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中國又稱中華、華夏,夏代表夏朝,可"華"代表什麼?

簡介”孔穎達認為,“夏”代表的是地大物博,“華”代表的是服章之美,此二者皆區別於夷蠻戎狄等部落,所以才用“華夏”為名示之

華有什麼詞語有哪些

中國又稱中華、華夏,夏代表夏朝,可

我們都聽過“中華上下5000年”的說法,然而其實早在8000年前,中國遠古先民就在黃河流域建立起了人類原始文明,並逐漸擴散到長江流域,最終形成華夏文明圈。“華夏”一詞是古代中原地區的自稱,但隨著各個部落的不斷交流融合,華夏已經不限於中原地區,而成為龐大的部落聯盟。

黃帝透過阪泉之戰兼併炎帝,炎黃結合後又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九黎蚩尤,後來又與東夷部落組成了更強大的華夏聯盟。大約在春秋時期,古人已經開始以華夏自稱,而“華”或“夏”的單獨使用,則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我們對“夏”非常熟悉,它是夏朝的代稱,那麼“華”的來源是什麼呢?

中國又稱中華、華夏,夏代表夏朝,可

“華夏”最早出自《尚書》:“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是說不管中原地區還是偏遠地區的部族,無不都順從周王的旨意,這是古籍中首次將“華”、“夏”合併使用。不過,“華”、“夏”單獨使用也是中原的意思,所以華夏又叫華、夏、中夏、諸夏等。也就是說,華與夏可以視為同義詞。

然而,關於“華、夏”的由來,歷史上卻是莫衷一是。目前,主要分為四種觀點。第一種,“華”來源於華胥氏:華胥是上古時代的“人祖”,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也是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被尊奉為“始祖母”。伏羲、炎帝、黃帝位列“三皇五帝”,而女媧是人文先始,那麼作為他們祖先的華胥,地位自然更高一些。

中國又稱中華、華夏,夏代表夏朝,可

因此,華胥文化被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同根性、同源性以及血脈親情。所以不少學者都認為,華夏之“華”就是華胥之華。而“夏”則是夏朝,作為史上首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可謂開歷史之先河。以這兩個極具代表性的名稱組成“華夏”,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華”是華山的代稱,“夏”是夏水的代稱。說起華山,很多人想到的是五嶽風光,或者是華山論劍,但其實華山的人文歷史非常悠久,它地處黃河流域中上游,前面說到的華胥氏族就是在華山之陽繁衍生息。夏水則是一條古水名。以山、水之名命令部落名稱,這種說法似乎也靠得住。

中國又稱中華、華夏,夏代表夏朝,可

第三種觀點認為,華夏就是華人和夏人的簡稱。華人體系周圍的部落叫夷,夏人體系周圍的部落叫戎狄,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之後,華、夷與夏、戎逐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這就是為什麼黃帝的子孫本來叫夏人,到了商周時期又被叫做狄人。孔子曾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裔就是戎狄,與這種說法是吻合的。

第四種觀點出自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孔穎達認為,“夏”代表的是地大物博,“華”代表的是服章之美,此二者皆區別於夷蠻戎狄等部落,所以才用“華夏”為名示之。這種說法突出了中國禮儀之邦的特點,華夏與蠻夷,正是文明與野蠻的對比。

中國又稱中華、華夏,夏代表夏朝,可

古義中,夏者,雅也,行正道而致久遠,故而夏有五彩之美、兼天下之大的含義。孔穎達提出“禮儀之大”為夏的觀點,應當是參考了這種含義。但“華”在金文裡通“花”,好像沒有形容詞的用法。而且,唐人對上古時代的理解自然是有一定歷史延誤期的。所以,孔穎達之說有待商榷。

以上四種觀點,小解認為還是第一種可信度最高,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了祖先崇拜,作為中華“始祖母”的華胥氏,自然是人們崇敬的物件,當以冠以其名為傲。大家認為華夏之“華”是怎麼來的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