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簡介哈登貝格在5月17日的補充協議談判中指出,考慮到法普的單方面媾和並不會使反法同盟戰爭結束,為了確保普魯士及其勢力範圍內的和平,希望在北德意志地區劃定一條雙方勢力範圍的分界線,普魯士將促使界線內的德意志諸侯對法國中立,法國亦須保證不使戰火波及

反法同盟有幾次

夾在法德兩大國之間的萊茵河,孕育了德意志文明的萊茵河,寧靜的流經六個國家的萊茵河,今日的和平之川,在過去的幾百年裡卻一直是一條紛爭之河。為了消除被德意志進攻的風險,法國人從歷史、自然、理性的角度搜腸刮肚,形成了跨越時代廣為流傳的“自然疆界論”,並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執著於萊茵河邊界的構建。當革命的風暴席捲而來,一路高歌猛進的無套褲漢們將旗幟插在萊茵河畔的德意志領土上之後,法國人終於控制了左岸地區。為了解決該地區的歸屬問題,歐陸政治舞臺又上演了波折不斷遷延近十年的談判,由此引發了接二連三的反法同盟戰爭。那個“科西嘉島的怪物”正是在這種波詭雲譎的時代背景下從亂世中脫穎而出,用他那驚人的力量掃蕩了歐洲大陸的舊秩序。“萊茵邦聯”則是他摧垮德意志人千年帝國的臨門一腳。

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潰敗

1789年7月14日,揭竿而起的巴黎市民攻破象徵專制的巴士底獄,完全控制了首都,路易十六遭到軟禁。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法,各大城市相繼組建國民自衛軍接管了權力。法國在制憲議會的管理下推行了一系列廢除封建制度的改革,建立了最高法院和陪審機制,並在1791年10月過渡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法國大革命的勝利無疑給長期處在專制統治陰影下的歐洲送去了曙光,同情甚至是支援革命者的呼聲一時廣泛響起。各封建君主們懼怕革命在他們的國家上演,緊鄰法國的奧地利和普魯士率先展開行動組建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1792年4月20日,面對來勢洶洶的反革命陣營,以布里索為首主張輸出革命和對外擴張的激進派試圖先發制人,敦促國民大會透過決議向奧地利宣戰。考慮到奧地利背後代表著的是整個神聖羅馬帝國,革命黨人的目標實際上是對德意志開戰並奪取萊茵河左岸的領土以鞏固東部邊境。“自然疆界”的政治思想在當時顯然已經成為左右外交政策的主導理念。當推行恐怖統治的雅各賓黨徒在第二年春天把通敵的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後,對弒君暴行深惡痛絕的封建君主們相繼加入反法同盟,企圖聯合起來絞殺革命。

然而同盟看似陣容強大,參與者卻各懷鬼胎,內部始終矛盾重重。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張旗鼓地宣稱要蕩平革命,卻不過只是聲東擊西的煙幕彈。她將奧地利的視線引向西方,卻在背地裡夥同普魯士又一次瓜分了波蘭。此舉使俄普兩國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鎮壓波蘭愛國者的起義運動中而無暇顧及對法戰爭。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二世雖然早已和奧地利達成同盟,但精於算計的他要價過高,同剛剛在瓜分波蘭一事上落於人後而急欲從西部地區尋求補償的哈布斯堡家族暗生齟齬。英國雖然空有小皮特大力鼓吹反法聯盟,卻被它龐大的世界體系所牽絆,除了提供金錢支援,能做的事情相對有限。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在德意志內部,儘管有部分效忠於皇帝的諸侯組建了一支“帝國軍”出戰,可人數實在少得可憐,無法期望他們去左右戰局。更重要的是,在當時那個時點上人們對大革命所引發的政治旋渦尚未能感同身受,同情甚至是支援革命者的聲音佔據了輿論的高地。隨軍出戰的歌德在抵達摩澤爾的邊界地區時意味深長地寫道:“自由的土地從這裡開始”。實際上是在打一場不義之戰的同盟軍,在面對保家衛國感召下戰意高昂的革命軍時屢屢受挫,不久便被逐回萊茵河右岸。到了1794年10月時,革命軍已經沿著萊茵河一路打到了科隆,從此開啟了法國對左岸地區長達二十年的控制。

前線的失敗使本就瀰漫著的反戰情緒滋長更甚,尤其是在看到雅各賓派倒臺後,許多德意志人樂觀的認為法國將重新回到溫和的革命路線上。他們希望結束戰爭,透過承認共和國來換取法國交還左岸地區的讓步。同時,鑑於奧地利和普魯士軍隊的不作為,處在戰爭最前線的帝國西南部諸侯們還在巴登邦的號召下集會,呼籲建立一個新的諸侯聯盟來應對局面,爭取同共和國的談判。緊接著,在帝國宮相美因茨大主教的倡議下,議會又不顧皇帝的反對通過了敦促普王“協助”皇帝共同出面同法國議和的提案。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二、法普《巴塞爾和約》的達成與法國對左岸北段的控制

腓特烈·威廉二世的種種行動早已表明普魯士並無多少戰爭意願。他的軍隊正深陷波蘭愛國運動的泥沼,對於干涉革命鞭長莫及。他還敏銳地意識到諸侯們的倡議將是籠絡人心的大好時機,於是率先同法國展開和平接觸。處在包圍網中的法國對此表示歡迎。法國雖然暫時在戰場上佔了上風,但強敵環伺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善,因此樂於給自己減少一個敵人。普王派哈登貝格作為代表前往萊茵河畔的巴塞爾同法國會談。雙方以相對平等的地位在1795年的4月5日和5月17日先後達成了《巴塞爾和約》和其補充協議。

巴塞爾和約的核心精神是:普魯士承認法國對萊茵河左岸地區部分佔領的現狀,但相關地區的歸屬將由法國同德意志帝國的之間的最終和平談判來決定。雙方還秘密約定,如果在最終解決方案中左岸原本屬於普魯士或同普魯士關係密切的諸侯們的領地被割讓給法國,則法國應保證給予他們與損失相當的補償。至於領土變更之後對相關諸侯的補償從何而來,雙方一拍即合地將矛頭指向了帝國境內的教會領地和星羅棋佈的騎士采邑。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根據《巴塞爾和約》的第11條,普魯士還獲准代表那些與它有密切關係的王公們的利益去同法國談判。這一條款大大增加了普魯士的政治聲望,因為普魯士並非皇帝,現在卻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為部分帝國諸侯發聲,左右他們的命運。而法國也明白,在德意志事務上給予普魯士更多話語權,將驅使它更加積極的同皇帝爭奪權威,從而限制法國的宿敵哈布斯堡家族。普魯士迫不及待地利用了這項特權。哈登貝格在5月17日的補充協議談判中指出,考慮到法普的單方面媾和並不會使反法同盟戰爭結束,為了確保普魯士及其勢力範圍內的和平,希望在北德意志地區劃定一條雙方勢力範圍的分界線,普魯士將促使界線內的德意志諸侯對法國中立,法國亦須保證不使戰火波及該區域。

透過巴塞爾和約,普魯士不僅達到了自己擺脫戰爭的目的,還進一步將和平擴大至整個北德意志地區,恢復了萊茵河沿線因戰爭而中斷的貿易,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北德的政治影響。許多北德意志諸侯因此對普魯士心存感激,局勢的持續動盪也迫使力量孱弱的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獨立地位和權益寄託在普魯士這個強大的保護傘身上。他們紛紛表示同意聽命於普王,與普魯士組建了一箇中立同盟並將自己的軍隊置於其領導下共同捍衛帝國北部的和平,還答應向為之作戰的普軍提供1/4的軍費。透過這一協定,普魯士順利地將帝國北部納入他的武裝保護中,使帝國進入了一半諸侯正在交戰而另一半卻同帝國的敵人保持和平的奇怪局面。這無疑加深了帝國內部的對立和分裂。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當然,並非所有北德邦國都心甘情願地追隨普魯士。打著國家民族利益的幌子為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謀求補償的做法難免會招致非議,尤其是同法國商討的教會財產世俗化和吞併采邑的計劃更是激起了當事者的強烈不滿。反對者們在議會指控普魯士的行為侵犯了邦國主權和議會權威。尤其是針對巴塞爾協議補充條款的第2條呼聲最甚。

該條約定,作為確保中立的首要前提,北德意志邦國需各自召回在前線同法軍作戰計程車兵,並承諾不再參與任何同法國敵對的行動。這時法國仍同德意志帝國處在戰爭狀態,反對者們因此攻擊普魯士強迫他們撤回部隊是對帝國的背叛。那些已探知普法正密謀剝奪他們權益的教侯們更怨聲載道,紛紛上書皇帝乞求庇護。但普魯士在北德意志地區的權威還是被堅定的推行了。不久之後的八月,普王卓有成效的斡旋便使黑森—卡塞爾邦同法國達成了停戰。

巴塞爾和約是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一次分贓。他們沿著萊茵河畫了一條分界線,約定了彼此的勢力範圍。法國人在北德意志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左岸地區,而普魯士亦奠定了在帝國北部的霸權地位,這正是兩個政權各自的核心利益所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普魯士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它爭奪帝國領導權的企圖。但這樣一個令雙方均感到滿意的巴塞爾格局,甫一達成便陷入危機。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瓦解與萊茵河“自然疆界”的確立

總結

熱月政變之後,新成立的督政府立足未穩,密謀和叛亂接連發生。為了樹立執政威信,督政府試圖透過更強硬的對外政策來轉移民眾的視線並提高國家凝聚力,遂授意前線法軍展開了新的攻勢,企圖完全控制萊茵河左岸,巴塞爾和約遭到破壞。此舉使普魯士對共和國的意圖心生猜疑,和法國的接近也使它在對英、俄、奧等大國的外交中陷入被動,正為此憂心忡忡的腓特烈·威廉二世遂萌生了背棄巴塞爾和約的念頭。但他很快便因病去世,倖免於難的法國開始拉攏他的繼承者腓特烈·威廉三世。對法國而言更為幸運的是,波茨坦內閣中最堅定的主和派豪格維茨伯爵獲得了新國王的信任。自這位伯爵執掌外交事務起,普魯士對法國的敵意又一次煙消雲散了。在之後的近十年裡,伯爵始終堅定的維護著巴塞爾體系下北德意志的和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