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簡介剛接觸工作那會,王亮對環境監測工作非常陌生,對水質監測的COD、氨氮等基本指標並不瞭解,如今卻成為了一名國家自動監測行業專家,甚至還參與行業標準制定

小白技能要滿嗎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韓忠林 實習生 張玥穎

退伍前,他駐守在黃河邊,保護一方安全,成為一名“優秀士兵”。退伍後,他紮根基層,監測黃河水質,獲評稱號“江河衛士”。

王亮是河南省濟源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質自動室主任。他的核心工作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像哨兵一樣,及時對黃河水質進行監測、記錄、彙報。

剛接觸工作那會,王亮對環境監測工作非常陌生,對水質監測的COD、氨氮等基本指標並不瞭解,如今卻成為了一名國家自動監測行業專家,甚至還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這背後,離不開20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曾獨自守站三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保護黃河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必然也需要發揮科技的力量。

2002年前後,我國開始在黃河干流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以提高監測便利性和科學性。國家黃河濟源小浪底水質自動監測站(簡稱小浪底監測站)就屬於最早一批。

這座監測站位於小浪底大壩下游不遠處,距離濟源市中心有三四十公里,加上當時交通不便,很少有人願意前往這裡工作。

恰逢那一年,剛剛退伍的王亮被安置到環保系統,他主動請纓,來到小浪底監測站工作。

雖然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比他想象的還要差。

王亮到崗後,負責建設監測站的兩位老前輩先後被調離,他們叮囑王亮,要做好監測工作。

為了不辜負前輩們的叮囑,更為了保護好黃河,王亮獨自一人在監測站工作了三年。“連個可以說話,聊天的同事都沒有。”

因為離家比較遠,王亮只能住在監測站,一個月回家一次。

“當時,小浪底監測站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只有辦公室和儀器室。”

餓了,王亮就在辦公室做一些吃的對付。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王亮不僅每天要按時完成水質監測任務,還需要負責裝置維護,資訊彙報等工作。

在小浪底水質監測站的鍛鍊,讓王亮快速成長。後來,單位給他安排了更為艱鉅的任務。他需要對濟源境內多座水質自動監測站進行巡查維護,每週至少一次。出現數據超標情況,他需要協調並配合環保執法部門尋找排汙企業。

克井鎮渠首沁河水質自動監測站位於黃河支流沁河上,地處山西與河南交界附近山區。

前些年交通不暢,王亮每週對該監測站的例行維護十分艱難。

“別人上班最多開汽車,我們得坐火車。”

那個時候,為了到達水質自動監測站,王亮需要先坐火車到河南省與山西省交界處的沁河西小站,然後再徒步經過一座危險的吊橋,穿過一條烏漆麻黑的隧道。“感覺跟野外探險一樣。”

即便如此,王亮總是按時完成各項工作,風雨無阻。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從行業“小白”到行業標準制定者

20載奮鬥在水質監測一線,王亮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更是鍛煉出一身爐火純青的本領。

剛退伍那會兒,王亮對水質監測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的“小白”。而且當時我國水質自動監測站使用的很多是外國裝置,操作介面都是英文。剛剛走上水質監測崗位的王亮,非常困惑。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為了高標準完成崗位職責,王亮一邊自學,一邊不斷向老前輩們請教。20年積累,讓他從門外漢蛻變成了高階工程師、國內行業自動監專家。

突出的表現讓王亮很快脫穎而出,得到國家重用。

近些年,受生態環境部監測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邀請,王亮多次參加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運維質量專項檢查。他還作為主要完成人編寫了《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執行維護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執行維護技術要求(試行)》等技術要求。

目前,這些行業標準已經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釋出實施,指導全國水站建設、驗收、運維工作。

除此之外,王亮還曾多次被聘請擔任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與運維管理培訓班講師。

目前,他累計培訓的學員超過7000人。這些人走向全國各地的山川河流,默默地守護著水質安全。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工作之餘熱衷環保公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年從事水質監測工作,王亮始終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為黃河水質“把好脈”,才能對得起濟源人民的信任,才能讓下游鄭州、山東等地老百姓,用上更加安全可靠的黃河水。

王亮依稀記得,剛工作那幾年,黃河支流沿線有個別企業,趁著天黑偷偷排汙。

“他們覺得我們只在白天監測,晚上會放鬆警惕。”殊不知,自動化裝置是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的。

儘管是深夜,王亮一旦發現水質監測資料出現異常,就會向市局和監測中心彙報,配合環保執法隊員,和大家一塊兒,步行沿著河道逆流而上,尋找隱秘的排汙點。

夜色很深,王亮和執法隊員們一隻手拿著手電筒,另一隻手提著取樣桶,在黑暗中艱難地前進。

與如今寬闊的大堤不同,那個時候的河流兩岸,到處都是鬆軟的沙地和灘塗,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再加上各種掉落的樹枝攔路,導致大家經常會摔倒,磕磕碰碰更是家常便飯。

好在最近這些年,隨著法律完善和執法力度加強,黃河支流濟源段偷排汙水現象已經銷聲匿跡。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如今,監測站的日常維護工作已經交由社會力量來做,王亮原本可以輕鬆一些,可他依舊每天奔波於濟源各監測站之間,確保監測資料真實、準確、科學。

工作之餘,王亮熱衷於環保公益事業。

他覺得隨著大家生活水平提高,環保意識不斷加強,但是把這種意識轉換成行動的力度和方法還不夠。

於是,王亮經常到濟源中小學開展公益講座,教會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理念,學會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用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

黃河守護人⑩ | 為黃河水質“把脈”20年,他從小白變身行標制定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