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簡介圖源:圖蟲創意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產於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

塞拉皮斯是什麼神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連日的暴雨使關中一帶糧食歉收。

實在餓得不行,家住陝西岐山縣董家村的董春生決定出門碰碰“運氣”。

他擔起鋤頭,來到地裡,希望能從田中刨出僅剩的樹根或者地瓜,用以充飢。一鋤頭下去,卻被硬物擋著。

他只能放棄工具,用手刨了起來。

不多時,一個綠鏽斑斑的大銅圈和銅圈上同樣長著綠鏽的一對大耳,從土裡露了出來。

董春生不識此物,卻聽村裡老人說過,這裡常出“寶貝”。

他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寶貝”上的土。很快,一件半米見方的圓形青銅器重見天日。

由於器物太大,董春生一個人搬不動,便叫來了同村人幫忙。

很快,董春生挖到古代大寶貝的訊息不脛而走。

隨後,一位古董商人聞訊而來,花了三百兩從董春生手中買走了寶貝。

由於此物是從董家村發掘的,村民皆認為是天賜“神器”,不同意商人運走。因此,關於這件寶物的歸屬,最後鬧到了衙門。古董商重金賄賂官府,衙門遂將一眾村民下獄,將寶物收歸官府,由古董商悄悄運走。

清代著名收藏家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碰巧見過此寶。

從寶物“敞口、雙立耳、三蹄足”的外在形態來看,張石瓠很快斷定寶物應為商周時期青銅鼎。

他俯身檢視鼎的內部,發現鼎內壁密密麻麻寫著許多銘文。經過仔細辨別和讀解,他發現銘文記載的是一段歷史。這尊青銅鼎的歷史事實以及作鼎者資訊,逐漸浮出水面。

從此,這尊在陝西出土的青銅器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毛公鼎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毛公鼎,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梁悅琛

01

提及青銅器,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墨綠色的大銅鼎。實際上,這並不是它本來的面貌。

早在1萬年前,人類就從大自然中發現了一種紅色的礦石:紅銅。

這種礦石經過反覆捶打和提煉後,可以製造出他們想要的物件。但在實際應用中,由於紅銅的硬度較低,先民們又發現,單靠紅銅,很難打造出最滿意的作品。

於是,在不斷試錯中,先民們將紅銅熔鍊成液體,再加入鉛、錫等礦物質。如此,一件最適合鍛造的銅合金,大功告成。

使用它們,先人相繼為自己鍛造出了銅刀、銅箭等生存工具。

不過,剛煉造出來的青銅器,並不是鏽跡斑斑的模樣。銅合金被熔鍊凝固後,呈現質感如黃金般的樣態,金光璀璨。這跟我們如今看到的鏽化後的墨綠色外觀,相去甚遠。

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並不是銅產地的聚集區。銅的提煉與鍛造,在產量上也無法滿足先民的日常所需,因此顯得十分金貴。

這些早期的“黑科技”產品被打造出來後,基本只用於祭祀祖宗,尊崇神靈,謂之“吉金”。刻在上面的銘文,自然也就成了“金文”。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西周大克鼎上的銘文

。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文明的衰落,歷史的變遷,使得曾經擔負神聖功能的器物全都塵封黃土之下。經過時間的淘洗,銅和土中的水汽等自然界物質發生反應。從此,那一尊尊閃煞人眼的“神器”,披上了厚厚的綠衣,成了人們追古懷今所見到的“青銅器”。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青銅觶。圖源:圖蟲創意

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產於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它是一把以“單正規化”工藝鑄造的青銅刀。

所謂“單正規化”鑄造工藝,就是在平坦的泥土和石板上進行掏空,形成理想的器物外形,再將燒熔的銅液灌注其中,待其冷卻凝固後,自動成型。

不過,這種“單範”的鑄造工藝,到底只適合原始小家庭的自給自足。當華夏文明進入王朝時代後,這種簡單的鑄造工藝就被逐漸淘汰了。

大約4000年前,治水的大禹結束了部落群居生活,在中原建立起第一個王朝——夏。

新的統治秩序誕生,當然需要見證歷史的信物。

夏朝建立以後,大禹隨即邀請部落首領們共赴塗山大會,商討國家大事。

為令天下臣服,大禹在塗山大會上深刻檢討了自己以往的過失,並請求參會的首領們時刻監督他的行為,責令其改正。如此,方可匡天下正道,安萬民之心。

部落首領們返回各自的地盤後,隨即將轄區內的銅,悉數奉上,並宣佈歸附夏朝管制。

大量的銅匯聚於夏都陽城,令大禹一時頭疼。後來,他想起了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歷史”,便下令將各地進獻的銅悉數熔燬,分鑄九鼎,以紀念夏朝一統江山的輝煌。

大禹還命人將各地的山川河流、珍禽鳥獸繪製在這些禮器上,使它們更具地方特色。而九鼎中的“中央大鼎”豫州鼎,則是大禹留給自己的王權象徵。

鼎鑄成後,即被視為宗廟禮器,神聖不可侵犯。

憑藉此“信物”,大禹及其後人,坐穩了九州共主的寶座。

02

大禹的創舉,為後世君王在“禮治”道路上作出了表率。

在玉璽出現以前,作為“禮治”的神器,九鼎就是王權、神權二元一體的絕對象徵。

儘管在夏禹時代,各地已持續向中州貢銅,以保障王室的生產生活所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於青銅器的鍛造始終處於摸索階段。

為了製造出形制更加複雜的容器,熱衷於專研高階奢侈品的貴族們開啟了一場“青銅革命”。

在原單正規化灌鑄的基礎上,一種合範技術被髮明出來。

工匠們首先用陶土按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然後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之形成一層厚厚的“外範”。之後,將製作外範使用過的泥模,趁溼颳去一薄層,薄層的厚度即為鑄造青銅爵所需的空間,再用火烤乾,製成“內範”。內範做好後,將其倒置於底座之上,再將外範塊置於內範周圍。外範合攏後,上面有封閉的範蓋,範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最後,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後,打碎外範,掏出內範,將所鑄的青銅爵取出,打磨修整即可。

利用這種辦法,貴族們還相繼製造出了角、斝、觚等青銅酒器。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乳釘紋青銅爵,現藏於洛陽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由於工藝複雜,散發著璀璨光芒的金屬酒器,始終不適宜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待它們面世後,很快被用在各種祭祀先祖的神聖場合中。

正所謂“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禮治之外,必須輔以強有力的武功,方可使內外鹹服。

夏朝建立後,戰事始終沒有停歇。

大禹死後,兒子啟即位,禪讓制徹底被世襲制所取代。從歷史潮流而言,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然而,世襲制的出現,畢竟打破了禪讓制的選舉傳承。隨後,在夏地有扈氏首領的號召下,夏王朝境內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發起對啟王權繼承的挑戰。

啟不甘示弱,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後,便以“恭行天之罰”為名興兵,與有扈氏大戰於甘。雙方打得異常激烈,但史書上卻僅有啟興兵前的一封詔書稱

:“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

“戮”,最早的意思即帶有戈翏聲的廝殺。說明在啟與有扈氏作戰時,青銅兵器已裝配到夏軍部隊中。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二里頭夏都遺址出土的青銅戈。

圖源:

圖蟲創意

依靠著先進的武器,啟很快平定了叛亂,穩定了王朝。

實際上,夏王室並沒有有直屬天子的常備軍隊。多數時候,夏王的警衛主要由忠於他的貴族衛隊組成。一旦發生戰事,他就下達王命召集各地奴隸主起兵勤王。

這樣便造成了夏朝王室的內亂持續不斷,而外部勢力也在夾縫中不斷壯大。

夏朝末年,商族逆境崛起,似有滅亡夏朝、吞併天下之意。

而此時,夏朝的君主桀,卻是歷史上有名的無道昏君。

古文獻說,桀貪好女色。依靠夏朝的綜合軍力,他不僅消滅了許多不滿其統治的小部落,更將其中的美貌女子強搶至王庭,供其淫樂。

有施氏部落的妺(mò)喜就是其中之一。

曾有詩云:“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綵衣,嫋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一見到這樣的美女,夏桀很快就著迷了。他回宮後,立即將妺喜冊為“元妃”(即夏朝的皇后),萬般寵愛。

可妺喜對夏桀只有恨意,所以,無論天子對她有多好,她都毫不在意。不僅如此,自從成了元妃,她就開始籌謀顛覆夏朝的計劃。

這時,有莘氏部落的廚子伊尹出現了,他是商族領袖商湯的謀士。

預感到商族對自己的威脅,夏桀在滅有施氏的同時,也著手對付崛起的商族。利用王權,夏桀將商湯軟禁鈞臺。

為了救商湯,伊尹特地覲見了妺喜,懇求她從旁協助自己實施營救計劃。

妺喜本身就有亡夏之心,再加上夏桀熱愛征伐與美色,繼滅有施氏之後又染指岷山氏。岷山氏效仿有施氏,向夏桀進貢美女,以求自保。在新歡面前,夏桀逐漸忘記那個他曾經信誓旦旦想給予一切的“元妃”。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夏桀形象拓片。

國仇與家恨,使妺喜更加悲憤。

一聽聞商湯、伊尹等人久懷“倒夏”之心,她欣然應允,並提出加入他們的秘密計劃中。

最終,在伊尹與妺喜的合謀下,夏桀盡失民心,

“兵敗歷山,奔南巢而死”

03

夏朝滅亡後,“倒夏”的商湯成了商王朝的首任國君。而伊尹,則成了輔弼他的宰相。

商、夏之間的矛盾,使得他們的文化和施政方針多有不同。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傳統,卻絲毫未受影響。

作為史上最著名的“廚子宰相”,伊尹有著豐富的烹調美食經驗。就連給商湯分析天下大勢及為政之道時,他也不忘給對方煮上一鍋湯,以烹調五味為引,勸導商王救民於水火。

因此,商朝開國不久,青銅器就在祭祀功能之外,被王朝大力推廣至人們的日常餐桌上。

鑑於以往生產出來的青銅器形制單一、工藝落後,商朝貴族為了安享一頓盛宴,花了不少心思對青銅器進行改造升級。

他們認為,神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在使用青銅器時,自己與祖先所用的規格不能等同視之。

商朝人開始在青銅器上雕刻出不同的紋路。如祭祀先祖時,人們準備三牲太牢,就以不同的紋飾形象印刻在對應的青銅器上,寄託威嚴、榮貴的幻想和希望。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後母戊鼎

圖源:

圖蟲創意

有意思的是,同一時期的三星堆人在祭祀上卻不想運用簡單的抽象化處理。他們選擇了一條與中原風格迥異的青銅祭祀之道。既然是祭拜祖先,那祭品的器皿上怎能缺少祖宗形象呢?於是,參照先人模樣,他們製造出了各種又高又大,方臉凸目的青銅人像。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三星堆青銅面具,現藏於四川廣漢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對於日常吃喝玩樂,商朝人有更細緻的美學實踐。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到了商朝,糧食第一次出現剩餘。糧食的豐富,推動了商代釀酒工藝的發展。祭祀需要用酒,平時宴饗也需要用酒,故商朝對青銅器在餐飲上的應用,首先立足於酒器革新。

他們發現,平常用於祭祀的酒爵,爵身扁平,即便設有三角支撐的杯足,很多時候也容易在祭祀大典上傾倒,引發眾神之怒,責怪在位君王。

所以,商朝工匠們乾脆將酒爵設計成底部穩實的觥。一來,觥體寬闊可以注入更多的酒。二來觥圓潤的身軀,不至於在風中凌亂。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商代父乙銅觥,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圖源:

圖蟲創意

商人大量飲酒固然與風俗習慣有關,但酒品的大量消耗也從側面反映出此時的釀酒工藝尚未成熟。為滿足商人大量飲酒的需求,工匠們又相繼發明了尊、罍等大型容酒器。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四羊方尊。圖源:圖蟲創意

與早先出現的爵不同,尊、罍等都考慮到了酒體貯藏。為避免過多的酒精揮發,設計者們通通為它們量身定做了蓋子,儘可能降低容器中的酒與空氣接觸。

參照祭祀,商代工匠又在尊、爵的切換中,發明出分酒器“壺”“卣”等。與大型容酒器類似,它們的瓶口也是帶蓋的。同時,為方便貴族們在酒桌上互相“滿上”,設計者還專門以鑄焊的方式在瓶身上,加了道“橫樑”,便於貴族們拿起。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商代祖辛卣,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圖源:

圖蟲創意

防止有人不勝酒力,提前喝趴下,貴族們還特地找人設計了一種用於調和酒味的器皿——“盉”。

自此,商人終於可以放開肚皮猛灌酒了。

有了美酒相伴,商代貴族們的餐桌又怎能少得了高階肉食?

在農業耕作水平發展的背景下,商朝的畜牧業也迎來了一次發展高峰。甲骨文中,人們形象地將豬圈寫作“圂”,把圈養牛寫作“牢”。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牢”的字形演變。

而透過人類馴化的豬、牛、羊、馬、犬、雞等六畜,除了供給奴隸主驅使以及祭祀祖先外,大部分都成了主人家補充營養和體力的主要來源。

這時候,有一口好鍋,對商代貴族而言,便顯得十分重要。

作為調和五味的“寶器”,鼎在商代除了日常祭祀,就是奴隸主家中最大口徑的鍋。由於體型巨大,多數時候奴隸主會沿用其祭祀的功能,在鼎中烹飪大型肉食。

不過,大火易將銅合金的錫析出,致使青銅鼎結構不穩,因此,更多情況下,華麗的青銅鼎只能用來盛放肉食,以彰顯主人家的高貴。

中國的青銅時代,逝去了

▲“婦好”鳥足銅鼎,現藏於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

為了吃上一口熱飯,奴隸主斥巨資設計了一套青銅炊具“甗”。它分上下兩部分,上半層可用於盛放食物,名叫“甑”。甑的底部有一層滿布小孔的箅子。下層是“鬲”,用於盛水。每隻甗的底部,還如鼎一般設定多足,可將它們架於火上烤。這便是歷史上最早的蒸鍋。

“食而能知其味”,為了給貴族更直觀的視覺和味覺享受,工匠們還特地在各式青銅器外立面中加入雲雷、夔龍等紋飾,除了表明青銅器內的食物原型外,更彰顯了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

惜,在如此品類繁多的飲食形制中,商朝還是亡了。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8年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中華書局,2013年

王世舜譯註:《尚書》,中華書局,2011年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昌平:《商、周時期南方青銅器研究》,商務印書館,2016年

徐海榮:《中國飲食史》,華夏出版社,1999年

周光武:《中國烹飪史簡編》,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年

張景明:《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吳克敬:《青銅器的故事》,故宮出版社,2018年

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徵》,《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王伊:《聽覺中的音樂美學——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音樂淺探》,《北方音樂》,2018年第8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