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簡介通常來說,作為食草類動物,高原鼠兔的競爭者(其他食草類動物)、天敵以及青藏高原大地上可供高原鼠兔食用的草場會極大地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那麼高原鼠兔又是如何做到自身野蠻生長、繁殖同時又不影響青藏高原物種多樣性的

鋒利的爪子多少級的怪掉落

導語

青藏高原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平均海拔達到了4000多米,這也使得很少有動植物能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並大量繁殖。然而高原鼠兔這個物種卻是例外,據最新統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

高原鼠兔

已經高達

12

億隻。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通常來說,作為

食草類動物

,高原鼠兔的競爭者(其他食草類動物)、天敵以及青藏高原大地上可供高原鼠兔食用的草場會極大地

壓縮

他們的

生存空間

,那麼高原鼠兔又是如何做到自身野蠻生長、繁殖同時又

不影響

青藏高原物種多樣性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高原鼠兔的

身體結構

對青藏高原的適應性,正常的高原鼠兔體重不到兩百克,體長在十到二十釐米之間。這種略大於老鼠,又遠小於兔子的體型讓它能夠儲存足夠多的能量同時又不會太過顯眼,成為掠食者的目標。

除此之外它們的耳朵要比老鼠和兔子小很多,配合適中的身體,會使散熱量大幅下降,從而在寒冷少食的青藏高原生存下去。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當然,僅僅依靠脂肪高原鼠兔不可能捱過青藏高原的寒冬,但是請不要忘記,高原鼠兔是

的一種,雖然體型較小,但是

打洞

能力可絲毫不弱,一窩高原鼠兔可以為自己打出3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在這裡

度過寒冬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因為過小的食量,即便是冬天高原鼠兔也不需要囤積食物,這完全打破了鼠和兔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它們的活動範圍只在巢穴周圍

20米

左右範圍內,有非常強的領地意識,如果有其他小動物入侵,它們會立即用短但鋒利的爪子進行

回擊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每年的4到5月份高原鼠兔會迎來發情期,它們的

生長週期

非常短,只有

三十多天

,因此它們每年可以生兩胎幼崽,每胎可以生3到4只幼崽,這樣的繁殖速度使它們能夠迅速在青藏高原上

遍地開花

也正因如此,高原鼠兔為操場退化背了鍋,植食性動物、大量繁殖、喜歡打洞這是人們眼中天然的

草場殺手

因此,牧民們是極不喜歡高原鼠兔的。他們嘗試過大規模投放毒鼠藥,結果由於重金屬的富集效應,

人類反受其害

建國後,國家也曾大力扶持捕殺專案,然而當高原鼠兔數量控制下來以後,人們驚訝地發現草場質量

並沒有變好

。隨著對高原鼠兔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高原鼠兔的活動非但對草場無害,反而

有利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首先,高原鼠兔的食物主要是草場中的

雜草和毒草

,這些草不但會擠壓牧草的生存空間而且有可能

毒死家畜

,屆時如果高原鼠兔滅絕,草場雜草叢生,家畜病倒、餓倒不計其數,於牧民而言,這才是真正的

滅頂之災

其次,高原鼠兔打洞也有翻土的作用,畢竟青藏高原寒冷少雨,實在不適合蚯蚓生活,沒有合適的動物

翻土

,土地硬化,牧草根系

難以生長

,草場的牧草質量也是很難提高的,相當大一部分牧草甚至有可能

直接枯死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除此之外,它們的洞穴內配套有飲水池,這在寒冷、少雨、貧瘠的青藏高原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對牧草地生長

非常有利

。在飲水池中甚至會有兩棲動物生活,這無形中又對青藏高原的

物種多樣性

產生了

積極的影響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另外它們是為數不多的能在

冬季活動

的動物,一些不需要冬眠的頂級掠食者需要靠這些小動物來

度過嚴冬

,否則頂級掠食者死傷殆盡,來年更沒有足夠多的掠食者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到那時候,野生食草動物劇增,將會成為牧民更大的敵人,不殺不行,殺了青藏高原就此玩完,於牧民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高原鼠兔在中國“氾濫成災”,數量高達12億隻,為何卻說是好事?

為了維護青藏高原的物種多樣性,我們及時停止了對高原鼠兔的捕殺活動,經過數十年的恢復,青藏高原地區的高原鼠兔基本回到了當初的規模。

物種入侵

固然可怕,一種動物數量的急速增長背後一定有原因,這個過程未必是有害的,近些年引進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宋朝傳入我國的土豆、兩百年前傳入我國的番茄、辣椒等,這些都是外來物種然而它們都

沒有成為禍患

,反而變成了美食和寵物。

因此,在面對外來物種時,我們應當

謹慎

地研究它們的習性,預測它們對

生物多樣性

的影響,而非一刀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