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人為什麼要做好事?—《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摘錄與感想

簡介我的感想:心懷仁愛的人,也就是突破“形骸間隔”的人,他深深地明白:眾生與自己都是出於“同一生命原則”、“同一本質”

人為什麼要做好事

人為什麼要做好事?—《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摘錄與感想

2021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閱讀《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因為在2020年的年初時,偶然在網上偶遇這本書,讀完之後,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加深了很多倍。

這篇文章其實是3段摘錄合集。在2月4時閱讀《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的《論禁慾》篇章時,讀到了3段醍醐灌頂的話語,實在是太深刻了,在此分享給你。其主要內容是人為什麼有美德。

在此之前,為方便你對摘錄內容的理解,我稍稍補充一下背景知識:

在回答“人的道德行為來自何處時”,叔本華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人的行為來源於三大基本推動力:

一、利己心,願望自己快樂;

二、同情心,願望別人快樂;

三、惡毒心,願望別人痛苦。

而只有純粹地來源於“同情心”的行為,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具有道德價值的行為”,因為這裡不包含任何利己心。而具有同情心的人就是“美德”的人。這些人的第一原則是:不要傷害任何人。這被稱為“公正”美德的根本原則。

其第二原則是:幫助別人解除痛苦。這被稱為“仁愛”美德的根本原則。

那麼人為什麼會有仁愛美德(同情心)去無私地幫助別人呢?

今天的3段摘錄就是對此問題的回答。

今日摘錄:

01

如果我們對生存意欲從整體上客觀地進行審視,根據以上所言,我們就要把生存意欲理解為處於虛妄或說錯覺之中,迷途知返,亦即否定其所有掙扎和努力,就是各宗教所形容的否認自身,是《馬太福音》16章24所說的“不再擁有自己”,因為真正的自己是生存意欲。

因為美德,亦即公正和仁愛,正如我已表明了的,如果是純粹的話,那就是因生存意欲看穿了個體化原理,並在所有其他現象中重又認出了自身所致,所以,美德首先就是一道跡象——這一跡象表明了:現象中的意欲已不再完全受困於上面所說的虛妄了;幻象其實已經開始破滅了。這樣,我們就可以採用這一比喻的說法:意欲已經準備振翅飛越自身。反過來,不義、卑劣、惡毒則標示著相反的情形,亦即標示著現象中的意欲深深地囿於虛妄而無法自拔。

我的感想:

注意這句話:

所以,美德首先就是一道跡象——這一跡象表明了:現象中的意欲已不再完全受困於上面所說的虛妄了;幻象其實已經開始破滅了。

非常深刻!!!當一個人能夠無私地幫助他人,而不要求任何回報時,說明這個人“悟了”——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亦即所有的人類都是出自“同一生命原則”、“同一本質”,這個人突破了人與人之間的“形骸間隔”,意識到了:我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我。所以,他看到眾生痛苦,自己也會痛苦,所以,他“不得不”去幫助眾生。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則是深深地受困於“世界的表象”之中,被牢牢地困在自己的“軀殼”中。

這段話真的是非常深刻,叔本華從純“哲學”的角度,亦即用事實論證的角度,講解了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愛”,人為什麼要做善事去培養自己的慈悲心、為什麼要培養自己的仁愛心?因為要突破“形骸間隔”,進而去認識生命的真相——我與眾生都出自於“同一本質”、“同一生命原則”,從而達到“開悟”的境界。

以此,我們可以悟出一個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原理:要把任何人都當做自己最親近的人,因而,我們是如何對待自己最親近的人的,那我們就應該如何對待眾生。

但由於“人性本惡”,我們不能主動地對所有人都好,所以,我們只能先做到這一條原則:不以謀私利為目的傷害、欺騙任何人。其次,儘量地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引人向善”,儘量做出有益於眾生的事業。這樣自己才能走向最終的解救。

02

與公正美德相比,更進一步的仁愛美德當然是更快捷地到達同一個目標,因為由於仁愛這一美德,我們甚至把本來落在別人肩上的苦難也接了過來,使自己得到了比在正常情形自己個人所要承受的更多份額。心懷仁愛的人,在其他每一個人的身上重又認出了自己的本質。這樣,心懷仁愛的人就把自己的命運與人的總體命運等同了起來。

我的感想:

心懷仁愛的人,也就是突破“形骸間隔”的人,他深深地明白:眾生與自己都是出於“同一生命原則”、“同一本質”。

03

美德恰恰不是最終的目標,而只是邁向最終目標的一個梯級。這一梯級在基督教神話裡是以偷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標示出來,道德上的責任也就與原罪同時出現了。這原罪本身其實就是肯定生存意欲,而否定生存意欲——這是由產生了更高的認識而來——則是解救。因此,在肯定和否定生存意欲兩者之間,就是美德情操和美德行為:這些伴隨著一個人就猶如燈光伴隨著他從肯定生存意欲走向否定生存意欲;或者用神話來表達,在原罪出現以後,美德就是透過信仰神的化身,而終於獲得解救。

我的感想:

這段話太深刻了!直指生命的真相!!!

美德,亦即做善事,並非是生命的最終目標,而是邁向最終目標的一個梯級。生命本身的出現就是一種罪過,也可說是一種錯誤,而這個錯誤就是“肯定生存意欲”,亦即無比地貪生,貪婪任何快感。而否定“生存意欲”,也就是放棄生存的念頭,放棄任何生活快感,就是解救之路。而“貪婪任何快感”與“放棄所有快感”之間就是“美德行為”!!!

但看這些話,其實還是有點難以理解。但水平一般,能力有限,我也只能說到這裡。作為一個引子吧,有緣人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其實一直不建議30歲以下的人——人生閱歷不豐富的人,去讀這本書的。一方面,人生閱歷不豐富,讀不懂;另外,也容易走火入魔。但如果你是個熱愛思考的人,並對思考過“人生有何意義”、“大腦是否自由”這些問題,其實是可以試著讀讀這本書的。

圖片作者:spirit111

圖片來源:cc0。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