就是說,病變的終極方向始終是人體的臟腑器官,這涉及到的是一個定位問題。六經、八綱、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多種辨證方法,雖然都可以分析、歸納各種證候的類別、部位、性質和正邪盛衰等關係,但要進一步分析疾病的具體病理變化,還是要落實在臟腑器官頭上,所以,這也是臟腑辨證必須成為中醫辨證的“核心”所在。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作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