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中秋佳節——月兒圓

簡介詞中多是中秋節的元素,像明月、把酒、青天、天上宮闕、瓊樓玉宇、月圓月缺,千里共嬋娟等,幾乎把中秋氣象全涵蓋了

月亮神像是什麼

中秋佳節——月兒圓

中學時,同學送我一條幅,內容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用宣紙寫的,一直掛在牆上。本來是練字用的,每天看,內容也跟著熟悉了,可以毫不費力地背下來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背得很流暢,但意思不是十分明白。後來每逢中秋,這首詞總是出現,於是就對它進行詳細的瞭解,才知道它和中秋的淵源。

原來這是蘇軾中秋夜寫的中秋夜的景象和他當時對親人的思念以及美好的祝願。詞中多是中秋節的元素,像明月、把酒、青天、天上宮闕、瓊樓玉宇、月圓月缺,千里共嬋娟等,幾乎把中秋氣象全涵蓋了。我們不禁納悶起來,中秋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它又是如何起源的?

中秋節,又稱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孟秋、仲秋、季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預示人之團圓,以寄託思鄉、思親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意思是在仲秋這個時候,各地根據政令要賜給老人粥喝。這個政令就是《月令》,它是我們古代祖先的一部天文曆法著作,統治者以此按照一年十二個月的時令來安排生產生活。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國君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意思是天子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說明在春秋時代,國君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於是逐步傳到民間。

二說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農作物成熟豐收,農民為了慶祝,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表達喜悅的心情。

中秋節應該自《月令》出現後就有了,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中秋節起源在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當時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發明了月餅這一食物,並在軍中作為軍餉發放,解決了軍糧問題。於是中秋節作為一個節日流傳下來,月餅作為一個傳統食品也跟著繼承下來了。

祭月和吃月餅的開始時間相隔很長,春秋時就有“秋暮夕月”,而吃月餅則到了大業十三年,即公元618年,是唐朝開國元年。所以就習俗推演中秋的起源不是最準確的依據,因此一般認為中秋起源於早期的祭月,而作為重大的節日相傳則是在唐初。唐時,中秋賞月之俗開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此說見於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至於賞月,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幾個美麗的傳說有關。這幾個故事,大家都耳孰能祥了,不再贅述。但我們從“嫦娥奔月”的故事尋找其出處,意外發現春秋時祭月也是有淵源的。

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一般取自《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但經過考古發現,最早記錄嫦娥的是輯佚本《歸藏》,裡面說:昔者恆我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就是嫦娥,這裡嫦娥和后羿似乎還沒有聯絡。東漢高誘說嫦娥奔月為月精,很可能嫦娥本身就是月神,那麼早期的“夕月”似乎也有依據了。

早期中秋節祭月很隆重,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月圓夜,設大香案,擺上月餅(可能那時候不叫月餅,只是一種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將月亮神像供奉在月亮的那個方向,高燃紅燭,全家人依次對月亮祭拜。

中秋節發展到今天,祭月、賞月的習俗延續至今,但各地的風俗不盡相同了。在江南一帶,如南京人中秋吃月餅外,還必吃金陵桂花鴨。酒後還有吃一種小糖芋頭。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當然這一天最大的活動是女婿攜老婆孩子帶著月餅、糕點等禮品前往岳父岳母家拜望老人,老人們則準備精美飯菜招待新老女婿,把酒言歡吃月餅,可以說也是一種團圓的形式。因此中秋節在中國顯得特別重要,僅次於春節,人們也特別地重視。

北方亦是,如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但在陝西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別說,這種形式也很好,正好和教師節差不多時間相近,為“尊師重教”新風尚增添新的內容。

中秋年年過,歲歲人不同。每到中秋,都是喜慶歡快的日子。一種團圓,一盤月餅,一輪圓月,有歡笑,有相思,還有一點點無奈和落寞,就好像蘇軾《中秋月》所寫:“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生活雖然不易,但人生不缺光明,因此不管在哪裡,不管什麼時候,每當一輪圓月高懸夜空,我們不妨在心裡輕輕地祭拜一下:明天會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