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理解是什麼意思嗎?

簡介他的大概意思說:一個人去學習去製作衣櫃之類的東西,所謂的學習,不只是把工具用得得心應手,也不僅僅是要熟悉所製作的東西的形式

教字意思是什麼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的這句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話到底什麼意思呢?它深刻論述了學習的精神、態度和方法。孔子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學習的基本問題,而且開創了新的學習思想和傳統。很多方面,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超越孔夫子。

人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學習才有意義?這是教育要回答的基本問題。學習的本質,就是兩條:一是“學會生存”,二是“學會思想”。“學會生存”,就要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但是有知識不表示有思想。有了思想,才有靈活的頭腦,知識才是“活的”,才不會被機械的知識牽著鼻子走。

我們先看“習”是什麼意思?繁體的“習”字,從羽,從日,原義是禽鳥在晴天學飛。“習,數飛也”,就是鳥兒不斷嘗試、練習飛翔,引申為嘗試新知的實踐行為。再來看“學”,據統計,“學”這個字在《論語》中出現多達64次,頻率是相當高的。《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學,覺悟也。”“學”的本義是“覺悟”,就是學會獨立思考。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舉一反三,由此及彼,進而能對具體的事物有一個抽象的認識。如果不覺悟,學再多的東西也等於沒學,甚至起反作用。

“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理解是什麼意思嗎?

“學”,是為了“覺悟”,孔子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就是矇蔽;殆,就是精神疲倦而無所得。說得都是思維沒有開化。怎樣才能覺悟呢?就是要把學與思貫通為一體,不但要勤學,還要善思。

從孔子開始,在學的方法和內涵上,才有了自覺的認識。孔子的學習觀,是對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

“躬行實踐”和“聞見之知”,相互促進、彼此影響。光有理論知識不行,還必須和實踐結合、統一起來,強調“內省”、“去蔽”,才是真正的學習。現在的教育,一說學習,就是做題,題會做了,考試得高分,就被認為是學習好。嚴格來說這不叫學習。

杜威給學習下了一個定義:“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這裡的“思維”,是“反省思維”、“理智態度”和“實驗精神”。在杜威看來,學習一定是人直面生活中令人不愉快的“疑難情境”,經過理智分析,提出明晰的解決問題的假設。

“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理解是什麼意思嗎?

人是在參與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認識世界。海德格爾有一個深刻的譬喻,就是有名的“衣櫃匠學徒”理論,說明技能與思維的關係。他的大概意思說:一個人去學習去製作衣櫃之類的東西,所謂的學習,不只是把工具用得得心應手,也不僅僅是要熟悉所製作的東西的形式。

當今社會,大家對普通教育情有獨鍾,瞧不起職業教育。其實,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工匠,是不容易的。首先得熟悉各種不同的材質,適合做什麼東西,如何能夠更完美地讓使用者感到愉悅。

對木料的關切即,支撐著整個技能學習活動。沒有這種關切,所謂的技能就不過是瞎幹。海德格爾說,與其說木匠創造了精美的樣式,不如說是他呼應了特定木料的本質的召喚。

換句話說,木料中本來就“蟄伏著”特定的形象,不過是經由衣櫃匠而顯現出真身。富有創造性的成果,不在於熟練的技能,而是源自他對木料的關切、關心與呵護。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理解是什麼意思嗎?

很多人把知識、技能甚至是心智的開發,理解為一套固定的結論傳遞,理解為一套操作程式,認為學習就是照葫蘆畫瓢,這是很膚淺的認識。

教師是“先學”、學生是“後學”。教師是比學生更善於做學生的人,是更善於學習的人。真正的以身作則,是向學生表明,老師自己應該學習的東西遠比學生更多。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老師從學生那兒學到的東西,絲毫不比學生從他那兒學到的少。

《論語》中,“學”字出現64次,而“教”字只出現7次。教師的“教”不等於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也代替不了學生的“學”。要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思維,不能只靠刻板的機械訓練,還要為思考留出空間。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教導我們的教育智慧,也是當今教育需要反思的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