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簡介恬惔虛無 精神內守“恬惔虛無”作為精神情志養生總的原則,本身也是一種養生的手段和方法,其透過調節個人的精神情志,保持良好心理狀態,避免異常精神刺激擾動心神,干擾五臟,以使“精神內守”,達到“病安從來”、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恬虛無是什麼?

在《

黃帝

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有這樣一段話:“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講的是“恬惔虛無,精神內守”與預防疾病的問題。

這段原文是說: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安閒清淨、沒有憂思雜念,正氣、元氣就能順從而調和,精氣和神氣存留在體內,體內保持充沛的正氣,疾病就無從發生,就能健康長壽。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中醫

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情志情緒表現由心臟主宰,即《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養神即是養心,心神健旺,則五臟六腑及所有的組織、器官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身體才能健康,壽命才能綿長。所以,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淡泊質樸、少有憂思雜念,正氣、元氣就能順從而調和,精氣和神氣存留在體內,體內因此保持充沛的正氣,機體抗病能力強盛,疾病就無從發生,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情志失調 內傷為病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也是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正常情況下情志不會致病,如果突然、強烈或過於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耐受範圍,即可成為病因而引起內傷病。因為五臟的精氣是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情志活動與五臟關係密切。根據

五行

對情志五臟的分屬,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和憂、腎在志為恐和驚。因此,不同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不同的影響,可產生相應的病證,例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譬如過度的恐懼傷害腎,可出現神志失常、腹瀉、遺尿、遺精、陽痿等病證。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惔虛無 精神內守

“恬惔虛無”作為精神情志

養生

總的原則,本身也是一種養生的手段和方法,其透過調節個人的精神情志,保持良好心理狀態,避免異常精神刺激擾動心神,干擾五臟,以使“精神內守”,達到“病安從來”、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恬惔虛無 清靜養神

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生理機能都受到神的支配和調控,神經常處在“動”的狀態,包括機體新陳代謝在內,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在“恬惔虛無”養生原則下,調攝精神情志養生的重點是“清靜養神”,透過調節以保持意志、情志活動的正常狀態。

清靜養神的具體運用,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是少慾望:就是要求人們思想閒靜,沒有過分的慾望。如果經常用神,則精神容易耗散。其次是少思慮:思慮太過,尤其是焦慮苦思最能傷神。清靜養神要求少思慮並不是思慮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人們透過加強精神修養,掌握正確思想方法,能夠理智地待物處事。第三是調情志:要求自己保持樂觀、愉快、寧靜的情志狀態,對於那些難以避免的精神刺激,培養良好的性情,陶冶出健康的情操,起到克服或調節的作用,預防情志失調引發疾患。

恬惔虛無 動靜相宜

“恬惔虛無”,主張凡事要如《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一樣,柔弱退讓,內守安靜,靜極而動,陰極而陽,從而達到精神不敝,內修外養,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增強對疾病的抵禦能力。在諸多養生法中,以動靜結合著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導引、按蹺、吐納、坐忘這一類稱為

氣功

的自我身心養生

保健

方法。《上古天真論》所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有人認為就與古代氣功鍛鍊相關,點明瞭氣功鍛鍊最重要的核心即“調心”的要求。至於本篇“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則是調身、調息、調心合一的氣功鍛鍊。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氣功有動靜之分,但動功並非動而不靜,靜功並非靜止,而是人體功能活動中的一種特殊運動狀態。氣功的本質是根據

陰陽

互根之理,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相兼,調節人體平衡,故可益壽延年。南朝養生家

陶弘景

《養性延命錄》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練氣功必須掌握調身、調息、調心三個環節,其中調心就是入靜,初步入靜多表現為心氣平和,情緒安定,精神集中,雜念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也相對減弱;進一步鍛鍊,思想更加淨化,主觀上只有一絲氣息,綿綿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寧靜,意念專一。入靜進一步發展,則自覺恬惔虛無,靜若止水。由此可知,時常練氣功,是促使精神內守、健康長壽的養生保健措施。

恬惔虛無 免傷七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外界各種客觀事物刺激人體,勢必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動和相應的情志、情緒變化。前面已經講過情志失調對身體的傷害。若要“恬惔虛無”,則不能產生過激的情志,同時亦不能使不良情志長期存留,不為情志、情緒所傷,方能“精神內守”。在日常生活中要著重調控如下過激情志、情緒,以維護我們的心身健康。

首先是慎狂喜:適度喜悅,能緩和緊張情緒,使氣血調和,心氣舒暢。可是喜也有限度,若超過極限,或對突如其來之喜事情感節制不好,則對健康不利。所以,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對突然而來的喜事,要懂得節制,要時時注意心理平衡。其次是戒暴怒:輕度的發怒,有時有利於抒發壓抑的情緒,有益於健康,關鍵在於適可發怒,善於自我調控,莫使“一發不可收拾”。 預防暴怒可用警示、提醒的方法,經常提醒,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是解憂思:化解憂思,一則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開闊心胸;二則要善於換位思考,必要時要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第四是化悲痛:防止悲痛過度,平時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看透世事變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為力量,以積極進取的心態處置悲哀厄運,方可促進心神健康。第五是避驚恐:避免驚恐傷身,關鍵平時要做到鍛鍊心智,正氣記憶體,遇事不驚,大義凜然,泰然處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