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簡介”你看在現在保留完整茶葉和如歐洲碎茶、日本抹茶粉之間還有宋茶這樣的形態,是不是打開了新的大門

宿火什麼意思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上回說到蒸茶,在製茶的整個過程中都貫穿著水,它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參與著茶的製作,既柔和了火又淨化了茶,這樣的獨特的特點不僅是工藝要求,也是文化需要。後續步驟中水又是如何發揮作用?請看本文。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榨茶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圖片來源:hb。people。com。cn

蒸茶完成之後便要壓榨。蒸好的茶葉成為茶黃。必須反覆壓榨,壓榨分為小榨、大榨和翻榨。

茶黃不能馬上壓榨,否則會完全糊掉,必須要淋水降溫冷卻,你看又是水!

先小榨,目的是去除水分,這個程度是最輕的。之後大榨,目的是榨除內部的汁液。大榨的時候要在外面包上布,再用竹皮紮好。

等等,有沒有搞錯!我們現在的茶葉不都是盡一切手段保留茶葉中的內部汁液(茶膏)嗎?陸羽包括現在的茶葉處理都是怕茶裡面的物質流失太多,無法保留茶的真味。

宋茶如果與我們現在一樣豈不很沒面子?是的,宋茶就是這麼不走尋常路,“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盡。”(趙汝礪《北苑別錄》)。

為什麼?憑什麼?沈括可能提供一點線索,他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建茶多喬木,吳、蜀、淮南唯叢茭而已。”意思是說建安的茶都是高大的喬木,其他都是低矮的灌木,現在龍井山上的茶樹也是齊腰的。梅堯臣也確認了這種說法,“建溪茗株成大樹,頗殊楚越所種茶。”這樣的茶樹有多高?莊綽說“丈餘”。其實這樣的茶樹現在也有,普洱茶有些也是老茶樹。

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大茶樹就對茶膏不在乎?這點我不太瞭解,但是現在的普洱好像仍然是以大茶樹為主,想必從中可以窺見一點原因。

大榨之後已經入夜了,這時候將茶葉出去來揉勻再榨,稱為“翻榨”。這樣翻來覆去的榨主要的目的就是“取其膏”,當然肯定還有別的,比如去除苦味。黃儒總結榨茶時說“去膏必盡……去膏未盡則色濁而味重”,“榨欲盡去其膏,膏盡則有如干竹葉之色。惟飾首面者,故榨不欲幹,以利易售。試時色雖鮮白,其味帶苦者,漬膏之病也。”

裡面又一次提到了“味重”,這“味重”是多被宋人嫌棄!還說小商販為了賣相好不把膏榨盡,但是買回去一喝便帶苦味,這便是未盡之病。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研茶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唐代製茶工藝 圖片來源:mt。sohu。com

榨茶完畢之後便立即進入研茶階段。研茶就是用工具搗研,師傅用杵和瓦等工具。

元代慢慢用散茶代替了茶餅,此時團茶散茶並存,但團茶逐漸式微。到了明代便正式明確廢團茶興散茶,直到如今茶葉的一大特徵都是保有完整的茶葉,這一點其實民間一直都有最早巴蜀地區就有這個傳統,宋代的茶餅在明代之後便不再有。這樣的改變是不是好呢?不好說,你看茶葉傳到歐洲之後,特別是紅茶,無論是茶包還是散茶,川寧的茶都是碎的,而且碎茶也寫入了國際紅茶標準。

碎茶和全葉茶的區別其實很容易想出來,主要是茶葉中成分的浸出速度不同,所以歐洲的茶包泡兩下就要拿出來,因為再泡也沒味了。而鐵觀音就不一樣,第一泡還不能喝,因為第一泡叫醒茶或者洗茶,要從第二泡開始喝。二者可算是各有千秋吧。

回到研茶

研茶極費人工,這個研茶不是幹搗,而是加水搗。你看又有水!

每個等級的茶加水的次數不等,最上等茶即上面提到的龍園勝雪、白茶需要加水十六次;一般的貢茶用十二水;較次的大小龍鳳團茶用六、四水或二水不等。(你看看太宗時期最好的貢茶龍鳳團茶這時已經淪為二三流茶了,這當然是在貢茶這個範圍內討論,可見北宋百餘年間貢茶升級迭代之快。)當然民間製茶就沒這麼高的標準,因為茶葉本身跟貢茶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入模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白茶、龍園勝雪 圖片來源:《宣和北苑貢茶錄》

下面摘錄《北苑別錄》中關於龍園勝雪和白茶的記載:

“龍園勝雪。《建安志》雲‘龍園勝雪用十六水,十二宿火。白茶用十六水,七宿火。勝雪系驚蟄後採造,茶葉稍壯,故耐火。白茶無培壅之力,茶葉如紙,故火候止七宿,水取其多,則研伕力勝而色白。至火力則但取其適,然後不損真味。”

你看在現在保留完整茶葉和如歐洲碎茶、日本抹茶粉之間還有宋茶這樣的形態,是不是打開了新的大門?

像十六水這樣的極品,即使精壯的研夫一天也只能做一小團;六水以下,每天能研三團。

研好的茶在經過“蕩”、“揉”這些步驟,“蕩之慾其勻,揉之慾其膩”。就進入造茶階段階段,即入模具完成最後的形態。

模具有銀模、銅模,圈有銀圈、銅圈、竹圈。制式有龍鳳者,用銀銅模具,無龍鳳者用竹圈。其中惟皇室飲用的,均飾以龍鳳圖案,以示尊貴。

龍鳳也分高下,其上為虯龍,蜿蜒奮麟鬣。稍降乃交鳳,文翼相盤跕。《宋史》記載,舊賜大臣茶,有龍鳳飾,明德太后曰:此豈人臣可得?命有司別制入香京鋌以賜之。楊億寫的更明白些:龍茶以供乘輿,及賜執政、親王、長主;餘皇族、學士、將帥皆鳳茶;舍人、近臣賜京鋌、的乳;館閣賜白乳。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過黃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圖片來源:sohu。com

過完模具之後就完成了?不!還有一道工序——過黃。

什麼是過黃?就是上面提到的,幾宿火。

“茶之過黃,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làn)之,凡如是者三而後宿一火,至翌日遂過煙焙焉”翻譯過來就是用烈火烘烤,在用沸湯燻,視茶餅的薄厚大小反覆烘燻數次。

其中這個爁字很值得說一說,這個字本意是烤。但是用沸湯爁之,是什麼呢?正如上面翻譯的,是用熱水燻,水氣進去之後再把它逼出來,如此迴圈意義何在?用個不恰當的比喻,我能想到的是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為什麼要七擒七縱?為了讓他心服,那麼對於茶葉呢?我想應該是將裡面不必要的東西漸漸的,以至於完全去掉,並將裡面的精華淬鍊再淬鍊,那是什麼呢?不太清楚。但是現在普洱茶也有類似的工藝,但遠遠沒有如此複雜。

“然煙焙之火不欲烈,烈則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煙,煙則香盡而味焦,但取其溫溫而已。凡火數之多寡,皆視其銙之厚薄。……火數既足然後過湯上出色。出色之後當置密室,急以扇扇之,則澤自然光瑩矣”。一般官焙用火講究且不惜工本,火中無煙,煙中無火。火分緊慢火候,慢火養十日,焙制效果更佳,即所謂官茶色多紫。民間則無力養火,“然茶民不喜用實炭,號為冷火。以茶餅新溼,欲速幹以見售”,導致茶色青黑,且民間焙制過程中,工藝又差,往往火中帶煙,更加影響茶葉品質。

上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那就是出色之後的處理,要用扇子扇,而不是自然通風。至於為什麼,我們現在只能猜測,大約在密室中溫度是一致的,用扇子扇只是造成了室內的空氣流動,但是沒有新的空氣,這跟普通的陰乾和自然通風完全不一樣。

以上一系列的工序都是連續完成的,以至於每年的新茶最快從採摘到送到皇帝口中不過十天。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下次再見!

38、水火既濟——製茶第四

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所有內容均為原創,轉載前請聯絡。

本篇就到這裡,如您喜歡歡迎留言討論,並訂閱我;

想了解宋代更多的精彩故事敬請檢視本人其他文章!

微信公眾號:

Intersectio

提前更新,歡迎點選訂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