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簡介周作人回憶說:“一切編排考訂,寫小引序文,都是他所做的,起草以至於眷清大約有三四遍,也全是他自己書寫,到了付刊卻不願意出名”儘管後來兩兄弟因為一些事情失和,周作人還是把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主動地寫出來,他認為署名這一件事,說明魯迅做事情“只是

魯迅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

中國稍微有點年紀的人,有誰是不知道魯迅的嗎?應該很少,這部分得益於上學讀書的課本里收錄了很多魯迅的文章。但是除了會說幾句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之外,真正瞭解和知道魯迅的人,應該不多。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魯迅,冷眼熱心,思想深刻是有來源的

說幾件關於魯迅先生的小事,看看我們普通人能從魯迅那裡學習點什麼?

魯迅從小喜歡書畫,這裡說的書畫不是所謂的名家的墨寶,而是古代舊小說中的繡像插圖和當時流行的畫譜。據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回憶說,很小的時候,他們兄弟有一段時間因為家庭的變故,寄居在親戚家裡,那個時候魯迅從表兄處借來一冊《蕩寇志》的繡像。還買了一些吳公紙把這些插圖一張張的影描下來,自己釘成一冊。最後以一、兩百錢的價格賣給了同學。

除了《蕩寇志》的繡像,魯迅還描過《詩中畫》、《三十六賞心樂事》圖。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蕩寇志人物繡像》

從描圖開始,魯迅愛上了讀書,除了《聊齋志異》《夜譚隨錄》《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還讀了大量的宋明人的筆記小品,比如《容齋隨筆》《池北偶談》《六朝事蹟類編》等等。

喜歡讀書,是魯迅一生保持的愛好,而且這也成為了魯迅半生學問事業的底子。我們從魯迅的很多雜文小品,能感覺到魯迅對中國文化的熟稔。

以至於後來,魯迅寫《中國小說史略》《古小說鉤沉》之類的學術文章,其來源多少都和早年的喜讀雜書有關。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不光如此,魯迅的文章也有中國筆記小品的意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大家都學過讀過,那文章是清新自然中帶有趣味,沒有後來很多文章慣有的腔調。

隨便錄一段魯迅的隨筆,就能感受到魯迅文章與中國傳統文章的血脈相承。比如:“生鱸魚與新粳米炊熟,魚須斬小方塊,去骨,加秋油,謂之鱸魚飯。味甚鮮美,名極雅飭”

我們讀魯迅的散文,感受到魯迅的溫情,和那些匕首、投槍似的文章風格完全不同,如果你不瞭解這些,以為魯迅只會扔投槍,那豈不是可惜。

讀書這件事,既可以有趣,也可以實用,愛讀書是我們可以和魯迅學習的。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魯迅喜歡讀書,抄書,買書

在創作小說之前的有一段時間,魯迅很是抄了一段書,這書既有金石碑帖之類練字的書,更有像是《地學淺說》之類科學的書,也有《穆天子傳》《燕子春秋》《南方草木狀》之類的書。

抄書是一件寂寞枯燥的事情,但是於人很有益處。

“魯迅向來勤苦做事,為他人所不及。”

我們當然不必須學魯迅也找本書來抄(其實能抄也是好的),但是我們可以學習魯迅的勤苦做事的態度。

除了抄書,魯迅讀書也做輯錄,這輯錄大概分作兩類,一類是從各種古書中抄錄唐朝以前的小說逸文,最後這項工作的成果就是《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另外一類就是輯錄有關於家鄉的書,這方面的成績是《會稽郡故書雜集》。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魯迅抄寫輯錄的古小說鉤沉樣張

抄錄,輯錄這些書,一沒有錢賺,二不會出名,但是魯迅自有情懷在。他的目的是:“書中賢俊之名,言行之跡,風土之類”很多的地方誌都沒有收錄,我把它輯錄出來,就是要讓故鄉的人“不忘於故”。

我們現在所常說的傳承,其實魯迅早就在做了。魯迅後來寫文章,揭露和批判中國文化中糟粕的、吃人的東西。但是對於中國文化中優秀的作品和人,魯迅是抱著收集,整理,傳承的態度的。

魯迅並不是一個文化虛無主義者,儘管他“愛之深,責之切”,經常發些激憤之詞。

更讓人佩服的是,魯迅的這些工作,最後結集出版,都是署名他弟弟周作人的名字。周作人回憶說:“一切編排考訂,寫小引序文,都是他所做的,起草以至於眷清大約有三四遍,也全是他自己書寫,到了付刊卻不願意出名”

儘管後來兩兄弟因為一些事情失和,周作人還是把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主動地寫出來,他認為署名這一件事,

說明魯迅做事情“只是由於自己的愛好,全不是為了名譽金錢,這是求學問弄藝術的最高的態度。”

關於魯迅,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和他學習的事

魯迅是我們永遠的榜樣

魯迅發表文章,多用筆名,除了因為言辭激烈需要避禍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魯迅做學問的態度,不求聞達,但求自由的想或者寫,不為名利所束縛,所以才能有獨到的見解和建立。

這種態度或許也是現在自媒體時代從事自媒體寫作的人應該學習的。你能想象魯迅會為了流量追逐熱點嗎?事實上魯迅為《新青年》寫稿是沒有稿酬的。

魯迅無一絲的媚骨,就因為他有這種不為名利的做事的態度。

我們經常感嘆魯迅對中華民族觀察的深刻,對於人性的洞察的入微。但是這一切都不是無源之水,一拍腦門就想出來的。如果魯迅沒有“雜覽”的底子,沒有讀了大量的正史、野史、筆記的功夫,再加上深刻的思考,那魯迅還能成為魯迅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