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三國演義》忠義精神及人物形象

簡介本文從整體著眼,分析了《三國演義》中盡忠抱主的忠義精神、典型生動的人物形象、神秘虛構的文學色彩、側重詳述計謀的寫作以及這部經典的巨大影響

忠義之士是什麼意思

本文從整體著眼,分析了《三國演義》中盡忠抱主的忠義精神、典型生動的人物形象、神秘虛構的文學色彩、側重詳述計謀的寫作以及這部經典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 《三國演義》 忠義精神 人物形象 宿命論 詳述計謀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綱紀亂倫、民不聊生,時世造英雄,由此群雄並起,各霸一方。大批豪傑不斷湧現,稱王爭霸、逐鹿中原,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開篇就以說書人的口吻展開了對那個遙遠的三國並立時代的講述。這種講述,既娓娓道來又情節曲折、扣人心絃,把讀者引入了那個金戈鐵馬、折戟沉沙的年代,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功底。全書通俗易懂,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在歷史的敘述中高昂著盡忠、取義的主旋律,讓人讀罷不禁感慨,《三國演義》的確是一部詭詐權變的智囊奇書、一首忠貞正義的英雄頌歌!

《三國演義》全書洋溢著一種忠君報主的大無畏氣節、捨生取義的鬥爭精神。如諸葛孔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傅儉的“生為蜀臣,死為蜀鬼”;王經的“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無一不盡顯大義、感人肺腑,是忠義精神的閃光。這不僅僅是文學散發的感人力量,更是堂堂中華悠悠五千年來民族傳統的體現、民族精神的積澱!並且文章作者在看似客觀的陳述中對犯 上作亂、見異思遷的叛逆之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如曹操、董卓、呂布等一系列反面人物,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及結局的交代表明瞭不忠之臣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到頭來只會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這些反面形象也更好的襯托出了忠義之臣的高大,忠與不忠形成鮮明對比,更凸顯了忠義之臣的品行高潔、難能可貴,隱含了作者強烈的善惡是非觀。文中並無“我”的出現,但處處是對忠義之臣的熱情讚頌,對不忠之臣的猛烈抨擊,暗寓著作者的褒貶。姑且不論忠義之士是否興扶了社稷,但在他們身上的確寄託了廣大人民的美好意願。在那樣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里,人民呼喚正義的力量,渴望正義壓倒邪惡,於是英雄形象在民間故事中應運而生,與那些反動勢力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守護著人們對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望。或許從某種角度來說,桃園結義等“忠義”的行為有些小集體化或過於理想,但感動我們的是這種忠義的精神。人民渴望仁君賢相治理國家,社會的穩定、繁榮需要忠義之人的奮鬥,忠、義二字已成為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書使人為之動容的也正是這種忠義精神。《三國演義》的字裡行間處處浮現忠義的身影,如千里走單騎的關公、承託孤之命的武侯……忠義精神永遠值得頌揚,這也體現了著作積極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國家需要忠義之士,在社稷危亡的關鍵時刻,這些忠義之士能夠挺身而出,無畏的與悲劇命運進行頑強的抗爭,即使不能力挽狂瀾,但是英名萬古流芳……悲劇人物的悲劇精神得以彰顯。特別是對蜀國忠義之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不屈奮進精神的描述,隨著蜀國的日漸衰亡,充斥了濃重的悲劇色彩。突出的如諸葛亮六出祁山終無功而返,為危在旦夕的蜀國耗盡了自己的一生。他是個經天偉地的奇才,也渴望輔佐君王一展平生之志,他曾以管仲、樂毅自比。但如此才智超群的人,也終究未能完成興扶漢室的夙願。他的悲劇,就在於他的選擇,他將自己一生的命運捆綁在了一個平庸王朝的戎馬戰車之上。然而他明知劉禪不可扶而扶,不懈的為自己乃至整個蜀國的悲劇命運進行不屈的反抗,是悲劇精神的閃耀。但最後他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蜀國的敗局仍然無法挽回,一代賢相南征北戰、心血嘔盡,卻“出師未捷身先死”,到頭來也只不過換回的是五丈原習習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令人無限感慨。回想起當年孔明受主三顧之恩出山時曾囑咐家人“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然而他並未等到功成歸隱既星落他方,智慧人物也未能料到自己的命運從出山之日起就是悲劇一場,這更平添了傷感的氣氛。蜀漢政權的最終滅亡使整部著作瀰漫著強烈的悲劇意味,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

數百年來, 《三國演義》以巨大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和它所塑造的一大批像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呂布等典型生動的人物形象是分不開的。在它反映的從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近百年的社會動盪和矛盾鬥爭中,幾乎每個人物都塑造得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而《三國演義》又重點塑造了曹操、諸葛亮、關羽這三位主要人物。全書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來寫作,並且來自於民間,有很強的“尊劉抑曹”傾向。作者不僅從劉漢正統的觀念出發,百般暴露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偽,並且同情漢獻帝的傀儡處境,還盡情地歌頌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謀殺曹操恢復後漢正統的行動。而且以蜀漢為正統,熱情地頌揚了以恢復漢室為己任的蜀國之臣。正是基於這種思想傾向,它描寫了曹操的奸詐狡猾、玩弄權勢;諸葛亮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謀;關羽的忠貞神勇、義薄雲天。如寫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竭忠盡智以報三顧之恩,日夜操勞以承託孤之命。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嘔心瀝血六出祁山,事必躬親“恐他人不如吾這般盡心”,知命將隕仍“恨不能再臨陣討賊”,甚至至死也不忘用木偶嚇退魏兵,在蜀之將亡時還在定軍山顯聖護國……種種感人事蹟將一個德智兼收、以死效國的兩朝老臣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讀來不禁感慨流涕、敬仰萬分。這三個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已成為中國影響最大也是流傳最廣的人物形象,街談巷議、婦孺皆知。《三國演義》已深入到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是對《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的評論。正因為是小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史實記錄,作者根據民間傳說,融入了個人主觀的意志和天馬行空的想象,使事態的發展變得奇幻莫測。文中有很多情節都可以看出明顯的經過了虛構和改編,但這也使更高的文學藝術水平得以展現。鑑於魏晉一統天下的史實,文中把司馬氏稱帝的結果歸結為“天命”、漢朝“氣數將盡”,具有很強的宿命論色彩。如曹操昔日欺主,日後其子孫又被司馬氏所欺;司馬氏父子被諸葛亮困於葫蘆谷,但天降大雨澆息火苗助其逃生;姜維把司馬昭逼上鐵籠山,但山泉湧水使人馬不死……一系列的敘述都蒙上了神秘傳奇的色彩,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天數茫茫不可抗拒是瀰漫在作品中的氣氛,正如全書結尾所說“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但正是由於加進了大量的虛構、誇張成分,卻使原本不那麼曲折複雜的故事變得離奇生動,極具吸引力,《三國演義》較之於史書的成功之處也正體現在它這三分的“虛”上。文學作品從某種程度上掙脫了客觀歷史的束縛,各種文學技巧的融入,從而使其產生了比《三國志》單按史實敘述更大的社會影響,這不拘泥於史實的敘述也正是語言文字煥發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三國演義》中一大寫作特色是它不惜筆墨的對攻守中的計謀進行了詳細的講述,各種奇計書中隨處可見,從中作者的聰明才智也可窺見一斑,因此向來有人認為《三國演義》是“有志圖王者書”。這些計謀,變化多端、出奇制勝、妙不可言,有力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充實了作品的內容,豐富了人物形象,也給故事增色不少,讓人有忍不住想讀下去的慾望。而與之相對應的對戰爭場面的直接描述作者卻惜磨如金,有的只以三言兩語概括。如寫赤壁之戰的一波三折,之前以大段篇幅講述了激將法、苦肉計、草船借箭、連環計、借東風等內容,一計套一計,令人拍案叫絕,而後對正式開戰場面的描述篇幅卻並不多。然而之前大量筆墨的介紹、鋪墊也是必要的,若無之前的敘述就無法解釋其後描繪的曹兵大敗的情景,各種奇計構成了事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使敘事曲折生動。全書計謀雖多卻毫無累贅之感,反有錦上添花之效。敘事雖繁卻一點都不顯得雜亂無章,凝練緊湊而又不失生動,構成有機的整體,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創作功力和獨運的匠心,向來稱之為“第一才子書”。

結語

《三國演義》這部經典歷史小說以全知藝術視角,憑藉作者爐火純青的寫作技巧,為讀者展示了亂世群雄紛爭的複雜場面,較真實地再現了公元三世紀前後,魏、蜀、吳爭奪天下這特定環境中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並在刀光劍影之下、鼓角爭鳴之中,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周瑜等一大批性格迥異而又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構建了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成書近六百年來,流傳極廣,影響很大,一直備受人們的喜愛。再加上它對忠義精神的頌揚,使忠貞節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並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長久的打動著人們的心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