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簡介六種字型演變對照漢字的簡化也是伴隨著書寫效率而進行簡化的,最為明顯的就是書法影響到了漢字的簡化過程:從漢代到三國時代,佔據中國主流文字是小篆和隸書同時存在,但是已經有了更為簡潔的行書、草書和楷書萌牙,書法更為成熟更藝術,這個時代的主要代表人

馥郁的鬱什麼意思

關於簡化漢字的原罪:

很長一段時間,網路上有些媒體上充斥的簡化漢字的“原罪”,實際概括無非是集中到如下幾點:

第一,漢字的象形含義沒有了。

第二:缺乏美感。

第三:缺乏表義含義了。

拋去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大部分人是處於“無知”狀態,被幾篇看似“很有道理”的文章帶偏了。

對漢字發展史很多人是非常缺乏瞭解,很多人就是因為不瞭解,所以很容易帶節奏。對於漢字發展史,我儘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來普及一下。

社會科學知識的缺乏就會導致有很多“偽科學”橫行其道,並影響和帶動了一群粉絲,這固然有始作俑者的可恨之處,同樣也有一些人寧可信幾篇網文,卻不願意去上網查一下資料,盲從心理過於嚴重。

首先要搞清楚文字的最初目的:

文字的出現的最主要目的是:記錄。

對於記錄來說,最關鍵的地方是效率第一,在古代剛出現文字時,是用刻的方式來記錄的,如甲骨文,或者用鐫刻浮雕方式,如鐘鼎文和石鼓文。甲骨文我們可以發現筆畫纖細,因為它是凹刻進去,就是陰文的範圍。這時筆畫繁複不會影響到太大。無非就是筆畫多的時候佔面積比較大。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甲骨文

但是到了鐘鼎文(金文)時代,卻是凸出來的,一般是鍾器和鼎上進行製作,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鐘鼎文理解成現在的鐵翻砂工藝。先是把文字做成凹的,然後再把它緊緊的形成模具,再把熔化的青銅汁澆入模具,文字自然就呈現出來了,現代的鉛字鑄字的母版是正刻的黃銅模具,然後翻鑄出來的字就是反得,再排版印刷出來的字就是正的。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現代翻砂工藝同古代鐘鼎鑄造工藝類似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鉛字成品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銅字模

中國的古代印刷長期以來是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共存的,但是不管如何印刷術讓漢字的筆畫發生了變化和改良,宋體字就是脫胎於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時代,印工們為了解決筆畫端的磨損問題,對筆畫進行了改良,遂形成宋體字。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中國著名的文物大盂鼎

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工藝呢?因為這時候古人肯定已經發現筆畫太多太複雜的字就會出現模糊情況。尤其鐘鼎上的字筆畫越多也會糊成一團。

這也是因為到了這個時代,文字已經有嚴格的規範了,大小已經保持一致,如下圖所示,一圖代千字,每個漢字大小都基本一致。在書寫中實際也要考慮行距和文字之間的間距,也要遵循這樣的規範的。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鐘鼎文拓片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漢字嚴格的書寫規範

這時實際鐘鼎文已經對甲骨文進行了簡化了,更趨向於文字大小統一。雖然漢字章法在甲骨文時代已經有了,但是要論到成熟的時候還應該算是鐘鼎文時代。而且簡化的最主要原因除了筆畫繁瑣原因影響到鑄鼎,還有一個原因甲骨文和鐘鼎字兩者相對,確實是鐘鼎文更書寫效率更高一些。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大盂鼎文拓片

第二點:文字另一個最主要目的是可識別性和易書寫性,這樣才能很好的傳承下去。

從中國漢字的發展過程來看,甲骨文僅限於卜官們書寫,而且鐘鼎文時代則是很多上層階層已經能書寫和識別了。而到了戰國春秋時代,達到了篆體時代(現代公認的是認為鐘鼎文屬於大篆,秦篆屬於小篆),從鐘鼎文的拓片可以看出,鐘鼎文比甲骨文進行了簡化,已經極接近秦篆的架構了。這時文字不僅限於上層貴族階層能寫能認了,很多平民階層也會寫會認,因為易書寫性和識別性強了,書寫效率也自然提高了,百家爭鳴和諸子百家的湧現也是得益於他們的鼻祖們用文字加口述方式教化了很多門徒。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秦詔拓本

不過當時春秋戰國有了弊端,雖然周天子是名義上的統治國,但是各個國之間的卻是各自為政,尤其到了戰國時代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無論是經濟、文化、政策及文字,雖然史料都稱為篆體,但還是有差異的,當時交流實際是很不方便的。

秦國滅六國,統一成一個國家,這時你不可能還寫五花八門的文字了?這樣政令傳不下去,都不認識,然後不同的地域也不可能都寫不同的文字去傳政令,就跟現代一樣,同外國人交流或者你學和寫人家的語言,或者對方學和寫你的語言,多不方便啊。所以秦代有感於文字的不統一,除了統一度量衡和車同軌外,還書同文,並制訂了形成了更為簡潔的小篆的代表秦篆,這時的大篆和小篆的區別從圖中就可以看出來了,有明顯的簡化,這個簡化也是為了提高書寫效率,易書寫性和易讀性。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四種古字型對照

在秦代還出現了隸書,奠定了中國漢字發展史上漢隸的基礎。可以看下圖,秦隸比秦篆更為簡化,這時筆畫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漢隸簡化更為明顯。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六種字型演變對照

漢字的簡化也是伴隨著書寫效率而進行簡化的,最為明顯的就是書法影響到了漢字的簡化過程:

從漢代到三國時代,佔據中國主流文字是小篆和隸書同時存在,但是已經有了更為簡潔的行書、草書和楷書萌牙,書法更為成熟更藝術,這個時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鍾繇(yáo),被稱為楷書鼻祖。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鍾繇《宣示表》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東漢的曹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品

從上面每個圖來看,漢字確實是一直在簡化過程,而書法名家對於簡化的推進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因為南北已經形成對峙狀態,北方就是魏碑,嚴格意義來講,魏碑既有隸書的痕跡又有楷書的痕跡,並深刻的影響到了唐楷的發展,而南方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師法於鍾繇(yáo),在其帶動下,形成了晉楷,魏碑和晉楷對於後世隋唐楷書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唐代四大書法家楷書各有特色,顏真卿和柳公權更偏於魏碑的厚重剛直,而歐陽詢和禇遂良更偏於晉楷的飄逸清朗流暢。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張猛龍碑之一(二玄社原色法帖) 宋拓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魏碑-高湛墓誌明顯的楷書雛形了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鄭文公碑,已經有了唐楷的痕跡

唐代開創中國書法藝術的迸發時代,並深深的影響到後世。這時草書以張旭和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可以看出明顯的簡化繁瑣的筆畫,他們有些筆畫或者說已經是帶動了簡化,也影響到後世的照寫。行書也同樣有這樣的過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已經有很多字現代簡化字採用和沿用了。在這個過程中也歸納出”永字八法“。從唐代以後,漢字簡化基本已經沒有那麼顯著,只是後世有越來越多的書法名家進行了草、行書的創作,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草書行書對筆畫都進行了簡化,但是楷書的結構和筆畫卻一直保持唐代楷書的結構,變化並不是特別顯著。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蘭亭集序區域性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永字八法

建國後的漢字簡化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些因素,而是大勢所趨和基於普及教育、掃盲為主要目的。

實際清末,已經有人對於漢字的繁瑣有了一定的詬病,也有了需要簡化的需求,因為清末年中國的屈辱歷史,一批愛國的有志之士都在尋求改變國家落後狀況的,有的偏重於軍事強國,有的偏重於實業救國,有的則偏重於教育救國,教育救國佔據了主流地位,這時教化更多民眾,不讓他們再愚昧也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共識,而且教育救國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成為主流。雖然在明代之前已經有了《對相四言》識字雖然已經有了民間識字本,但是影響面也並不大。

宋明兩代實際掌握識字的普通民眾非常多,這也同當時宋明兩代有大量的書籍印刷出版有相當大的關係,官方也做了不少工作,也出版了一些面向民眾的識字本,但是到了晚清這方面的的教育卻又呈現教育上層化精英化。所以那時教育家們都會有感到繁體字的書寫效率和易識性的弊端不易於普及於成年人掃盲,當然對於學童來說,本來就是從零開始也許不存在影響。

當時民國政府也是應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呼籲,制訂了簡化字方案,只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並沒有公佈實施,算是無疾而終。但是這已經證明簡化是大勢所趨。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明刻《新編相對四言》

建國後有幾大任務,除了恢復生產力發展經濟,還有怎麼解決總量六億人口,文盲和半文盲率卻有四億之多的問題,也是非常嚴峻,恢復生產力發展經濟也需要全民素質有提高,否則一切也是事倍功半的。

這時全民普及教育除了適學兒童外,還有大量的成年人文盲和半文盲需要掃盲,對於兒童來說差不存在但是繁體字的弊端又呈現出來了,這時就急需要重新對民國的簡化字進行最佳化,來提高書寫效率和易識別性讓更多成年文盲和半文盲能識字。

所以簡化字又被提到國家層面的日程,當時學者專家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要拼音化,一派則是簡化文字,拼音化一度佔據了上風,後來最終還是簡化派佔了上風。實際拼音化進行掃盲比簡化字來進行掃盲更為效率低下。即使不識字,大家在日常中也可以經常看到文字對不對?拼音化不會比直接學英語更簡單吧?

但是簡化的主要目的還是沒有離開書寫效率、易書性、易識別性三個主要因素。

民國的第一批簡化字確實有點走了歪路,就是一味的簡化,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第二批簡化字則是更多借鑑了古代書法家們的行書草書部首,並轉嫁到簡化字上。當然肯定有不足,比如1977年的那個方案也就是一味簡化,完全就是不符合漢字發展規律,後來上世紀80年代,被否決掉,而且禁止再使用,就是因為一味的簡化了,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現在我們用得是1964年版本,也是集中當時中國最優秀漢字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漢字簡化字的正體、草案、方案

現代漢字的簡化主要有三種原則:

一種是對俗體筆畫的「省簡」

,比如「觀」、「備」、「關」、「質」、「總」、「驢」、「鐵」、「鍾」、「繼」、「覺」、「雞」、「鸞」、「繪」等簡化字是從「覌」、「俻」、「関」、「貭」、「縂」、「馿」、「鉄」、「鈡」、「継」、「覚」、「鳮」、「鵉」、「絵」等俗字進一步演變而來。

換句話說,這些文字一直在古代使用的,只是在簡體字方案中加以明確成為標準字。

第二種是「省變」

,大多是從草書中演變而來,比如訁[訁]、飠[飠]、糹[糹]、釒[釒]還有見、頁、貝、車、東、馬、魚、咼、當、韋、書、長、門、鳥、烏、專、盡、為、壽、會等字及其類推簡化字。「糸」字是個部首字,作左偏旁時港臺通行字型改為「么」下加三點變作「糹」,大陸簡體為「糹」(俗稱「絞絲旁」)。糸部漢字的本意均與絲線、紡織、布匹有關,例如「絲」、「線」、「經」、「綁」、「紋」、「紛」、「絞」、「系」、「緊」、「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書中就有寫作今天的「糹」旁這種形式,所以現在帶「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簡體「糹」來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時簡化,訁、飠、糹、釒一般只能用於左偏旁(「辯」、「罰」、「辮」、「絲」、「銜」等字亦簡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簡化)。

所以這類是基於古代行書和草書寫法明確的,並不是所謂“造”字,而是換成行書和草書寫法,而且很多都是部首簡化,那同樣部首的字也要進行簡化,當然會造成有些字確實有問題,但是你也得保持一致,否則同樣部首有多種寫法,自然也不方便了。

如果你瞭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無謂的去噴簡體字了

古代就有的簡化字寫法

當然雲和雲確實在古代不是一個意思,但是取捨之下自然就選擇更為簡單的寫法。

第三種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

,比如:稻穀的谷和山谷的谷,本來是兩個字,而為了省略筆畫,就統一用筆畫少的「谷」替代了。憂鬱的鬱和馥郁的鬱,本來是兩個字,而為了省略筆畫,就統一用筆畫少的「鬱」替代了。第三種可能是被詬病最多的方案吧。但是我個人認為,中國當年漢字學者和專家花了近十年時間,而且對於漢字歷史瞭解肯定比我們有些網文作者要清楚的多,他們也是花了很長時間去檢索書法作品和古代碑刻文獻這類,並不是隨便進行簡化的。

而且古代有些印刷書籍及書法家有時也會用簡單的同音字來代替複雜的文字,這種情況閱讀古籍比較多的人自然是非常清楚的。

有一個誤區是:漢字的象形字並不是最多的。

東漢的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實際總結歸納出來的象形文字只有三百多個。他對所有當時存在的漢字進行了歸納為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而對於漢字瞭解的人來說,實際是形聲字最多。

第二個誤區是:簡體只對3500常用字進行了簡化,並沒有對所有文字簡化。

簡化對3500個字進行了規範,實際也不是所有3500個字都簡化,有很多字還是保留了原狀,對部分字進行部首簡化,然後延伸簡化其它字。含部首簡化延伸簡化的一共有2235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