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50萬裝備精良的駐東歐蘇軍,為何挽救不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簡介那麼,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蘇聯為何不干預

蘇聯屬於東歐嗎

冷戰時期,如果說蘇聯是一個指揮社會義主陣營的巨大中樞,那麼東歐諸國就是守護這一中樞的鐵層防彈衣。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

隨著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東歐諸國先後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並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東歐諸國跟隨蘇聯的一大好處,便是其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例如匈牙利曾被戲稱為“300萬乞丐的國家”、保加利亞是落後農業國,等等。蘇聯到來後,這些面貌發生改觀。

50萬裝備精良的駐東歐蘇軍,為何挽救不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在蘇美兩極對抗博弈的年代,經濟上的成果也往往會被用於軍事領域。東歐諸國的巨大成就,展現出蘇聯模式優越性的一面,也給蘇聯政權帶來諸多利益。因此,蘇聯也在東歐進行軍事部署,形成駐德叢集、駐波叢集、駐捷叢集、駐匈叢集這四大駐東歐軍事力量。冷戰高峰期,駐東歐蘇軍總兵力高達56。5萬,且多數部隊齊裝滿員,裝備精良。

這些軍隊在給鐵幕西側構成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穩定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而蘇聯在維持龐大武裝力量的同時,也在經濟上加強對東歐的影響力。成立於40年代後期的經互會組織,長期對蘇東各國的經濟生產進行協調分配。東歐國家的諸多產品,都需要蘇聯來提供。所以波蘭人、東德人曾開玩笑說:“不怕蘇聯坦克,就怕蘇聯關閉石油通道”。

總之,蘇聯依靠強大的軍隊,再輔之以計劃指令式的經濟手段,將東歐諸國牢牢掌控在手中,構建起令北約生畏的蘇東華約陣營。

50萬裝備精良的駐東歐蘇軍,為何挽救不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然而,當1989年劇變發生時,駐紮在東歐的蘇軍部隊們,卻並沒能及時止損、力挽狂瀾。

而由於蘇聯軍隊不出手、蘇聯政權不干預,劇變就如同暴風驟雨般席捲整個東歐。

原本深受蘇聯影響的國家們,一個接著一個發生政權更迭,繼而令蘇聯喪失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在客觀上加快了蘇聯的解體。那麼,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蘇聯為何不干預?當地的蘇軍部隊們又在幹什麼呢?這可從以下幾方面說。

第一,戈爾巴喬夫“裁軍”政策,削弱了蘇軍對東歐的控制力。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伴隨著“新思維”等變革的開展,蘇聯在軍事領域也進行大範圍收縮。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聯大上宣佈分批從東歐、阿富汗、蒙古國撤軍。到1989年東歐劇變前夕,駐東歐蘇軍數量已經縮減至40餘萬,並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之中。而東歐劇變,實質上在全盤打亂蘇聯撤軍計劃的同時,也略微削弱了蘇軍對東歐的控制力。

第二,戈爾巴喬夫“不以武力干涉”政策,讓蘇軍亂了方向。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就一改以往蘇聯領導人對東歐的政策。一方面,他宣佈削弱蘇聯對東歐的控制,給東歐“鬆綁”;另一方面,他卻又試圖把“改革新思維”強加給東歐各國。當劇變蔓延後,他又在蘇美馬耳他會晤上宣稱“蘇聯不以武力干涉東歐事變的方向”。而這種自相矛盾的方法,也導致駐紮的東歐的蘇軍被捆住手腳,無所適從,更難以阻止事態發展。

50萬裝備精良的駐東歐蘇軍,為何挽救不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第三,蘇聯忙於解決自身問題,已無暇顧及東歐。

東歐劇變時,蘇聯國內也事端百出。在政治上,蘇聯各地分離勢力抬頭。1988年,亞阿兩國圍繞“納卡”歸屬問題大打出手,1989年,第比利斯也爆發變亂。1989~1990年,諸多加盟國未能完成徵兵任務,出現“兵役危機”。在經濟上,蘇聯的社會生產自80年代末期便陷入停滯、倒退的局面。嚴峻的時局,迫使蘇聯減少對東歐的干預,甚至為此向西方妥協。

第四,西方幕後操縱,阻止蘇聯的干預。

東歐劇變,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西方“和平演變”的“傑作”。在這一歷史程序中,以西德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不斷以經濟手段,阻撓蘇聯對東歐事態的介入。例如,西德以150億馬克等大量援助,促使蘇聯在兩德統一問題上讓步。而其他西方國家也以提供援助為籌碼,向蘇聯發難。在此情況下,蘇聯自然在東歐問題上處處妥協,最終失去對東歐秩序的控制。

50萬裝備精良的駐東歐蘇軍,為何挽救不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

也就是說,東歐劇變之所以爆發,既有蘇聯模式積弊未能及時革除的原因,又有戈爾巴喬夫的妥協和路線錯誤,同時也有西方的滲透和暗中的戰略操縱,並且還有蘇聯80年代後期大裁軍這一客觀巧合原因混雜在其中。總體上看,東歐劇變,既是意料之外,卻又是情理之中。

而東歐劇變的後果,就是導致蘇聯徹底失去“鐵層防彈衣”,最終使其於1991年徹底解體。

參考資料:《蘇聯軍隊的瓦解》、《東歐劇變的根源和教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