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李氏在歷史上有58人當過皇帝!太厲害了!

簡介三年以後(公元400年),李暠果然在敦煌建立了西涼國,自立為西涼王

西涼國王是誰

根據《中華姓氏通史。李姓》和正、野史記載,在中國歷史上有李氏稱帝王者共計58人,雄居百家姓氏之首。李氏王朝與四鄰各國交住的歷史見證建立的政權,它們是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大小政權。這些政權的建立與興衰,都給中國歷史的程序,增加了無緣豐富而生動的多姿多彩的一頁,給後屬粗線條,誠懇期望李氏專家、學者、賢土及讀者為上傳資料,給予斧正和補充,使其李氏各代王朝史料更加豐富完整。

李氏第一政權——淮南王李

李氏在歷史上有58人當過皇帝!太厲害了!

李憲(?-30年),中國農民起義首領,新朝、東漢初期武將。豫州穎川郡許昌縣人。新末後漢初群雄之一,自稱準南天子。新朝王莽時代,李憲為盧江郡屬令(相當於都尉)。王莽統治末期,江賊王州公軍勢10數萬,王莽任命李憲為偏將軍討伐,李憲擊破王州公。更始元年(23年),新朝滅亡,李憲割據盧江,自稱淮南王。建武3年(27年),李憲自稱天子,置公卿百官,支配下9城,擁10數萬軍勢。建武4年(28年)秋,漢光武帝劉秀親征壽春(九江郡),派遣揚武將軍馬成討伐李憲,包圍他的駐地舒城(盧江郡)。圍城戰持續1年以上,建武6年(30年)正月,舒城陷落。李憲逃走,途中被部下帛意所殺。李憲一族,悉被誅殺。

《後漢書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李憲者,潁川許昌人也。王莽時為廬江屬令。莽末,江賊王州公等起眾十餘萬,攻掠郡縣,莽依憲為偏將軍、廬江連率,擊破州公。莽敗,憲據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稱淮南王。建武三年,遂自立為天子,置公卿百官,擁九城,眾十餘萬。 四年秋,光武幸壽春,遣揚武將軍馬成等擊憲,圍舒。至六年正月,拔之。憲亡走,其軍士帛意,追斬憲而降,憲妻子皆伏誅。封帛意漁侯。 後憲餘黨淳於臨等猶聚眾數千人,屯灊山,攻殺安風令。楊州牧歐陽歙遣兵不能克,帝議欲討之。廬江人陳眾為從事,白歙請得喻降臨;於是乘單車,駕白馬,往說而降之。灊山人共生為立祠,號“白馬陳從事”雲。”

大成國---李特(五胡十六國之一)

李氏在歷史上有58人當過皇帝!太厲害了!

大成國,又稱成漢(306~347)。兩晉之際的五胡十六國之一。巴賨貴族李雄所建,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時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各一部分。歷五主,共四十四年。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賨人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就食。他們入蜀後,由於地方官吏的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還鄉,流民領袖、略陽賨人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於301年在綿竹(今四川 德陽北)聚眾起義。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後,特子李雄繼領部眾,攻下成都,據有益州。304年李雄稱成都王,306年改稱皇帝,國號大成,都成都。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繼位。同年雄子李期殺班自立。338年特弟李驤之子李壽殺期自立,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343年壽死,子李勢繼位。347年東晉桓溫伐蜀,李勢兵敗出降,成漢亡。

298年,略陽、天水等6郡流民數萬家十餘萬口,過漢中轉入益州就食。益州刺史羅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趁機劫掠流民財物,激起流民反抗。流民擁cong(陰平,“宗”下加“貝”)人李特為首領,設立大營,聚集20,000餘眾。李特和弟李流自稱大將軍,部眾皆各封以官號。302年李特克雒城,次年擊破郫江防線,蜀郡太守舉少城降。羅尚聯絡諸村堡攻流民軍,李特陣亡。

李特死後,其子李雄領導流民軍繼續作戰,控制了成都以北大片土地。303-12月,李雄率軍攻入成都大城。304-1 0月,流民擁李雄稱成都王。306-6月,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漢開疆拓土,疆域東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漢中、仇池(陝、甘南部),西到漢嘉(今天全)、沈黎(今漢源),南到寧州(今雲南省境)。李雄在境內廣設郡縣,為政寬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經濟有所發展,百姓富實,西蜀出現當時南、北方不曾有的太平局面。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繼位。同年雄子李期殺班自立。335年,李雄死,子、侄爭奪帝位,以兵戎相見。338年,李壽奪取政權,改國號漢,年號漢興。李壽死,李勢繼位。其時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加之僚人反抗和遭受天災,成漢國勢日蹙。343年壽死,子李勢繼位。346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李勢逃至晉壽(今廣元市)而降。

李雄統治時,戰事稀少,政刑寬和。賦稅也較輕,男丁每年納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數丈,綿數兩。這是成漢全盛時期。李雄死後,宗室間為爭奪帝位不斷髮生內亂,安定局面破壞。李壽父子統治時務為奢侈,大興土木,濫施淫威,致使上下離心,百姓不滿,在東晉進攻下迅速滅亡。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領導下,秦雍六郡流民起義演變成為外來大族與土著大族的鬥爭。外來大族一度勢危,由於涪陵大族徐舉和青城範長生的歸附,才轉危為安,建立起成漢政權。李雄稱王后,拜範長生為丞相,尊稱“範賢”;稱帝后,加為天地大師,封西山侯。透過對範長生的優待尊重和對部曲制的承認,兩類大族相互妥協,形成聯合統治,同時,巴賨貴族間也推行了部曲制。李雄統治時,戰事稀少,政刑寬和,賦稅也較輕。李雄死後,宗室間為爭奪帝位不斷髮生內亂,安定局面破壞。李壽父子統治時務為奢侈,大興土木,濫施淫威,致使上下離心,百姓不滿,在東晉進攻下迅速滅亡。

東晉永和二年(成漢嘉寧元年,346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東晉安西將軍 桓溫率軍西征,克成都(今屬四川),滅成漢的戰爭。

東晉建元元年(成漢漢興六年,343年)八月,李勢繼成漢主位,驕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濫,加以饑荒,國勢更加衰落。永和二年十一月,東晉安西將軍 桓溫用江夏相袁喬“宜先攻弱”之策,乘機率益州刺史周撫、南郡太守司馬無忌攻成漢,並使袁喬率2000人為前鋒。次年二月,桓溫水軍至青衣(今四川 青衣江)。李勢命右衛將軍李福、鎮南將軍李權、前將軍昝堅率大軍自山陽(今四川雙流東南)赴合水(今彭山雙江鎮)阻拒晉軍。諸將欲在江南(今雙江鎮以北、府河以西之牧馬山區。古人以大江為東流,故以大江之西為“江南”)設伏以待晉軍,但昝堅不聽,率軍從江北鴛鴦琦(今雙流鎮西北,岷江東北岸)渡江向犍為(今彭山西北,岷江之西)開進。桓溫軍避開犍為郡城及武陽城(今雙江鎮北),間道直指成都南面之白家場、石羊場。昝堅軍正好與晉軍異途。三月,桓溫攻下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岷江東岸),以參軍孫盛、周楚率老弱殘兵留守輜重,自率步兵輕裝向成都進軍。李福、李權等回軍,李福攻彭模,被孫盛等阻拒,李福敗後退走。桓溫進軍途中與李權相遇,三戰三勝,成漢軍敗退成都。

昝堅軍在犍為未遇晉軍,便從沙頭津(今新津南,彭山縣北岷江邊)渡江還軍,待趕到晉軍時,桓溫已攻至成都南郊,昝堅軍不戰自潰。李勢傾城中守軍在成都笮橋(今成都西南南河上)同桓溫軍激戰。桓溫軍前鋒受挫,參軍龔護戰死,矢及桓溫馬首,眾懼欲退時,鼓吏誤鳴進鼓,袁喬乘勢督士卒力戰,大破成漢軍。晉軍乘勝直追,火燒城門,李勢連夜逃走,至葭萌關(今四川廣元西南),遣使向桓溫請降。至此,成漢滅亡。桓溫還軍時,仍以周撫為益州刺史,鎮彭模。周撫經兩年掃除成漢殘餘勢力,使蜀地全歸東晉。

成漢世系表

李氏在歷史上有58人當過皇帝!太厲害了!

始祖景帝(李特) 建初(2) 癸亥 303

秦文王(~流) 建初(1) 甲子(二) 304

太宗武帝(~雄) 建興(3) 甲子(十) 304

晏平(5) 丙寅(六) 306

玉衡(24) 辛未 311

哀帝(~班) 玉衡*(1) 甲午 (十) 334

幽帝(~期) 玉恆(4) 乙未(十) 335

中宗昭文帝(~壽) 漢興(6) 戊戌(四) 338

後主(~勢) 太和(3) 甲辰 344

嘉寧(2) 丙午(十) 346

西涼---李暠

李氏在歷史上有58人當過皇帝!太厲害了!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郡成紀縣(今靜寧西南)人。十六國時西涼建立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李暠少年的時候十分好學,通誦經史,尤其擅長文章義禮,也精通孫吳兵法,愛好武功,很小時就練就一身好本領。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寬豁大度。後涼呂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縣)令。有惠政會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舉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封寧朔將軍。北涼段業時,仍為敦煌太守,安西將軍,領護西胡校尉。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晉昌太守唐瑤聯合六郡,推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李暠乃自立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將,西涼政權自此開始。

李暠建立的西涼政權,是一個漢族政權,對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仍奉表稱臣。為避戰亂的中原士民大批移居西涼,這對西涼的經濟、文化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李暠為了統一河西,派遣他的重臣宋繇東征涼州,西擊玉門,取勝後駐兵玉門一帶,廣積糧食。他讓兒子李讓鎮守敦煌,派宋繇輔佐,將都城由敦煌遷到酒泉。李暠還親自率領西涼將士出征,一度打敗了北涼的沮渠蒙遜,派人向東晉奉表。為了統一中原,他下令在玉門關、陽關屯田,敦勸農民種好莊稼,多打糧食,以強國富民。在他的治理下,西涼國勢日益強盛,重文修武,勸農保境,立僑郡以懷流人,河西一時復盛。“百姓樂業”,“國內安富”。他撰寫《諸葛亮訓誡》,勉勵諸子奮發圖治。為了鞏固邊防要地,他修築了敦煌的舊塞東西二圍,以防北虜,修築了西南二圍,以威南虜。他在位十七年,死後傳位給他的兒子李歆。

李暠決心繼承前涼大業,以結束河西的分裂局面,他不僅注重武功,而且崇尚儒學。當時的敦煌,已成為西涼傳播儒學的中心。孫繇,劉等著名儒生為李暠所器重。李暠本人也是五涼時著名的文學家,寫了不少詩。著有《靖公堂頌》《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器賦》等,其中尤以《述志賦》最為著名,九百多字,今仍完整地儲存在《晉書李玄盛傳》中,這篇賦在五涼文學中佔有光輝的地位。

李暠對他的子女教育很嚴。李暠遷都酒泉,正值鼎盛之期。他以宋繇為右將軍,兼敦煌護軍,與其子李讓鎮守敦煌。這時。他手令誡子書,語重心長,情真意切,可視做教子格言。現選錄如下: 節酒慎言,喜怒必思,愛而知惡,憎而知善,動念寬恕,審而後舉。眾之所惡,勿輕承信。詳審人,核真偽,遠佞諛,近忠正。蠲刑獄,忍煩擾,存高年,恤喪病,勤省按,聽訴訟。刑法所應,和顏任理,慎勿以情輕加聲色。賞勿漏疏,罰勿容親。耳目人間,知外患苦;禁御左右,無作威福。勿伐善施勞,逆詐億必,以示己明。廣加諮詢,無自專用。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揚湯。富貴而不驕者至難也,念此貫心,勿忘須臾。僚佐邑宿,盡禮承敬,宴饗饌食,事事留杯。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牆而立,不成人也……

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李暠病逝,其子李歆繼位。他未守家訓,“繁刑峻法”、大興土木,“人力凋殘,百姓愁悴”,賢臣苦諫不聽,母后力阻難進,結果在晉安帝元熙二年(420年)夏偷襲北涼時戰死於蓼泉(今高臺縣西)。酒泉失守,其弟李恂聞此欲保據敦煌,因城破而自殺,李氏所建西涼政權徹底滅亡。

李暠家庭情況九子:李譚 李歆 李讓 李愔 李恂 李翻 李豫 李宏 李眺 李亮

神話傳說

十六國時期的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敦煌屬北涼國領地。胸懷大志的敦煌人李暠,在當地地方勢力的擁戴下,擔任了敦煌太守。

西涼國建立者李暠的妻子

李暠雖官任太守,但不甘心屈居於他人之下稱臣,總想建國立業。有一天,他脫去官服,換上便裝,不帶隨從,腰掛寶劍,身背弓箭,扮作打獵的模樣,一個人出了城門,信步在鄉間小路上走著。小路上綠樹遮蔭,小鳥啼鳴,路邊莊稼茂盛,鬱鬱蔥蔥。李暠正欣賞著田園美景,忽聽遠處有人高呼:“西涼君,西涼君!”他大吃一驚,心想,我正欲打算建立西涼國,不知是誰喊我西涼君?若讓北涼王知道,定會有殺身之禍!這時,呼喊西涼君的聲音又起,李暠聞聲望去,只見前邊斑斑駁駁的樹影下,站著一隻猛虎,雙目眈眈地盯著他。

李暠雖武藝高強,但猛虎擋道,仍不免有些緊張。忙從背上取下強弓利箭,對準老虎就要射出。這時,老虎高聲叫道:“西涼君不要放箭!剛才是我叫你,請別疑心,我不會傷害於你。因身負重託,有要事稟告君王。”李暠見老虎口吐人言,事出蹊蹺,便將弓箭扔在地上,抱拳施禮道:“我並非君王。不知大王如此呼叫,是何用意?請多多賜教。”

老虎走到李暠面前,點頭施禮道:“你有君王之才,將來必當西涼王。大丈夫不能久居臣位,要乘當今亂世紛爭,建立西涼國。”李暠說:“在敦煌建國立業,是我的宏圖大願!”“在敦煌只能建國,不能立業。要想西涼國發達興旺,建國後必須將都城遷往酒泉,才是長久之計。”“為何遷都?”李暠問。“因為敦煌地廣人稀,地理位置偏僻,不是福地。遷都酒泉,可以向東擴充套件疆土,稱霸河西。”“請問西涼國能保多少年?”“天機不可洩漏,望西涼君好自為之!”老虎言畢,三跳兩躍,眨眼不見了。

三年以後(公元400年),李暠果然在敦煌建立了西涼國,自立為西涼王。為了完成統一河西走廊的宏願,五年之後,將國都從敦煌遷往酒泉。在位共十七年。二十年之後,西涼國滅亡在其子李歆手中。

墓地遺址

不久前,在甘肅酒泉市肅州區城西15裡處發現的小土山墓葬,最近經有關專家鑑定,認

墓地遺址

為是十六國時代西涼國國王李暠之墓。

被當地村民俗稱的小土山,實則為一高大土堆。其西南兩面為礫石灘,東北兩面為新墾耕地。由於常遭農田灌溉滲水的浸泡,2001年4月,小土山東北角發生意外塌陷,酒泉市博物館聞訊後立即派人前往調查,確認系一座古墓葬,隨後進行了搶險性的清理挖掘工作。這是一座深20米、墓室面積90平方米、墓道長71米的巨大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6米,南北寬12。27米,均用青灰色條形磚構築,分為車馬室、貯藏室、甬洞、照牆、石門、通道、前室、耳室、過道、後室等10部分。照牆上的壁畫內容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黃、綠為主要色彩。石門右側方形磚上的壁畫內容為站立的三位侍臣,身體側向墓門,其中兩臣頭戴官帽,身著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進宮朝拜之意。車馬室內遺有一副人體頭骨,北耳室內遺有一副無頭的人體骨骼。前、後室均為青磚疊砌的覆鬥頂,所鋪地磚遭早年盜墓者嚴重毀壞,室內遺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後室棺床被嚴重擾亂,南壁有兩處盜洞。隨葬品所剩無幾,只出土了少量的陶豆、陶缽、銀簪、銀扣飾、鎏金的銅泡釘、銅飾件、銅釘、鐵棺釘等器物。

西涼王陵

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和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到現場考查後認為,小土山墓葬與其周邊分佈的已考古墓葬群一樣,屬魏晉時期的墓葬。只是該墓規模宏大,結構獨特,墓道寬闊,並有附屬建築,帶有地面宮殿式建築色彩,墓主人不會是一般的貴族。在河西發現魏晉時期如此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級的墓。從墓門壁畫磚上所繪內容來看,反映的也是“王”與“臣”的地位等級關係。而在酒泉的歷史時空中,稱“王”的只有西涼王李暠。李暠是漢代前將李廣的第16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書時,追諡他為“興聖皇帝”。公元400年,李暠控制了西域,建國西涼。公元405年,李暠自敦煌遷都酒泉,他發展軍屯、提倡民墾、勵精圖治,把酒泉變成了河西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據史書記載,公元417年2月,李暠病死“王葬建世陵,於酒泉西15裡”。小土山墓葬所處位置與史書記載相吻合。專家們透過對墓葬特徵、周邊環境、地理位置等考察論證後認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涼國王李暠之墓。

歷史評價

李暠一生“通涉經史”,“玩禮敦經”。尤善於文學,是五涼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著有《靖恭堂頌》、《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以《述志賦》最為有名。

李暠還重視儒學,珍惜人才,知人善任,四方許多有為之士紛紛前去投奔。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闞駰,經濟學家宋繇,教育學家劉等,都是在李暠的重用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敦煌成為傳播儒學的中心,形成中國歷史上五涼文化的鼎盛時期。

李暠執政後廣開言路,積極振興文化教育。在他統治的西涼境內,當時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於他,被他重用,一時群英齊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的“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李暠不僅是一個胸懷大志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文學家。

大涼國---李軌

隋朝末年,軍閥割據四方,民不聊生,全國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和地主豪紳紛紛糾集力量,竊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此時的李軌也召集本郡知名人士曹珍、梁碩、安修仁等共商大計。大家共推李軌為首領,於大業十三年(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隋官謝統師等,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

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金城薛舉見李軌自立,遣兵進攻涼州,李軌派兵阻擊於昌松(今古浪縣),全殲薛舉之兵,並乘勝追擊,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罕(今臨夏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李淵為統一大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遣使前來與李軌結好,璽書上稱李軌為“從弟”。李軌也派其弟李懋入朝進貢謝恩,被封為大將軍,遣還涼州,以示信任。李淵又遣使持節拜李軌為涼州總管,封涼王。唐使到達涼州時,李軌已正式稱帝。為麻痺唐朝以爭取時間,李軌聽從左僕射曹珍意見,效法古代向上國稱臣而不取消帝號的做法,在上書李淵的書中稱自己為“皇從弟大涼皇帝臣軌”,表示不接受大唐封號。

李淵大為不滿,將李軌信使拘押,並令吐谷渾出兵進攻大涼。正在這用人的關鍵時刻,李軌聽信讒言,毒死吏部尚書梁碩,造成人心叛離;又聽信巫婆胡言亂語,大量徵術築玉女臺,糜費很大;此時,涼州又遭災荒,餓殍遍野,而李軌輕信隋朝降官之言,封倉停賑,致使朝野內外,人心背離。由於開國功臣安修仁與在長安為官的安興貴系親兄弟,且往來不斷。安興貴對李軌政權的內部情況瞭如指掌,主動向李淵提出出使涼州說降李軌,並制定瞭如不能說降就就地擒拿的策略。安興貴到涼州,李軌拜他為左右衛大將軍,並問其保全涼州之策。安興貴乘機勸說李軌順應潮流,歸附唐朝。

李軌非但不接受,而且懷疑他是唐朝的說客。安興貴見不能說降李軌,就與安修仁密謀以武力解決。安氏兄弟在涼州頗具威望,他們發動少數民族兵馬包圍了涼州城。

李軌被迫率兵出戰,敗入城中,登上城頭觀望,安興貴大聲喊道:“大唐使我來擒李軌,不從者誅三族!”李軌一看大勢已去,便攜帶妻子登上玉女臺欲自盡,安修仁衝上玉女臺擒獲李軌,裝入囚車,送往長安。武德二年五月,李軌被殺於長安。

李軌從起兵到被殺,前後不到三年,形勢急轉直下,轉勝為敗,政權傾覆,又招殺身之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全域性觀念,不具備治國之才略,喪失了應有的警惕,且不能審時度勢,明辨是非,正確處理內外關係,又枉殺忠良。終於使曇花一現的大涼政權滅亡,在涼州歷史上閃現的帝王光芒迅疾熄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