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飛來峰從何處“飛來”

  •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09-10
簡介鄭勇稱,這些飛來峰與龍門山的構造演化有著必然的聯絡,因此,透過研究龍門山飛來峰的形成時間、成因和根帶問題,可以從獨特的視角認識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斷裂帶的構造演化歷史、隆升過程和不同區域的異同性,從而為青藏高原形成的動力學機制提供新的認識

侵蝕水平面為什麼下降

7月16日,四川彭州,雨轉陰。

早上8點,我們從成都準時出發,進發龍門山,正式開啟了本次夏令營的野外之旅。

據夏令營營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研究室研究員李海兵介紹,龍門山是地球科學“造山運動力學的金鑰匙”。在這裡,有著世界上古老的造山帶——龍門山推覆造山帶,與阿爾卑斯造山帶和科迪勒拉造山帶齊名,是世界上推覆構造帶的研究熱點地區之一;可見大量造山活動的產物——飛來峰,其形成時間和機制可以用來揭示山脈的隆升過程。

看來,這將是一次十分令人期待的野外之旅。

從地震到山脈隆升

行進中的車隊在彭州關口鎮北部的丹景山停了下來,公路邊上有晚侏羅紀磨拉石沉積剖面,是最好的實地標本。這些是造山作用形成的分選性差、磨圓度低的快速粗大碎屑沉積,其特徵是厚度巨大、無遞變層理、具有交錯層,由礫岩、砂岩、頁岩和泥灰岩等構成,有時還含有煤層和碳酸鹽類沉積物。

李海兵介紹,在地層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顆粒細,向上變粗。這一組合形成於造山作用主幕期間或緊接其後的山脈抬升剝蝕時期,堆積在較早形成的復理石的前鋒部位。在這裡,我們可以考察到由於龍門山在中生代時期的燕山期陸內再造山運動所形成的磨拉石沉積建造。

目前針對龍門山彭灌雜巖低溫熱年代的研究結果顯示,龍門山地區至少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經歷了三期主要的造山事件以及多次的運動變形和構造抬升:中晚三疊紀至侏羅紀,古特提斯洋的微地塊和松潘-甘孜地塊發生匯聚,初步奠定了龍門山與四川盆地之間的盆山耦合構造體系;進入新生代,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俯衝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並不斷向外圍擴張,分別在始新世和中新世發生過兩期顯著的構造抬升運動。

李海兵稱,這種新、老構造共軸疊加作用,加之斷裂帶內缺乏直接定年的物件和手段,使得龍門山斷裂帶的許多構造演化問題仍處於爭論之中。

2008年發生於龍門山斷裂帶的汶川7。9級大地震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產生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引發了地表快速剝蝕,形成了原地磨拉石,或稱為“震磨拉石”。“震磨拉石”這一概念是我國定量巖相古地理學的開拓者、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馮增昭教授於2012年提出的。

因此,龍門山長期的地震活動引起了強烈的地表快速隆升剝蝕,而長期的地表侵蝕解除安裝作用很可能導致了地下深部的均衡反彈和深部物質的上湧,維持了龍門山隆升和高聳的地貌特徵。

飛來峰從何處“飛來”

李海兵在飛來峰下向學生們講解其構造和成因

從天而降的飛來峰

觀察完丹景山的“震磨拉石”,隊伍迅速奔往位於彭州市萬年鄉的葛仙山飛來峰。葛仙山是道教名山,上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傳說中是葛永貴、楊升賢、蒲高遠修道成仙之處。

據瞭解,龍門山地區的飛來峰達30多處,大小懸殊,分佈相對集中,型別齊全,構成了“蜀國多仙山,仙山有飛來”的獨特景觀。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鄭勇介紹,葛仙山飛來峰由推覆到侏羅系甚至新生界(原地系統)之上的早二疊系石灰岩(異地系統)而構成,是龍門山斷裂帶逆衝-推覆作用的直接產物。

龍門山飛來峰通常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由晚古生界或中下三疊統的海相地層組成,幾乎所有的飛來峰都位於映秀-北川斷裂和灌縣-安縣斷裂之間,但在現今映秀-北川推覆體上很難找到與飛來峰相同的地層;二是內部斷裂十分發育,發育著大量層間滑動構造,前端多表現為地層逆衝推覆,後端多表現為正斷層,這體現了滑覆構造特徵;三是多具有明顯的多層疊置特徵,各層次間的地層關係均為老壓新的倒序疊置;四是在就位之後,與原地巖系一起遭受了西南和東北向的擠壓作用,這表現在飛來峰的後緣可以看到岩層的區域性陡傾帶或褶皺,而在飛來峰底部可以看到滑動面的褶皺。

鄭勇稱,這些飛來峰與龍門山的構造演化有著必然的聯絡,因此,透過研究龍門山飛來峰的形成時間、成因和根帶問題,可以從獨特的視角認識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斷裂帶的構造演化歷史、隆升過程和不同區域的異同性,從而為青藏高原形成的動力學機制提供新的認識。

2018年4月,中國科學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員鄭遠昌來到龍門山大魚洞觀景臺時提出,北面公路邊一座裸露的山體是典型的二疊系灰巖,這顯然不是本地的主要地質。在這一代,主要是中生代的砂岩或砂礫岩,年齡要比二疊系灰巖年輕得多,應該呈現在地表,然而,原來在地底的更年老的地層“爬”到了原本地表地層的上面。這種現象在地學界稱為“樓層模式”,又被命名為“倒序疊置”。

見證“最牛教學樓”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了彭州法式風情小鎮——白鹿鎮,見證了經歷了5·12大地震的白鹿中學“最牛教學樓”。如今13年過去了,這棟教學樓依然屹立不倒。

據李海兵介紹,汶川地震過程中,灌縣-安縣斷裂帶的地表破裂帶從白鹿中學經過。與映秀-北川斷裂帶不同,這條斷裂帶緩慢抬升了約2。2米,剛好從兩棟教學樓中間間距的空曠地帶平行穿過,後面的教學樓整體抬升後與水平面形成了3米左右的高差,前面一棟樓的樓體有撕裂的傷口,但前後兩棟教學樓都沒有倒塌,至今大體完好。這座挽救了上千名學生生命的教學樓被人親切地稱為“最牛教學樓”。

災後重建的白鹿鎮,舊貌換新顏,鱗次櫛比的法式建築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據說這跟一位法國傳教士有關。那時鴉片戰爭剛過去不久,這位傳教士帶著圖紙、資金和他的夢想來到白鹿鎮,和友人依山傍水選址建造了修道院、聖母堂、書院等。此後的100多年間,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際友人在此相繼建造了鄉間別墅,打造了獨特的異域風情。

“我們過得好安逸(方言,幸福的意思)喲,感謝黨!感謝全國人民!”在跟記者的交流中,一位坐在街邊納涼的老太太這樣說。

本文來自【礦業界】,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