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簡介蒙古包並非內蒙古唯一的建築形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多種公共建築與民居建築被引進草原社會16世紀始域外大型建築被廣泛移植於草原社會其中,藏傳佛教寺院便是其開端19世紀中葉已有兩千餘座藏傳佛教寺院修築於今日內蒙古地區形成寺院林立、氈包點綴的獨特地域

騰格爾的老家是哪裡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賓士的駿馬,潔白的羊群,還有那個蒙古包,這是我的家,哎呀呀!”內蒙古是騰格爾心靈深處忘不掉的家園,而“策馬揚鞭,玩累了坐在蒙古包裡大口喝一碗羊奶”則是每個人對“豪放不羈”的最初定義。我們嚮往那種瘋狂,更神往“套馬杆漢子”的威武雄壯。

在內蒙古,除了“我們不一樣”的蒙古包,內蒙古南段還有各種形態的生土建築,圓頂土坯房,讓人想起了阿拉神燈裡的城堡。欲知馬背民族的建築精髓,請聽小編細細道來,這裡不僅有你想像中的豪邁,還有心生敬畏的傳承。

本系列分12篇推送,分為建築智慧之天津、山西、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安徽、福建、湖南、貴州、陝西、甘肅,此篇為內蒙古篇。

蒙古包中的 “穹廬氈帳”文化

北方草原遊牧文明的一個核心標誌便是蒙古包。蒙古包實為一種歷經數千年而始終能夠維持其原始形制的奇妙建築。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蒙古包依然是牧民喜歡棲居的住居型別。在一處蘇尼特冬營地裡並排搭建了三頂蒙古包。右側為上位,老人住於此位,其行為習慣更加適應古老的蒙古包。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內蒙古作為中國北疆畜牧業文化的傳承區

較為完好地保留了古老的“穹廬氈帳”文化

在現代化的程序中

內蒙古牧區的住居型別雖有了深刻變化

但蒙古包作為一種主要居住形態

依然屹立於牧營地中

成為遊牧文明的記憶載體與活化石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在內蒙古東西狹長綿延的五千裡區域內

共有東、中、西三大蒙古包地域型別

各型別有五方面的差異

形態、形制規格、裝飾風格、構件命名及住居習俗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陳巴爾虎蒙古包的夏季覆蓋物為蘆葦頂簾與柳條圍簾。蘆葦包室內空氣清新涼爽,光線溫和均衡,居住氛圍十分舒適宜人。

東部型別,下覆葦簾,冬覆毛氈,頂設架式天窗

以巴爾虎部為代表

包內左右對稱設定兩張單床

為其室內首要特徵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中部地區的蒙古包室內至20世紀90年代為止不設任何除箱櫃外的傢俱。地面鋪設布匹或塑膠布,節慶時節掀起布匹,外露出鋪墊於其下的精美的繡氈。

中部型別,包體小巧低矮

頂設輪式天窗,地面鋪設繡氈

以蘇尼特部為代表

西部型別,包體高聳而具有濃郁的中亞風格

頂設十字形天窗

包內左右兩側的單床靠攏上位

形成八字形扇面空間

以土爾扈特為代表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包室內的兩個單床明顯靠攏上位佛龕。睡眠時將頭朝向上位。木製單床是較為古老的室內傢俱,在13世紀的蒙古文獻中就有記載。

蒙古包技藝的守望與傳承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當下

傳統蒙古包的製作技藝有一定程度的遺失

而在西至額濟納,冬至阿魯科爾沁的廣闊區域內

仍有不少民間工匠傳承

實踐著蒙古包木架構的傳統制作技藝

民間匠人僅用四種古老器具

地灶、壓彎木、刮削刀、穿孔器

以生長在草原上的沙柳、榆樹等木材為原料

便能製作出蒙古包的三大木件

即天窗、哈那、烏尼

在相材、選材、加工、製作的全部過程

都遵循著遠古的習俗慣制

至於毛氈的擀制與繩索的編織技藝

在今天的牧區仍有著完好的技藝與實踐

蒙古包的居住理念及居住禁忌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與所有傳統民居相同

蒙古包之“傳統意義”

不僅表現在其材料與形制上

也體現於其本土的住居理念與行為秩序方面

以天窗十字形架構及中心火位區為參照

將蒙古包圓形平面分為右側男性區位

左側女性區位、上側神聖區位、下側世俗區位

這已成為眾人皆知的區位劃分

然而

日常生活中有更加豐富有趣的起居習俗被居住者所奉行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蒙古包中的區位、座位,甚至坐姿均有一定的習俗講究。 直到20世紀中葉為止除喇嘛之外忌諱平常人盤腿就坐。男性與女性,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坐姿均不同。

蒙古包有著若干禁忌

從走進營地、開門入室到席地就坐

以至於出門告別的整個過程

人們均要遵守諸多禁忌

無論騎馬還是駕車接近營地時忌諱直對包門快速靠近

而需從一側斜靠並緩速接近

開門入室時需從左側開啟包門

忌諱踩踏門檻及手扶門楣

進入室內需從火位右側繞行

並就坐於天窗橫木下側,即右下區位

雖要聽從主人之邀請調整座次

但忌諱坐於正北區位

出門離開時需從包門右側開啟

忌諱後背朝向西北區位佛龕

或是起身從在座的客人前走過

在多人相伴走進蒙古包時年長者先入門

出門時年幼者則先出門

蒙古包豐富的住居習俗

如今雖已簡化許多,但從沒被忘卻

習俗的遵守是和睦而舒適的做客探訪蒙古包之旅的前提

蒙古包之外,漢藏建築的歷史存留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在今日的內蒙古草原仍有百餘座不同程度地保留古建築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建築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分佈特點。如在烏蘭察布市鮮有漢式,而在錫林郭勒盟以漢式為主,在赤峰市東部又以藏式為主等。

蒙古包並非內蒙古唯一的建築形態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多種公共建築與民居建築被引進草原社會

16世紀始

域外大型建築被廣泛移植於草原社會

其中,藏傳佛教寺院便是其開端

19世紀中葉

已有兩千餘座藏傳佛教寺院

修築於今日內蒙古地區

形成寺院林立、氈包點綴的獨特地域景觀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建築型別豐富多樣

有漢式、藏式、蒙古式、漢藏結合

在主要殿宇之建築風格上具有條狀分佈的地域特點

清代內扎薩克蒙古分六個盟

為東、中、西三個部分

西部地區以藏式為主

中部地區早期以漢藏結合式為主

晚期以漢式為主,東部地區又以藏式、漢式並重為特點

騰格爾一直愛著的家鄉究竟是啥樣的?

內蒙古中部區蒙古牧民自行營建的生土住居。其型別雖與蒙古包截然不同,但功能分割槽與佈局屬性完全吻合了傳統的住居習俗。

19世紀初

內蒙古南段區域開始出現多種形態的生土住居

至20世紀80年代

生土建築已遍佈於內蒙古全境

經長期的文化互動

一些蒙古人熟練掌握了生土住居的營造技藝

創造出了圓頂土坯房、柳笆房等多種地域形態

至新世紀,草原住居已有多種形態與型別

蒙古包依然作為一種輔助性住居,被牧人所廣泛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