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由 正本王中華說傳統文化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2-01-08
簡介現在流行的養生是建立在“自我”享受基礎上的,有的人為了自己的身體花多少錢都不吝惜,可是,為父母花錢就極為吝嗇

不敢毀傷什麼意思

(歡迎關注轉發,帶您共同學習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拯救日益衰落的世道人心,喚醒社會道德底線教育和社會公眾誠信,學習永遠在路上,眾人拾柴火焰高。)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與今天流行的養生及貪生怕死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兩回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告訴我們,身體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可為所欲為。衣食住行、飲食起居務必遵循自然規律,不可妄為;須小心養護自己的身體,不能遭受不必要的損傷;這是“行孝”的開始。

今天,所謂的“養生”,實際上是在“害生”。一個“黑夜白天不分、陰陽顛倒,飲食起居沒有規律、生活亂七八糟,任意折騰、以妄為常”的人,就是吃盡天下所有的保健品、營養品、補益品、用遍刮痧、拔罐、艾灸等各種理療;他都是一個“行孝”還沒有開始的人。因為,真正的“行孝”、或者“養生”,都是建立在“順應生命執行規律”的基礎之上;非“明理”之人很難做到。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難道“貪生”,就可以“生”嗎?“怕死”,就可以“不死”嗎?所以,只有“不明事理”之人,才會“貪生怕死”。這種“不明事理”之人,與“行孝”沒有關係。因為“孝”是“道”,想上“道”,先“明理”。

《孝經》的這句話和今天流行的養生及貪生怕死不是一回事。

今天流行的養生的概念,就是吃點營養品滋養一下身體,充其量也就只能稱為“養身”。養身是出於愛惜身體的考慮,沒有上升到孝的層面。至於說貪生怕死,則更多的是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子女對父母孝心的體現。《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不讓自己

身體受到

損傷而引起父母的擔憂,這些孝父母之心。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曾子生病,把弟子召集到身邊,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從今以後,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曾子想要告訴弟子的是,一個人到死的時候,保持身體的完整,才算是盡孝。

《禮記》:“父母存,不許友以死。”父母健在的時候,不應該承諾為朋友報仇、賣命。

愛惜自己是身體,是在盡孝,是為了讓父母安心。今天的養生和貪生怕死,考慮的是自己。能做到這樣還算是好的,至於那些“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甚至自殘、輕生的行為就是大不孝。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其實我們對父母盡孝,就是一種大義的存在。父母是給予我們恩情最大的人,生育之恩,養育之恩等等,種種恩情,非言語可表達,我們講,別人的滴水之恩,我們都應當以湧泉相報,更何況是父母這天大的恩情呢?我們身體受傷,疼在自己的身上,卻更疼在父母心上,父母對我們如此大恩,我們又怎能令他們傷心,所以,對父母盡孝,就是在報恩,就是一種大義。反觀今天很多人追求的養生,其實就是不希望自己的身體給自己帶來憂愁和麻煩,其最初的發心多以自利為多,至於貪生怕死,那更是典型的對於貪圖生命之人的形容,其本質更是逐利,利與義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方向,維度也不同,所以,根本不是一回事。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父母給了我們身體和生命,是對我們天大的恩賜。父母對子女身體健康的關愛遠遠超過了對自己身體的關心,所以,做子女的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和健康。但珍惜身體的健康並不是要刻意的養生,而是不熬夜、賭博、上網、宵夜、飲酒無度、穿衣暴露等隨心所欲,毫無節制。因為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必然會透支身體的健康,這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現在流行的養生是建立在“自我”享受基礎上的,有的人為了自己的身體花多少錢都不吝惜,可是,為父母花錢就極為吝嗇。關鍵的問題是,流行的養生並不能養身體,養生重在養心,很多的保健品除了消耗自己的福報別無他用,消耗福報也是不孝。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貪生怕死的人是不孝。因為,人只要有不為祖宗丟臉、不給父母臉上抹黑的念頭,就會積極進取、求上進,做一個敢於擔當的人,就不會是貪生怕死的人,而貪生怕死就是不敢擔當、只為自己著想,至於是否是給父母臉上抹黑全然不顧,這樣的人就是不孝子孫。

(注:本文內容來自正本國學集體智慧,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介紹):王中華,出生於雲南保山,中華古聖先賢智慧傳習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經》、《弟子規》、《了凡四訓》等古聖先賢智慧經典學習、解讀、宣講及踐行者,雲南正本傳統文化教師,師從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正本養生太極道專職教練,博鰲儒商精英人物,昆明正義牌坊《正義》名稱策劃者)

如何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