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簡介中華第一龍西水坡遺址測定年代距今6460±135年,相當於仰韶文化時期,該遺址探出了四組用蚌殼擺塑而成的隨葬品圖案(蚌圖)

青龍是不是真的存在嗎

龍為天之神獸、祥瑞之首。

龍是祥瑞靈獸,無緣不見,所以都以“神話”看待,所謂神話其實就是虛話,就是子虛烏有。但是從古人的思想行為中不難發現:在古代,龍並不純粹是一種異想天開虛無縹緲的存在。

上古商周有大量的龍紋形象出現,在先秦紋飾中將青龍稱為祖龍。華夏自視為龍的傳人,所以龍也成為後代王權的壟斷性象徵,稱皇帝為“真龍天子”。

龍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龍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宋人羅願訓詁的《爾雅翼》裡有比較代表性的“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龍的形象是古人杜撰的嗎?非也。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作騰飛狀。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襬,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猛虎。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中華第一龍

西水坡遺址測定年代距今6460±135年,相當於仰韶文化時期,該遺址探出了四組用蚌殼擺塑而成的隨葬品圖案(蚌圖)。其中:

第一組蚌圖在墓主人兩側,分別為蚌殼龍、虎圖,龍虎相背,龍在東側,長1。78米;虎在西側,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中間墓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很大可能就是“三皇五帝”的顓頊。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西水坡第一龍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西水坡遺址圖

第三組蚌圖內容為一隻奔虎,頭西尾東,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與虎背對背為一龍,頭東尾西,昂首作騰飛狀,龍背騎一人。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騎龍圖

約6500年前的古人想象出子虛烏有而又活靈活現的龍來?蚌圖可不僅僅只有一條龍噢。

其實文獻中最早記載的龍出自於《山海經》,《山海經》的三方大神都是以龍為騎:“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另外,還有撲朔迷離

的黃帝

“乘龍昇天”的古老傳說。

本來以為龍為子虛烏有,“乘龍”則更是無稽之談,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的蚌殼擺塑證實———“乘龍昇天”可不僅僅是一個傳說那麼簡單噢,其系歷史上曾經的真實反映。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西方蓐收

如果約6500年前仰韶文化西水坡遺址蚌殼塑龍是偶然出現的話,則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石堆塑龍”可以重新整理認知高度。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遼寧阜新查海地區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早期重要文化遺址,經過先後7次科學嚴謹的考古發掘,共發掘總面積76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55座,灰坑和窖穴35個,居室內墓葬6座,墓地葬10座,出土文物幾千件。其中出土了一條近20米長的龍形石脈,取名為“石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這條龍一出土即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查海遺址石堆塑龍

經碳十四年代測定,查海遺址年代為距今7600年±95年,再經過樹輪校正,已經超過8000年。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年代最早的龍的形象,從此產生了新的“中華第一龍”。

此後的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一座墓葬時,在墓主人屍骨上,發現了一個大型的綠松石龍形器。其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頭略呈淺浮雕狀,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松石,色彩豔麗,對比強烈,富有衝擊效果。測定年代為大約距今3700年前後。相當於夏文化時期。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華夏上古龍文化的脈絡:

商周禮器中頗多見各類龍紋。

而此前的夏代傳說孔甲時期有“蓄龍氏”,即夏人曾經蓄養過龍。考古發掘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距今3700年前後的綠松石龍形器,證明了夏人曾經蓄養過龍並不是空穴來風。

《山海經·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後啟……乘兩龍,雲蓋三層。”即夏代第二代君主夏啟也是乘龍之尊。夏啟乘龍在《大荒西經》還有進一步的解讀:西南海之外“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即以兩條青蛇為耳飾、乘兩條龍的人名叫夏後開(啟)。夏啟三次乘龍上到天庭做客,並把天帝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帶回人間,在這二千仞的天穆野之上,夏啟開始演奏樂曲《九招》。

山海探源(37):考古發掘證實中華龍是一種曾經的真實神存在

夏後啟

夏之前的舜禹時期,已經有“豢龍氏”,就是專門負責蓄養龍的氏族。如果認為這種說法僅僅是一種猜測的話,大約6500年前仰韶文化西水坡遺址的“蚌殼塑龍”可以為我們提供切實的考古證據。

作為上古百科全書的《山海經》有很多關於龍的記載,而《山海經》的更多內容起自於大約一萬年前伏羲女媧人文初祖時代(參見《<山海經>探(20):帝俊確立華夏文明最初的社會架構和人文秩序》),句芒、祝融、蓐收等諸方天神也是以龍為騎。這也不僅僅是傳說而已,大約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的“石堆塑龍”為我們提供了最早的中華龍的形象。

古人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有翼又名飛龍、應龍、亦作黃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應龍本居於上天世界,曾下凡作為黃帝大將斬殺蚩尤、夸父,也曾以尾畫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同時應龍還為禹王擒獲了無支祁。但是由於斬殺蚩尤和夸父,因而再也不能回到天界上去了。

龍存在於多重世界異次元空間,非人類所理解的存在形式,無緣難見。

中國龍的形象一脈相承,中華龍文化源遠流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