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簡介那個年代馬槽山的居民的一年裡大部分的經濟來源都是來自茶季的茶葉,因此每到茶季都是全家總動員,有時候學校都要放假,學生老師都要回家幫忙採茶,分工也很細,孩子和婦女們負責採茶,從早上天還沒亮就開始出門,到晚上天黑才回來,中午帶著乾糧,男人們晚上

小蘭花茶葉屬於什麼茶

廬江湯池人說起了小蘭花茶總有無法割捨的情結,小蘭花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我是個喜歡品茶的人,但凡各地的名茶皆有品嚐。唯有對小蘭花花茶情有獨鍾。或許這裡麵包含著一種情感,一種習慣,一種難忘的味道,總之無論我行走到什麼地方,小蘭花總是和我有著不捨得情緣,閒暇時光泡上一杯,清香怡人的小蘭花足以讓我神清氣爽,回味悠長。悠悠的茶葉清香,清新了我遙遠的回憶……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湯池小蘭花

我的家鄉廬江湯池,地處大別山餘脈,綿延起伏的馬槽山三谷腹地是蘭花茶的主產地,這裡終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一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就有記載“廬江好茗,飲之宜人”由此可見,湯池小蘭花茶有著千年的歷史傳承和底蘊文化。

小蘭花茶真正創制於明末清初歷史悠久,我國著名的茶學專家陳椽教授著《安徽茶經》載:傳說在明末清初,當地的名人紳士極為講究小蘭花的製作工藝。由於茶型如蘭花,香氣怡人,清香持久,滋味甘醇,茶湯嫩綠。曾被列為向皇宮進貢的貢茶,隨著歲月的沉澱和工藝的傳承,小蘭花茶一直綿延至今。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說起小蘭花茶的製作,不禁又讓我想起了童年的往事,“悠然山中走,回散蘭花香”,每逢清明穀雨時節,身處馬槽山的山裡人都在為一年一季的“茶季”做準備,家家戶戶院落裡都堆放著碼放整齊的慄樹柴,因為最原始古老的炒茶方法是用慄樹柴燒炭烘烤,只有慄樹柴碳烘烤出的蘭花茶菜才具有地道的蘭花茶的香味。

另外每家每戶都修有兩口或者三口一組砌成的土灶,土灶上用的是原始的大鐵鍋45°傾斜,用來給新摘下來的鮮茶進行殺青。還有用2年以上的竹枝編成的掃帚,大小2種,大掃帚竹絲比較硬,小掃帚竹絲較軟,長度約3-4尺,以茶葉鮮草的老嫩程度來選擇掃帚。準備幾把簸箕,和烘鬥。烘鬥是製茶的最後一道工序,烘鬥也是用竹子編制的,整體的圓形,中間凸起,以便在烘茶時熱量能均勻散佈,配合慄樹碳烘製蘭花茶更能激發出茶葉的本身自有的清香。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蘭花茶對原材料也很有講究的,通常選用一芽一葉或者一芽三葉作為標準,採摘在穀雨前後,每逢這個時候,農戶們揹著特製的茶簍遍佈漫山遍野的茶園。說起特製茶簍也有講究的,本地人用竹子編制出兩頭小中間大的圓形簍,簍口只有20公分大小正好能放下一把茶葉,為的是在山上採茶時間過長,保證茶葉的新鮮,以防被曬壞。高度約1米左右,正好可以背在身上。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那個年代馬槽山的居民的一年裡大部分的經濟來源都是來自茶季的茶葉,因此每到茶季都是全家總動員,有時候學校都要放假,學生老師都要回家幫忙採茶,分工也很細,孩子和婦女們負責採茶,從早上天還沒亮就開始出門,到晚上天黑才回來,中午帶著乾糧,男人們晚上在家裡炒茶,烘茶,直到下半夜,炒完茶還要趕到鎮上茶葉市場去賣,由於早春的茶葉價格波動很大,每天的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所有的茶農們都在和時間在賽跑。身在馬槽山的茶農們在整個茶季每天都是在辛苦和喜悅中度過。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父親是個勤勞而樸實地道的莊稼人,從我記事開始,他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奔波勞累于田間地頭,山上山下。終日的辛苦為的是一家六口人的穿衣吃飯,母親一邊操著家務一邊幫襯著趕農活,那個時候無論父母怎麼勞累,怎麼努力家裡還是過得緊緊巴巴。現在每當回想起來父母那種艱辛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父親那被生活壓彎了腰的背影和母親終日為一日三餐發愁的眼神一直在我腦海中閃現。

家裡雖然很窮,但是我和妹妹從小就能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三個姐姐從小也吃了很多的苦,和很多家的孩子一樣,沒有完成小學就輟學在家裡幫忙,在父母心裡,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愧疚和無奈。然而經過那段艱苦歲月的孩子們都不會去抱怨父母,都會原諒父母,現在當父母年紀大了的時候會更加去關愛父母,孝順父母。那是一段雖然心酸但是更能體現仁愛的時光,也是我人生中最難忘卻的時光,為我以後的人生和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信念。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精挑細選

父親在生產隊是幹活能手,無論是農耕,砍柴,採茶都是佼佼者,尤其是採茶是我們村裡男人裡面採茶最快的一位,我們也會揹著茶簍幫父母採茶,那時候我很小,揹著一個小茶簍在茶園裡像採花一樣跑來跑去,專門找那些茶樹頭上的嫩芽採,留下的參差不齊的給父母姐姐們去採。後來我才知道,採茶也很有講究的,採茶時要從上面往下面採,每一個嫩芽都要採到,不然過幾天就會變老,還會影響到下次的重新發芽,所以父親採得非常仔細,總是埋著頭有條不紊的,父親的雙手非常靈巧,可以雙手同時採茶,我們是一隻手逮住茶枝一隻手採,手心沒抓幾片茶葉就會往下漏,所以要不停地往茶簍裡面送,很耽誤時間。父親則不然,一雙大手採得滿滿的都不會往下漏,放到簍裡足足有好幾兩茶草。現在回想起來,父親的那種採茶精神一直在影響著我,那種循序漸進,堅韌不拔的毅力一直在提醒著我。

00:09

每當傍晚時分,人們揹著滿滿一茶簍的茶草談笑風生地走下山,茶簍裡裝著滿滿一天的辛勞成果。家裡的男人們已經把茶灶點燃,那種豐收的喜悅處處都能看到。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村子裡的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幽幽茶香,每當這時,大人們在興致勃勃的在炒茶,孩子們則在村子裡瘋玩,滿滿的童年的遊戲。茶季是很美好的,對於大人,對於小孩,是個收穫季節。每當回憶起童年生活,茶季是我最值得留戀的季節,只有茶季的時候父母的生活壓力減輕不少,我們的童趣也在笑聲中增添不少。

小蘭花茶的製作工藝繁雜而科學,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既能充分激發茶葉自身的清香,又能從茶葉造型上獨樹一幟。

製作的工藝分為殺青和烘乾兩個大步驟:

一) 殺青:茶草殺青最主要的是溫度的控制,炒鍋第一口鍋是給茶草殺青的,鍋底要燒到微紅,就可以開始第一步殺青,每次投入炒鍋的茶葉不超過250克,多了就影響翻炒,致使茶草不能均勻受熱。茶草下鍋後立即用大掃帚迴旋翻炒,讓炒鍋的溫度迅速蒸發茶草的水分,茶草隨著時間的推遲慢慢的變得柔軟,葉子也慢慢的有點內卷,這時候翻炒的速度加快,這時候茶農叫“緊把”用力將茶葉旋入掃把竹絲之間,再抖開落入國內,這時候叫“松把”反覆幾次既能使茶草能均勻的受熱,把茶草內的水分蒸發掉,還能經過揉動將茶草使茶草變得柔軟,這時候的茶草不像剛開始那樣硬,而是很柔軟,顏色更翠綠,還有一股葉綠素的清香味道。這時候把殺完青的茶草翻到準備好的簸箕裡面,晾開,裝備下道工序。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殺青

二)烘製初烘炭火的溫度要高,烘鬥放在高溫的炭火上,把經過殺青後的茶草均勻的撒在烘鬥上,用手輕輕的翻,輕翻勤翻,防止弄碎茶,當烘到七成乾的時候,再翻到簸箕裡面晾開,這時候要把茶草裡面的枝幹,碎葉挑揀出來這時候真正的茶葉香味還沒有出來,要到最後一道工序—打火,就是再進行一次烘乾,這時候的就可以叫茶葉了,茶葉的清香一下被激發出來,滿屋飄滿小蘭花茶的香味。這時候可以裝桶密封儲存。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炭烘

一道道工序看似簡單卻包含著人們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尊重,每一枝小蘭花茶也包含著汗水和艱辛,每當一天的茶葉炒完後已經是清晨東方發白的時候,茶農們要立即挑著茶葉去鎮上的茶葉自由市場去售賣,由於每天價格都會不一樣,早一天賣出去就會有好點的價格,所以每當炒完茶葉,茶農們就會迫不及待的趕到市場上,不大的市場擠滿著賣茶葉的人,茶葉販子在人群中來回的穿梭,一會看看這家的茶葉,一會看看那家的,用手翻翻,用鼻子聞聞,看看顏色,最後使勁的往下壓著價格,茶農們也會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心理價格底線,所以整個市場非常熱鬧,砍價的,還價的,形成一道特有的風景線。經過一陣的鬥智鬥勇的較量最終茶農們大部分都會高高興興地賣完茶葉,茶葉販子也緊張的在裝袋,裝車準備著下一步的銷售工作。茶農們一身輕鬆的談笑風生的在大街上,有的用賣茶葉的錢買點生活用品,有的買點蔬菜肉類,我們孩子則是更喜歡湯池的米餃點心,跟著父親賣完茶葉吃點點心是我童年時最大的心願。後來,離開家鄉好多年,每逢茶季回來的時候,我都會在清晨去家鄉的茶葉市場去重溫當時的情景,坐在老茶館裡喝一碗蘭花茶,吃上幾個米餃,好像又回到了兒時那種天真浪漫的時刻。

小蘭花茶之廬江好茗

湯池米餃

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湯池的小蘭花茶也逐漸的走出廬江,走出安徽,更多的喜歡喝茶的人慢慢認識到小蘭花茶的特色,手工把子茶,能保證茶葉的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有機種植讓喜歡喝茶的人更加放心。作為土生土長的馬槽山的人,我們更希望湯池小蘭花茶能夠讓更多的人喜歡,把自己對小蘭花茶的那種情懷與更多的愛喝茶的人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