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簡介透過以上古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可以推斷人工冶鐵出現於春秋時期,到戰國中期,鐵農具已經代替木石農具而取得主導地位,所以,春秋戰國之際可以說是由銅器時代轉變為鐵器時代的過渡期

漆黑隕鐵的一角怎麼打不出來

在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史中,

鐵農具的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鐵農具的使用,使得過去不能開墾的土地墾殖起來。中國的冶鐵技術始於何時,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結論。中國鐵器的鑄造問題很早就為史學界所關注,從近代以來,關於中國冶鐵術的產生以及鐵器的使用時代,學術界存在諸多不同的觀點。

針對學術界眾說紛紜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古代文獻和考古材料兩方面進行考察。《尚書·禹貢》中記載:“(梁州)厥貢璆、鐵、銀、鏤、砮、磬。”學術界一般認為《尚書》中《禹貢》一篇是戰國時人利用一些古舊材料編撰的,其言夏代梁州貢鐵在今天看來不足為憑。《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天下名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而《山海經》自古號稱奇書,世人目為怪誕不經之作。學術界論定此書成書年代約在周秦之間,其所載夏代鐵山的數目也不足為據。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一、冶鐵技術的起源

在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人工冶鐵證據的應該是春秋時期。周代《考工記》上記載:“攻金之工六:築、冶、鳧、粟、段、桃”、“段氏為鎛器”。除了段氏之外,其他的五氏所做的削、殺矢、劍、鍾、升斗等都說明是青銅器,而只有段所做的鎛器(即耕器)沒有說明是什麼金屬。而段字,《說文注》曰“椎物也”、“鍛小冶也”。在《大雅·公劉》中又有“取厲取鍛,止基乃理”的記載。

女工、農夫和工匠所用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鐵製工具,說明鐵製工具在當時已經成為生產必需品。春秋時期的齊國是比較先進的,漁業、鹽業和紡織業都很發達,

當時齊國擁有先進的鐵農具和鐵製手工業工具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或者,我們可以反過來說,先進的鐵農具和鐵製手工業工具是齊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促進了齊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據《左傳》記載,春秋晚期已有了鑄鐵。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

,以鑄刑鼎,著範宣子所為《刑書》焉。”能鑄刑鼎而著刑書,說明當時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以鐵為賦向民間徵收,說明民間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鐵。《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孟子和信奉神農之言的許行一派辯論時,曾問他們“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說明到戰國中期,鐵農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了。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戰國之前已經出現冶鐵,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具體到何時,目前史學界尚無定論,我們可以根據考古出土材料儘量往前推。1972年10月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發現一件“鐵刃銅鉞”,公元前14世紀前後,相當於殷墟文化的早期。對銅鉞鐵刃的鏽進行檢查,沒有發現人工冶鐵所具有的夾雜物,鐵刃屬於隕鐵所制。

其後也沒有發現西周初年的人工冶鐵,而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鐵器倒是出土了不少。比如在江蘇六合程橋鎮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鐵條和在長沙識字嶺出土的小鐵臿等。透過以上古文獻記載和考古材料可以推斷人工冶鐵出現於春秋時期,到戰國中期,鐵農具已經代替木石農具而取得主導地位,所以,

春秋戰國之際可以說是由銅器時代轉變為鐵器時代的過渡期。

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有利於新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新的生產關係的成長,推動著生產關係的變遷。鐵製工具的出現是勞動資料的一個突破,春秋戰國之際,鐵器的使用幫助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的成長,提供了社會變遷的條件。新興地主階級和個體農民需要使用鐵器,這進一步促進了冶鐵技術和冶鐵業的發展;而鐵器的廣泛應用,也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牛耕技術的推行

冶鐵業的興起和鐵工具的製造,是牛耕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中國歷史上牛耕開始於何時,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到目前為止,主要有殷周說、春秋說和戰國說三種意見。此外,徐中舒先生認為“牛耕開始於春秋、戰國之際”。

甲骨文中有比較像“犁”的字,郭沫若先生認為是

字。上半部像犁頭,一些小點像是犁頭起土,自然就是後來的“犁”字。從甲骨文犁字的考證上,郭先生認為“殷人已經發明瞭牛耕”,“殷代是用牛從事耕種了”。但王國維先生把其解釋作“物”,意思為“雜色牛”,進而引申為“以名萬有不齊之庶物”。

西周文獻和金文中都不見牛耕的記載,如果說殷代已經有了牛耕,春秋以前的文獻中不可能只見耒耜不見關於牛耕的記載,而且也不可能在西周時期中斷。

直到春秋後期才出現與牛耕相關的記載。

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以“牛”和“耕”作為名和字,說明牛耕在當時是引人注意的現象。徐中舒先生認為《國語·晉語九》中記載的“古者剡耜而耕,磨蜃而耨……民勞而利薄”是“牛耕最早的記載”,春秋晚期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在國內兼併戰爭中失敗後,其子孫都逃到齊國做了庶民。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國語·晉語九》中記載:“夫範、中行氏不恤庶難,欲擅晉國,今令子孫將耕於齊,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這段文字看似在批評範、中行氏不體恤民情,但是把牛耕之事作為指責的理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牛耕作為一種新的農業耕作方式並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但是這兩段話的確是牛由犧牲變為耕田動力的力證。

孔子也曾稱讚他的學生仲弓說:“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耕田用的牛所產的犢子,也可以用來作為祭祀山川的犧牲品。由此可見,孔子已經把用牛犁田看成習以為常的事情。

春秋戰國之際,已經進入爭霸的尾聲,“國際”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各國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

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正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受到各國統治者的關注。牛耕技術的推行,不但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耕作質量,而且還擴大了耕地面積和改造了整個農業,促進了農業的大發展,促進了水利事業的發展。

三、工商食官格局的漸次打破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從事工商業的勞動者各司其職,由官府統一管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不是為了發展商業,而只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因而實際上這種“工商食官”制度阻礙了手工業的發展。

春秋中期以後,“工商食官”制度開始遭到破壞。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度遭到破壞,授田製取而代之,與此同時,

私人工商業者作為一個專門的社會階層開始活躍在社會經濟舞臺上,

“工商食官”制度逐漸走向解體。

戰國以後,鐵器已經逐漸普遍使用起來,勞動者的工具也都是用鐵製的,人們“點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欘,試諸壤土”,所以鐵器是生產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變革,真正促使農業和工商業的進一步分工。

伴隨著井田制的解體和土地私有制產生、發展,一部分下層士人和上層平民上升為新興的“士”階層,“工商食官”制遭受重創。“百工居肆,以成期事”,說明獨立的個體手工業都出現了,在春秋戰國之際以技巧聞名的公輸般就是其中的一個。隨著“工商食官”格局的漸次打破,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比例也逐漸發生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以牛耕技術的推行提供了物質條件

官營手工業是直接為統治階級國家和統治階級服務的手工業生產。產品豐富多樣,各種能工巧匠大都網羅其中。

家庭手工業逐漸普及起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庶人已經有私有經濟,並且從事手工業生產。《詩經·幽風·七月》說:“八月載績,載玄載黃,……為公子裳。”《詩經·衛風·氓》記載:“氓之蚩蚩(笑嘻嘻),抱布(貨幣)貿絲。”這首詩中敘述

氓(民)顯然從事蠶絲的織造。到了戰國,個體農民廣泛出現,為了衣食的需要,一定會從事耕織。

總結

個體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獨立的小手工業者也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廣泛出現。當時已經有車工、皮革工、陶工、冶金工和木工等,《墨子·尚賢》記載個體手工業者當時被稱為“百工”或“工肆之人”。個體手工業者和農民已經有緊密的聯絡,農民的很多用具要靠手工業者提供,而個體手工業者也靠出售手工業製成品來維持基本生活。

《孟子·滕文公》記載:如果“不通功易事,以羨(餘)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又說:“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而且有些手工業者有時也會被官府僱傭。

家庭手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普遍存在,

促進了商品手工業的發展,且在當時手工業中逐漸擴大比例,打破了官營手工業獨霸的局面,也就是說逐漸促進“工商食官”制度的解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