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曲終人散,寶玉入空門,遊遊蕩蕩,生命將歸向何方?

簡介寶玉入空門,不由想到弘一法師李叔同,同樣是才情傲世,但最終都是讓深愛自己的人痛不欲生

曲終人散意思是什麼

《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寶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世間一切,都不再值得留戀。身邊的人突然之間,也發覺冷清許多,有血有肉,把女孩兒看得比自己還重的賈寶玉,消失於無形。薛寶釵也有同感,雖見寶玉的功課有長進了,但在有意無意之間,感受到別有一種冷靜的光景。為了斷塵緣,寶玉與侄兒一道入場取仕,臨行前滿眼流淚,跪下給王夫人磕了三個頭,說道:“母親生我一世,我也無可答報。只有這一入場,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個舉人出來,那時太太喜歡喜歡,便是兒子一輩的事也完了,一輩子的不好也都遮過去了。”讀至此處,讓人心生悲傷,父母養育之恩一生都無法回報,如今遁入空門,猶如先於雙親離世。

曲終人散,寶玉入空門,遊遊蕩蕩,生命將歸向何方?

寶玉入空門,不由想到弘一法師李叔同,同樣是才情傲世,但最終都是讓深愛自己的人痛不欲生。弘一法師日本妻子誠子質問他“什麼是愛?”弘一法師回答是“慈悲”,誠子又言“慈悲對世人,何以獨傷我?”這是一個讓人心碎的問題,弘一法師無言,默然轉身離去。

修行、悟道、看破紅塵,好似生來就是為了修行回到生命的原點。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在機緣下來到世間,為的又是什麼?存活的意義又在哪裡?參禪悟道能讓生命進入更高的一個層級,但這種修行如脫離了塵世,是否還有意義?《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否就是入世修行的最高境界?

出來混,終歸是要還的,如因果,敬畏根植內心,世間無端事非是否就會少去許多。世人有臨時抱佛腳的嗜好,日常不念經,指望一時的虔誠得到庇護。這種有違常理的想法,往往也只是獲得一種心理安慰罷了。

為尋清靜,有時會到寺院,聽聽木魚聲,體味不問俗世的慢節奏。有些寺院或信徒為傳佛法,捐助款項印刷佛經,免費讓人取閱學習。此為善舉,本身是好事,但翻看到佛經印本的前後贅言,不免讓人心生厭煩。這些贅言一、千叮萬囑讀經需正襟危坐,沐浴更衣,否則就是對佛不敬;二、不善待佛經卷本,擺放位置隨意,或丟棄折損,會遭報應;三、佛經後面捐印人姓名會綴滿幾頁,好似手拿佛經是他們施捨而來。求神問卦常講心誠則靈,做善事,心到了就好,如張揚出來,這樣倒會讓人錯解其意。因果報應故事,雖是佛教傳法的一個工具,但如不分場合,不分地方見縫插針地講,往往會適得其反。

曲終人散,寶玉入空門,遊遊蕩蕩,生命將歸向何方?

禪宗講“明心見性,不立文字”,所有外在一切都是虛華,真正開悟的途徑,是來自本心。做些虛頭巴腦舉動,只會干擾修行本心。魯智深不得已入佛門,屢犯戒律,被逐出山門,一生殺人放火,而最終夜宿杭州六和寺,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得到大圓滿。修行,不在於過程與形式,更重要的是佛性與善緣。有些人愚修,修著修著就修到斜道上去了,作蠶自縛,處處講究,將原本博愛的佛法,搞得處處顯示睚眥必報的小家子氣。

佛講眾生平等,普渡眾生,雖善惡分明,但始終是本著渡眾生為原則。《紅樓夢》中的妙玉,塵緣未斷,硬入佛門,對世人分三六九等,嫌棄劉姥姥用過的茶杯,不管杯子貴重與否,讓人隨手丟掉,將櫳翠庵全然當成自己的一畝八分地。妙玉孤傲性格,註定與常人無法合群,這種形式上的皈依,也決定了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曲終人散,寶玉入空門,遊遊蕩蕩,生命將歸向何方?

唐代-軼名禪師《何處青山不道場》也告知提醒修行的人,形式不重要,關鍵在於虔誠的本心:“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行於塵世,奔波忙碌是常態,快速發展的社會,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無法突圍的焦慮場。起居、飲食、工作、學習、煩惱、爭吵、歡喜、離別、相聚……,一切似乎都是身不由己。遊遊蕩蕩,無知無覺中邁過了一道又一道關卡。人生的下半場,如何面對,將邁向何方?王摩詰《嘆白髮》不知是否也是一種指引?“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髮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