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我與地壇》:跨越大半生與生死抵抗,他悟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簡介史鐵生關於生死、慾望和命運的人生哲學,不禁讓我們又想到到若干年前的莊子,莊子曾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抗爭的哲學有什麼用

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史鐵生

2010年的最後一天,作家史鐵生離開了。史鐵生一生命運多舛,在最狂妄的年紀,經歷人生最大的痛-無法走路,終生殘疾。殘疾後的他,又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與死神搏鬥。在生命的輪迴中他不斷接受來自自己內心的拷問,“我為什麼而活”。在無數次拷問中,他最終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並活出了一個雖歷經痛苦,但內心卻越來越豐富的自己。

著名學者周國平說,他是中國當代最有靈魂的作家。

1990年年底,身殘志不殘的史鐵生,把一本樣稿寄到了出版社。出版社的編輯看了稿子後,內心感到十分興奮,並對稿件十分重視。這本稿子就是我們熟知的《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寫於史鐵生身患殘疾15年後, 它主要記載了史鐵生殘疾前後的生活以及心路歷程,可以說這既是一本體現個人成長與蛻變的書,更是一本記載生命哲理的書。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死、慾望以及宿命等問題的思考。

《我與地壇》自出版以來深受讀者的喜歡,一方面除了其中情感細膩讓人為之動情外,更多的是作者對於生死、命運等問題的思考給讀者帶來了啟迪與共鳴。

地壇坐落在北京,對於地壇,史鐵生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人生最低谷時,他時常推著輪椅往那座院子跑,在四季交替的輪迴中,他感受著地壇中一草一木的味道。

在與自然界的相處中,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說,地壇改變了他,讓他從那個自暴自棄的孩子,漸漸變成坦然接受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他。地壇為他開啟了另一道命運之門,在這裡他探尋靈魂,獨自思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令人為之動容的人生哲學。

接下來,我將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對於生死、慾望、以及命運的三點看法。

01

死是遲早要來的,這是一個必經之路。而生,最重要的是要怎麼活

1969年史鐵生去陝西延安插隊,三年後他的雙腿開始出現問題。於是,他回到了北京治療。那一年他剛過完20歲生日,用他自己的話說,在最狂妄的年紀,接受了巨大的打擊。而且,還被判成是無期徒刑,終身只能靠輪椅行走。

殘廢後的前幾年他沒有工作,生活沒有了寄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對於剛滿20歲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他脾氣變得很差,甚至有點自暴自棄。即使面對疼愛他的母親,他也無法做到內心平和。那時他唯一的去處就是北京的地壇,為了能逃避現實世界帶給他的苦惱,他沒日沒夜的往地壇跑。

地壇給了他一片寧靜,在那裡他可以安靜地呆在那一整天,不管是看書還是思考,那裡是再好不過的。在他看來,上帝還是很垂憐他的,雖然讓他失去了雙腿,然而卻為他找到了一個長期可以打發時間的地方。

在地壇的日子孤獨,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孤獨與寧靜拯救了他,在患上殘疾的那刻起,他就渴望死,甚至無數次在地壇中思考生死對他的意義。

他在《我與地壇》中這樣寫道:“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

村上春樹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

史鐵生對於生死的理解,其實也印證了生死是可以共存的。在與疾病相抗衡的日子裡,史鐵生從未停止過對於生死的思考,他從自暴自棄到漸漸把生死看成是一件自然的事,這也許就是他學會豁達和坦然面對生死的開始。

貝納文特說,在坎坷的生命裡,我們要有超越自我之感覺。

對於史鐵生來說,超越是從認同與接受轉變為豁達。就像他在地壇感受自然界萬物更替一樣,他同樣感受到了生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他不再畏懼死,更不必考慮他為什麼要生下來這件事。他從容面對生死的態度,其實已經逐漸實現了自我超越。

史鐵生的人生哲學裡,生死從此變成了一道必經之路,這樣想過後他就不會那麼對死而心生恐懼了。接下來,他探尋的就是如何活的問題。

《我與地壇》:跨越大半生與生死抵抗,他悟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02

活的代名詞-“慾望”

史鐵生說,人為什麼活著?因為人想活著,說到底是這麼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

史鐵把人當成“慾望”,這即是他開始探尋如何活的開始又是他尋找慾望的開始。

曾看過一個比較有感觸的對慾望的解釋,慾望是指人在本性的驅使下,對實現某些目的的渴求,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是構成人類行為的最基本、最內在的動力。慾望源於人的生理,牽動著人的心理,刺激著人的神經與感官的需求。

可見慾望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它是人類的本能。而此刻,21歲時遭遇殘廢,後來又因高燒不止,幾度在生死之門逃出去的史鐵生,對於活著的慾望無疑要比常人來得更強烈。

那時,他所追尋的就是如何活下去的慾望,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他喜歡上了寫作,這也是他慾望之門開啟的開始。那時他學寫作,一開始的想法除了覺得作家是一個比較高尚的職業外,更多的是想為自己母親而寫。

在史鐵生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他與母親的關係也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因為難以接受現實的打擊,他經常一個人往地壇跑,從未顧慮過母親是否會擔心他。直到母親突然離世,他才突然醒悟過來。母親當初為了支援他的寫作夢,可以推著他走很遠就為了看一場電影,而他卻因為殘疾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未考慮過母親。

那時的他像中了魔一樣,遇到哪件事都可以寫。他找尋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地,撇開一切紛擾,在地壇的幽靜之處,他的慾望開始燃燒。

但後來他又意識到自己像一個人質一樣,他似乎是為了寫作的慾望而活下來,甚至開始恐慌。

印度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對慾望不理解,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摧毀了你的慾望,可能你也摧毀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壓制它,你摧毀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史鐵生在意識到如一個人質時,其實也是他對慾望的一種不理解。他並不是為了寫作而活,後來他也明白了,他活著還可以得到其他的東西。他說,“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這樣想過後,他又不那麼恐慌了。這就好像一個殘疾人為了活下來,他總得為找點事情做,否則他很難擁有活下去的勇氣。

而寫作開啟了史鐵生人生的另一條路,他把對生命的理解,把對親情的理解,把對萬物的理解融入進寫作中,這讓他開始透過這種慾望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這也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他對死亡的恐懼。他把這種慾望看成了跟生死一樣很自然的事,這樣既避免了內心的壓力,也讓他開始正確對待自己的慾望。

《我與地壇》:跨越大半生與生死抵抗,他悟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03

弗洛伊德說,慾望決定命運。

對史鐵生來說,活下去既是他最大的慾望,因此接受殘缺,接受天命的限制是他必然要做到的。

曾有記者問史鐵生,你的職業是什麼?史鐵生回答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

看上去這好像一個玩笑話,但對於一個被疾病纏身多年的他來說,這種回答是他接受殘缺,接受天命限制的一種態度。史鐵生說,命運從一開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來就有走運的和不走運的。

在與疾病相處的日子裡,他把生病當成了一個習慣。這是他命裡要接受的,他無法去改變,那他就試著接受。

有人說,命運不會虧欠誰,看開了,誰的頭頂都有一汪藍天;看淡了,誰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

對於史鐵生更是如此,21歲時他怎麼也想不通,自己這麼年輕就身患殘疾。後來依靠輪椅多年,這其中他親眼目睹母親為了他不顧身體而最終因病而亡。他也經歷了從殘疾到腎病,只能靠著透析來維持生命的日子。

可以說,這一生的苦難,他基本都經歷過了。如果不是因為把命運看開了,誰又能保證他會承受不了痛苦而早早離去。

經歷生死後,不再恐懼生死,對他來說,這就像頭頂的藍天和花海一樣。殘缺之處,仍充滿著希望與寄託。

斯蒂芬·茨威格在《滑鐵盧的一分鐘》中說,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史鐵生的一生是勇敢的,他從當初那個怯弱的年紀一路走來,這中間的思想的掙扎,與一次次靈魂的拷問,讓他最後挺過來了。

那段與生死相抗衡的日子,正是他接受命運挑戰,勇敢做自己的生命歷程。他從當初怯弱的樣子,經歷了心智上的重大改變。這其中經歷了長達多年的時間,但這也許就是他挑戰命運,敢於追尋慾望的結果。

《我與地壇》:跨越大半生與生死抵抗,他悟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04

人生本就是一個過程,好與壞都得承受。對於年輕時的史鐵生來說,命運給了他重重一擊,隨後又給了他一條退路。在地壇,他找到了自己的退路,那就是即便失去雙腿,上帝又給了他一個自我療愈的地方。

莫言曾說: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

史鐵生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勇敢與執著在與生死抗爭,在抗爭中,他選擇了接受,他把生死看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在努力探尋活著的意義中,他超越了自我,並最終實現了自我。

這過程中他經歷了很多痛苦與掙扎,也許這正是每個人成就自我所要經過的必經之路。

史鐵生說,是天堂也是地獄的地方,我想是有一個簡稱的:人間。

史鐵生關於生死、慾望和命運的人生哲學,不禁讓我們又想到到若干年前的莊子,

莊子曾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認為,生死並不代表一個人的起點和終點,而僅僅是一個過程,是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由生到死,是一點點靠近的,但又是必然的,這樣就覺得死是不會那麼令人害怕了。

可見,史鐵生和莊子,他們對人生的生死哲學是有著共通點的。這樣想起來,不管是史鐵生還是老莊,他們的人生哲學其實都可以讓人為之頓悟:生死是必然的,在活著的日子裡,我們完全可以去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要因為害怕而去禁錮自己。也許你的勇氣,最後都會變成改變宿命的動力。

不管如何經歷苦難,史鐵生最終是留戀這世間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如若你能從這份經歷中感受到命運、生死給人帶來的轉變,也許你也會因這份勇氣與執著而更加寬容地對待自己,善待他人。

參考資料:林光華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即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