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鄉情陳列館:如何講好鄉愁故事

簡介這些鄉情陳列館儘管名稱不盡相同,但都以村情村史、鄉賢名人、歷史事件等為展陳主要內容,承載著一個村的歷史與文化,安放著村民們的鄉愁記憶,是村民們的共同精神家園

燈下的等怎麼寫

1月12日,渝北區臨空文化劇場迎來一群“好聲音”——“致敬建黨百年 喜述家鄉變化”故事大賽決賽在此舉行,15組選手依次登臺講述鄉村故事。當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專職講解員黃梅講到下莊村民在絕壁上修築天路的故事時,大賽評委、國家一級導演張民熱淚盈眶:“下莊精神確實令人感動!”

像下莊這樣的鄉情陳列館,在我市已建成了350個,今年還將增加到500個。這些鄉情陳列館儘管名稱不盡相同,但都以村情村史、鄉賢名人、歷史事件等為展陳主要內容,承載著一個村的歷史與文化,安放著村民們的鄉愁記憶,是村民們的共同精神家園。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情陳列館理應成為凝聚人心的“加油站”和鄉村振興的精神源泉,但記者走訪發現,建設同質化、展示內容“粗線條”等問題制約了其作用發揮。鄉情陳列館如何既建得好,又用得好?一些地方進行了探索。

問題 同質化現象明顯,很難留住觀眾

探索 抓住特色,講述有血有肉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大門,匾額上書“村史館”;展廳內,懸掛著三五張展板,陳列著石碾、煤油燈、搪瓷茶杯等老物件……連日來,記者走進多家鄉情陳列館,剛開始還覺得有些新鮮,但很快就感到了審美疲勞。究其原因,展陳內容不夠有特色,很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實際上,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鄉情陳列館應有自身特色,其重在挖掘,難在梳理。如何讓大家願意走進去,停下來?位於巫山縣竹賢鄉的下莊人事蹟陳列室作出了有益探索。

50多幅珍貴照片、12座雕塑、從村民家中徵集的眾多實物……自去年3月建成開放以來,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已吸引400多批次、近4萬人次觀眾前來觀看、學習。一個位於“天坑”中的陳列室,如何做出了特色?

“所有展品、文字都聚焦於下莊人戰天鬥地的精神,展覽有血有肉。”巫山博物館副館長、竹賢鄉下莊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姚勇認為,正是由於做到了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前來參觀的不僅有各地黨員幹部,還有本村村民,“許多人看著看著便潸然淚下。”

與此同時,下莊村還計劃復建古道,觀眾參觀陳列室後還能實地體驗“天路”的艱險和鄉村的鉅變,這樣一來,既豐富了觀眾體驗,又繁榮了鄉村旅遊。

九龍坡區的鄉情陳列館也十分有特色。2019年以來,該區已在西彭鎮新民村、長石村、陶家鎮九龍村等地建設了6家村史館,其中,長石村村史館展示了退伍老兵和鄉賢才俊的事蹟,著重展現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九龍村村史館則展出了陶器、木雕、樂器、農耕用品等100多件老物件,真實再現了九龍村的發展歷程和蒼桑變遷。

問題 展示內容“粗線條”,傳播效果打折扣

探索 多種方式,讓展品“活”起來

“目前鄉村博物館更多的還是收到什麼好東西就展出什麼,很多收藏不成體系,展示也很簡單。”在前不久舉行的“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遺產資源的活態保護與活化利用——村史館的建設與運營研討會”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指出。

程武彥雖然說的是鄉情博物館,其實鄉情陳列館也有類似問題。不少陳列館的展品隨意擺放,缺少展籤。有的展品即便有展籤,但上面只是簡單標註了展品名稱。這件農具做啥用、什麼時候用、是否體現出古人智慧等等都沒有闡釋,讓人看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讓村情陳列館不是為陳列而陳列,而是要讓村民尤其是年輕村民,以及前來參觀的城市市民能夠從中看懂村史,感受變遷?聘請專門的村史講解員,向觀眾輸出資訊、傳播文化,成為了一種探索。

“長壽慢城專案開園後,每到週末節假日,村裡遊客很多,不少人會走進村史館觀看村史。”長壽區龍河鎮保合村村史館講解員趙明霞說,這個時候講解員的作用就顯示了出來,“一方面引導觀眾,另一方面也是在互動中讓大家更瞭解我們村。這對於我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另一種探索則是,豐富展覽內容,讓人一目瞭然。

北碚區天印村有一家農耕文化陳列館,內藏上千件展現巴渝農耕文化的實物,被譽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寶庫”。其創辦人劉映升為1000多件農具“量身定製”詩歌,觀眾參觀農具時,可對照展簽上的詩歌,感受“活”起來的農具。

“礱子似磨不是磨,木頭竹子非石鑿。大米白麵千般苦,磨子磨粉礱脫殼。”短短几句詩,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礱(音龍,脫穀殼的工具)的用途,讓人印象深刻。劉映升老人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剛接下了傳承農耕文化的重任,無論觀眾是專家還是村民,他都會無償且饒有興致地介紹農具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問題 趣味性參與性不足,吸引力欠佳

探索 舉辦活動,讓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記者發現,不少鄉情館建設好後儼然一座“盆景”,看著好看,但只是一個展示空間,沒有成為綜合性的文化活動空間,總是沒有什麼人氣。

銅梁區土橋鎮河水村的鄉情陳列館就曾面臨這種局面。如何讓觀眾走進來、留下來?該村選擇在鄉情館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黨員同志們,鄉情館裡記錄了我們村的發展歷史,我們村的變化和全國一樣,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河水村黨支部書記雷開桂當起了講解員,講述河水村的歷史。

走進大渡口區八橋鎮文化服務中心,八橋記憶陳列館、書刊閱覽室、科普活動室、多功能活動室、非遺工坊、排練室等空間一應俱全。其中,八橋記憶陳列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介紹了八橋鎮的歷史,也展出了鎮志、書法作品、文創產品。

“我們透過舉辦寫書法、製作文創產品、邀請老人講八橋鎮八座橋故事等方式,讓這裡更有人氣。周邊的活動室、排練室舉辦活動時,也可以為陳列館吸引部分人流。”八橋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冉小平說,小小一座陳列館,也要為其注入豐富內涵,舉辦各種妙趣橫生的文化活動,吸引居民走進來。

一些鄉情館除了收藏展示功能,還在傳統佳節舉辦包粽子等活動,逐漸擺脫冷清的局面。有的鄉情陳列館還聯合西南大學、四川美院等高校開展系列文化藝術活動,影響越來越大。

針對鄉情館的運營與利用問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副館長劉豫川說,鄉情館服務的首要物件是全體村民,應儘量為村民提供方便。他建議,有的地方可將鄉情館與鄉村圖書館、文化站相關聯甚至相融合,形成鄉村文化中心;有的地方還可以晚上接著開放,努力佔領農村文化陣地,這都是可以探索的。

一位曾在酉陽縣車田鄉扶貧的機關同志說,有了鄉情館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不能一開始就苛求這種新生事物是盡善盡美的。鄉情館在實事求是展出本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後,可以著重梳理口述史,讓村史更加詳細,讓鄉情館更有歷史的厚重感。這樣,村民能在鄉情館清晰感受到今昔對比,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從而更好地為美好生活而奮鬥。

專家訪談〉〉〉

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副會長王倩予:

開發鄉情館多種用途,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鄉情館如果沒有運營,沒有村民參與,那麼就是死的。”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副會長、勉仁鄉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倩予說。

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以研究梁漱溟先生及其思想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踐行梁先生倡導的勉仁文化和鄉村建設理念,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王倩予認為,鄉情館建設好後,除讓村民和來訪者對該村情況有基本認知外,還可以對其空間進行疊加使用,比如用作圖書室、教室、手工坊、研學區域等,讓鄉情館真正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的陣地之一。

她舉例說,酉陽縣何家巖村村史館建成後並沒有想象中的熱鬧,其原因是沒有把歷史的精彩、鄉村的文脈很好地講述出來。如何讓村民認識到村史的價值所在呢?她根據何家巖村的家譜寫了四部戲劇,著重體現這裡的祖輩怎麼開荒拓土、怎麼應對困難,讓村民們觀看後能從內心深處更加認同自己的村莊,從而開創屬於這一輩村民的新輝煌。

王倩予說,鄉情館著重展示的是農耕文化、漁獵文化、遊牧文化,這些文化本質上是人類與自然交往的文化,回答了人類怎樣在地球上生存的問題。“這些文化中蘊含著人類文明精神,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應在鄉情館的建設中加以提煉和體現,讓其代代相傳,傳得更遠更廣。”她說。

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文化遺產所體現的生態理念與實踐、提供的綠色食品、蘊含的豐富農耕文化、怡人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等,無不高度契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正因如此,更不能將鄉情館作為一個孤立事物來看待,而要將鄉情館的功能與發展鄉村旅遊、傳承傳統工藝等進行有機結合。

“鄉情館裡藏著鄉愁,但不能只藏著鄉愁。其最終落腳點,應該是讓村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增強自豪感和歸屬感,既讓村民知道‘從哪裡來’,又讓村民知道‘向何處去’。”她最後表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