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它最早被屈原寫進《離騷》,更是神秘巫文化的發源地!

簡介巫溪縣文聯主席李劍東介紹,光緒十九年版本的《大寧縣誌》中記載,大寧八景指的是兩溪漁火、萬灶鹽煙、東山起鳳、西嶺伏麟、南淵躍鯉、北閣觀瀾、秋江月色、春岸花香

銀釧是什麼

巫溪

地處渝東邊陲,與鄂西陝南接壤

南近長江天險,北臨巴山要隘

為“巴夔戶牖,秦楚咽喉”

自戰國時楚置巫郡

到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

劉備置北井縣

再到民國三年(1914年)

改大寧縣為巫溪縣

巫溪立縣已有2000多年曆史

而巫溪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活動

更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

巫溪,唐堯時屬巫咸國;虞夏時屬巫國;商周時屬庸國魚邑……巫咸國、巫國、庸國都是古老而神秘的國度,創造了獨具魅力的巫文化。

作為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裡又是融以鹽文化和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域,《山海經》《楚辭》《詩經》曾為其留下筆墨;巫溪山水如畫,大寧河、寧廠古鎮、鹽泉、荊竹壩巖棺等自然人文景觀,引無數文人墨客詩以詠之。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巫溪儲存下來的古詩約為1000餘首。日前,重慶日報記者一行來到巫溪,探尋古詩中的這塊美麗之地。

它最早被屈原寫進《離騷》,更是神秘巫文化的發源地!

最早寫巫溪入詩的是屈原

它最早被屈原寫進《離騷》,更是神秘巫文化的發源地!

分割線

巫文化神秘、浪漫,不少詩人都為之折服,為之傾倒。那麼,是誰最早把巫溪寫進詩歌裡?

“我認為是屈原。”巫溪縣作協主席王輝表示,巫溪最早入詩於《離騷》。

浪漫主義詩人

屈原

《離騷》

中如此描寫巫溪:“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這兩句詩是什麼意思呢?

王輝表示,詩歌表達的是:聽說巫咸王將於夜晚降臨,我懷揣著香椒精米來邀約他。眾神靈遮天蔽日從上齊降,九疑山的眾神一同迎接。

巫咸,是巫溪巫咸國的創立者,《山海經·大荒西經》對此有所記載。巫咸是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精通術數卜筮的全能智者,又是神醫。由於巫咸助黃帝征戰有功,且長年替百姓出診治病,堯便將一塊地賜封予巫咸,這便是最早的巫咸國。

研究發現,《楚辭》《詩經》裡的很多內容,也可能是在這片土地上產生的,如《楚辭》裡的《九歌》、《詩經》裡的《草蟲》等

在有記載的古詩中,不乏名家之作。

唐代詩人杜甫

《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

中,描寫了自己等待好友——大昌縣(今巫山大昌鎮一帶)縣令嚴明府到訪時的心情,詩歌中的“

問子能來宿,今疑索故要。匣琴虛夜夜,手板自朝朝

”,不僅寫了自己的期待之感,也把巫溪的日夜都描寫了一番,十分深情。

清代詩人王尚彬

則在

《大寧場題壁》

中,用“

巖疆斷續四五里,石築人居人更稠

”,描寫了巫溪人丁興旺的一幕。

大寧八景今何在

說到巫溪,不能不提到美麗的大寧河。大寧河滋養了一方百姓,也滋潤了文人的筆頭。

巫溪大寧河周邊的景色美不勝收,這其中就有著名的大寧八景。

巫溪縣文聯主席李劍東介紹,光緒十九年版本的《大寧縣誌》中記載,

大寧八景指的是兩溪漁火、萬灶鹽煙、東山起鳳、西嶺伏麟、南淵躍鯉、北閣觀瀾、秋江月色、春岸花香

。其中,最有名的是

兩溪漁火和萬灶鹽煙

它最早被屈原寫進《離騷》,更是神秘巫文化的發源地!

寧廠古鎮

“兩溪”指的是後溪和大寧河。古時,因為寧廠古鎮的鹽業興旺,貨運非常多,富足一方,後溪和大寧河上的航運非常發達。曾有佚名詩人如此形容兩溪漁火的繁榮景象:“

一派漁火遍兩溪,夜深燈暗最悽迷。浮家泛宅生涯足,賣魚歸來酒自攜。

“萬灶鹽煙,是大寧最壯觀的一景。”李劍東介紹,這是對寧廠古鎮鹽業繁榮的直接描述。

清朝詩人陳鎮

就在

《白鹿鹽泉》

中寫道:“

鹽井平分萬灶煙,引從白鹿記當年。

”另一位

清代詩人文釗

則在

《遊白鹿鹹泉作》

中,用“

巖腳石龍雲噴雨,山頭文豹霧藏煙

”,描述了當地鹽業興旺的景象

遺憾的是,兩溪漁火、萬灶鹽煙之景現在都不復存在。“鹽業的衰退導致了貨運的低迷,大寧河不再通航運,這兩景自然也沒有了。”李劍東說。

“不過東山起鳳、西嶺伏麟兩景還能看到。”李劍東說,東山起鳳指的是巫溪鳳凰上的秀麗景色。鳳凰山似鳳凰起舞,山上林木鬱翠,

清代詩人陳鎮

《鳳山六景》

中,用“

第一名山數鳳凰,雲巖月窟望蒼茫

”,展現了在鳳凰山登高望遠之情景。西嶺伏麟指的是伏麟山的美景,有佚名詩人留下“

麟兮俯伏臥西崗,盛世來遊寢熾昌

”的詩句,寫西嶺伏麟之景的蒼茫、遼闊。

記者一行站在巫溪的古城城牆上,眺望奔騰不息的大寧河,“你們看,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大寧八景之一的北閣觀瀾。”李劍東說,對於這一景,佚名詩人寫有詩句:“

北門鎖鑰繞回瀾,高閣憑臨曉色寒。觀水橫來稱有術,瀠淚屈曲靜中看。

至於南淵躍鯉、秋江月色、春岸花香之景,卻再難尋覓蹤跡。

鹽官作詩記古今

古代巫溪的經濟社會因鹽而興,詩歌亦是如此。

根據巫溪當地的史料、文獻記載,關於巫溪鹽業的古詩是最多的。

在巫溪,詩人群體的職業也與鹽業有關。唐宋以來,外來的鹽官在當地留下了不少詩歌。

它最早被屈原寫進《離騷》,更是神秘巫文化的發源地!

鹽泉

宋代

曾任大寧知監的

宋永孚

《鹽泉》

中寫道:“

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人事有因革,寶源無古今。

”詩歌描寫了當時鹽業帶來的巨大利潤,使得巫溪一地十分富足,因鹽業催生的巫鹽古道也變成了金黃色,充滿了象徵意味。該詩作被後人廣泛引用,影響巨大。

清代大寧知監王步瀛

《鹽泉寄題》

中也寫道:“

聞說大昌縣,飛巖瀉滷泉。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白鹿留仙蹟,青山煮晚煙。雷公遺政在,應讓使君賢。

”這首詩把鹽業的來源、生產過程說得清清楚楚,同時還對這一產業進行了詩意的描繪。

除了外地鹽官,外地文人對巫溪鹽業也多有吟詠。巫溪縣文聯、巫溪寧河詩社編輯出版的《巫溪詩詞選》中,唐代以來外地詩人歌詠巫溪的詩詞就有600多首。

清代詩人陳杏昌

《鹽場釀雪不成》

中有“

紛紛瑞雪遍天涯,此地多陰暖氣遮

”之句,描述了巫溪製鹽業的繁忙情景,勞動場面之熱烈,連大雪在此都無法凝固成冰。

清代詩人閔文釗

《遊白鹿鹹泉》

中詩曰:“

誰驅白鹿引鹹泉,古穴深井一線穿。巖腳石龍雲噴雨,山頭文豹霧藏煙。

”描寫出巫溪鹽業的壯觀和富足

不過,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條件和物資流通路線發生變化,陝鄂等地逐步減少直至停止食用巫鹽,巫鹽古道在延續5000多年後,也失去了原來存在的意義

對此,巫溪將如何傳承和發展這份古老、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呢

“寧廠因鹽而興、因鹽而衰,支柱產業的沒落帶來嚴峻考驗,卻也留下許多不可複製的歷史文化遺產。”巫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文龍坦言,如今的寧廠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沉澱了5000年的巫文化、深厚的鹽文化在此匯聚交融,以“七里半邊街”、鹽廠遺址為標誌的古鎮,儲存著中國最早的地面鹽泉,一個工業形態在一個小鎮上儲存如此完整,在世界工業史上都堪稱奇蹟。

“以旅遊名鎮為目標,寧廠古鎮將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性開發。”唐文龍表示,巫溪已經從三個方面加大對寧廠古鎮的保護力度:一是按照清朝末年留下來的照片對鹽泉原址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二是完成了保護方案的修編工作,確定了市縣級不可移動文物標示標牌;三是啟動了鹽廠三車間保護性發掘。

巫溪古詩選萃

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

(唐)杜甫

問子能來宿,

今疑索故要。

匣琴虛夜夜,

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鍾徹,

花催蠟炬銷。

早鳧江檻底,

雙影謾飄颻。

竹枝詞·燒畲

(唐)劉禹錫

山上層層桃李花,

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

長刀短笠去燒畲。

送大寧監張椿往攝秭歸郡

(宋)王十朋

女須歸處郡如何?

地狹民貧事不多。

把酒送行無別語,

要先撫字先催科。

昌溪水

(宋)杜如篪

險絕昌溪水,

如何亦問津。

命分毫髮地,

利役古今人。

白鹿鹽泉

(清)陳鎮

鹽井平分萬灶煙,

引從白鹿記當年。

行郊曾應隨車雨,

逐野欣逢湧地泉。

天遣霜蹄通瀲灩,

人從雲麓覓清漣。

出山已備和羹用,

玉液功名鼎鼐先。

由發現巫溪整理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