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揭開七月官神的面紗,是不同的傳奇

簡介首先是傳牌,傳牌也叫“下神牌”,是七月官神活動首先要進行的儀式,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舉行

官神是幹什麼的

原創:馬韞菲

揭開七月官神的面紗,是不同的傳奇

七月官神民俗活動是蘭州市榆中縣周邊村社每年農曆七月初十至八月初十舉辦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七月官神這一活動過程中的各種表演儀式體現了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深度融合。2008年,七月官神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專案。

七月官神民間傳說中的敘事文字說它源於明初“靖難之變’後。明朝建文、永宣時期,明肅王朱模為防備明成祖朱棣削弱自己的權力,在民間組織練兵演習活動。為了不引起朝廷的注意,朱模讓操練的兵將化裝成農民模樣,由官方設計導演一出抬著泥塑的“白馬爺”等八尊神像的祭拜活動,一天經過一個村莊,依次進行“跳神”活動,實則為練兵演習。後來逐漸演變為榆中地區的群眾為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對地方保護神“白馬天子”和“八蜡田祖”進行祭祀的“秋報神會”傳統廟會活動。

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民國初期,蘭州久旱不雨,於是心焦如焚的苑川八大社農民在齋戒沐浴之後,手持香燭,抬著兩頂神轎,一路敲鑼打鼓,頂著烈日行走六十里上蘭州向玉皇大帝求雨。求雨隊伍驚動了當時的甘肅督軍張廣建,張廣建看到轎子裡一個紅臉、一個綠臉的雕像非常生氣,指著兩個塑像說:“你若真有靈,限在三日內降下神雨,否則我要將塑像和轎子化為灰燼。”到了第三天正午,果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下了三天三夜。張廣建甚是驚奇,遂贈給兩位大神兩座銀頂大轎,並將原來四人抬的轎子改為八抬大轎。本來在民間進行的祭祀活動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恰逢活動在農曆七月舉行,“七月官神”的稱謂便由此產生。

揭開七月官神的面紗,是不同的傳奇

七月官神傳統廟會期間,八抬大轎抬著“白馬爺”“八蜡爺”, 由“師公子”穿百家衣、執扇鼓和鉞斧在“神廟”間來往表演,“跳神”唸經,夜間則向神像跪拜,神像有曳神、韃靼神等多種。其間,有蘭州鼓子、榆中小曲子、雜耍“流星水錘”“小洪拳”及皮影戲等各種民間文化活動表演,娛神也娛人。到了現代,則改為秧歌、秦腔、彩旗隊、儀仗隊表演,其儀式規模盛大,是榆中地區參與群眾最多、涉及地域最廣的一項民間活動。

揭開七月官神的面紗,是不同的傳奇

七月官神廟會活動以村為單位,因建廟、修廟、祭祀備辦牲禮或演戲都需要經費,所以參與者湊分子出錢。整個活動過程設一個班子組織,並參與表演。一般設總管家爺4名、神頭4名、帳房5名、扎水5名、紮營10名、侍從25名、旗童15名、師公子9名、祭頭3名。主要活動形式為傳牌、請神、搶廟、安神、秉燭、“帶籤”、獻祭、破羊盤、夥神等。整個活動過程嚴格按照規定程式進行。

首先是傳牌,傳牌也叫“下神牌”,是七月官神活動首先要進行的儀式,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舉行。牌上寫著拜神的具體時間,決定的時間不能再更改。接下來是曳神,即“請神”,將“神爺”迎至廟殿,請神隊伍由彩旗隊、羊皮鼓隊、香火隊、秧歌隊組成。隨後便進行“搶廟”儀式。

秉燭是在“安神”儀式結束後,在神像前進行表演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以羊皮鼓為伴奏,唱段、道白相間進行,高潮處,行“叩長頭”大禮,體現的是典型的藏式禮儀。“帶籤”是師公子露著膀子,站於桌上,將竹籤從臂上或額頭穿過,轉四角給眾人觀看的儀式,以示“取血敬神”的虔誠之意。獻牲儀式從早上5點開始到9點結束。師公子先為“官神”作法事,村裡負責廟會的當祭人將村裡敬獻官神的牲雞和羊獻上。

揭開七月官神的面紗,是不同的傳奇

“破羊盤”是師公子到“歇馬殿”後,由領頭的師公子象徵性地削下幾片羊肉、雞肉拋向火盆,然後把獻的“牲”分成幾大塊,“師公子”和當祭人有權分到羊腿或雞腿等,剩下的再分成大致相等的分子,交給各家各戶。最後的儀式為“夥神”,參加人員按地域分為東西兩撥,東撥由威風凜凜、乘八抬大轎的“白馬爺”“八蜡爺” 和“洪水龍王”諸神組成;西撥是“九龍爺”“ 金龍爺”“清水龍王”及“黑池龍君”一行。兩路人馬齊聚總廟,各社的神會合在一起,進行一次總的敬神儀式。

揭開七月官神的面紗,是不同的傳奇

最後,裝扮為驍勇善戰的人頭裹紅旗,腰纏紅帶,手捧旗杆或棍棒,聚集在苑川河下游的河灘裡,舉行一次較大規模的武功表演或較量,以決定勝負,勝者先進廟,敗者後進廟,最後焚香祭酒,鳴炮開鑼,各自將神像抬回原廟,安神歇駕。透過上述約十項儀式,完成整個官神祭祀活動。親愛的朋友們,七月官神表演特別有意思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