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簡介其時,種植技術並不發達,蔬菜的產出較少,因而醃製保藏十分重要,西周設有專門製作醃菜的官職,稱為“醢人”,所醃製的整棵酸菜稱為菹,根據醃製的蔬菜不同,又分為韭菹、菁菹、茆菹、葵菹、芹菹、筍菹和菭菹,用於王室食用或祭祖,但西周相關文獻中並沒有介

束脩之禮是什麼意思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舌尖上的那點事兒無疑是人們日常生活裡的頭等大事,日前,宅家多日的人們紛紛開始了各種各樣對美食的嘗試,然而,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在家待久了便極容易“坐吃山空”,那聰明的古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呢?本篇中我們將探尋古時的食物儲存方法,看看古人如何“秋收冬藏”。

(一)酸菜的秘密——醃製。

在北方地區,歷來有儲備蔬菜過冬的傳統,酸菜、醃蘿蔔更是飯桌上長盛不衰的寵兒,“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醃製無疑是北方人民保藏食物的主要方式,要是家裡沒個泡菜罈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方人。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在《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記載, “旨蓄”在句中就是醃製的酸菜、泡菜,可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酸菜已然出現,《詩經·信南山》中亦記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其中的廬和瓜指蔬菜,剝和菹指醃漬加工的方法,“菹”字亦有醃菜、酸菜之意,如《論衡·福虛》中“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其時,種植技術並不發達,蔬菜的產出較少,因而醃製保藏十分重要,西周設有專門製作醃菜的官職,稱為“醢人”,所醃製的整棵酸菜稱為菹,根據醃製的蔬菜不同,又分為韭菹、菁菹、茆菹、葵菹、芹菹、筍菹和菭菹,用於王室食用或祭祖,但西周相關文獻中並沒有介紹製作方法,直至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才有所記載,書中詳細記載了十餘種菹菜、醬菜及製作方法,如湯菹法、鹹菹法、藏厥法、葫芹小蒜菹法等,是醬醃菜工藝史上極為重要的史料。

唐代,我國製作醬菜的技術更上一層樓,並隨著鑑真東渡傳到了日本,至今在日本仍然傳頌著“豆腐醬菜數奈良,來自貴國育聖鄉,民俗風氣千年久,此地無人不稱唐”的佳話。北宋名相范仲淹幼時家境貧寒,借讀於鱧泉寺時,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節省時間,每天只燒一鍋粥,待粥冷卻凝固後,用刀劃成四塊,一天兩餐,早晚各取兩塊,就著鹹菜吃,後人稱之為斷齏畫粥,一碗白粥搭配鹹菜,卻絲毫不減寒窗苦讀之志。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明清時醬醃菜水平達到了頂峰,上至皇族下至百姓無一不愛。 清人著作《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蓄以御冬”,袁枚則在《隨園食單》中詳細地記載了冬季醃菜的做法:“醃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鹹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醃一大壇三伏時開之,上半截雖臭爛,而下半截香美異常,色白如玉”,足見明清人民對蔬菜醃製已是駕輕就熟了。隨著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南方的醬醃菜也得到了發展,烏江涪陵榨菜、浙江的五香大頭菜,安徽九華山的糖冰姜等等,皆是膾炙人口的佐餐副食品。家中常見的酸菜竟也有如此悠久的歷史,並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國當屬美食大國。

提到醃製保藏,還有一種食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蜜餞。蜜餞,又名糖色,是江南馳名已久的時令小吃。早在商代就有了用梅子做調味品的記載,《商書》中記載:“若作和羹,爾維鹽梅”,鹽梅就是將青梅加鹽醃製並曝曬,使鹹味與梅子絲絲入扣,這種經過鹽漬和曝曬的梅子,雖是酸鹹之味,但其製作方法卻與蜜餞極為相似,因而有學者推測商代是蜜餞的最早起源。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青梅煮酒論英雄

而真正的蜜餞,則要在人工養蜂較為興盛時才能產生。漢朝時期正處太平盛世,社會安定,經濟開始穩定發展,養蜂業逐漸興起,加之果品加工工藝的進步,蜜餞的製作有了原料和技術的雙重加持。《三國志》中“亮後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其中的蜜漬梅應指蜜餞。但此時的人工甜味劑仍比較匱乏,果脯、蜜餞等只能是達官貴人享用的高階食品。

唐宋時期,由於蔗糖製作工藝的傳入,果脯加工工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宋高宗趙構御宴上的雕花青梅,色澤翠綠、酸甜可口,一刀切開,儼然鏤空玉珠,其品相之精美、風味之絕妙,光是文字記載就已令人垂涎欲滴。不僅雕花工藝用於蜜餞加工,製作蜜餞的原料比之從前也增加不少,彼時長江流域與華南諸省均有大面積枇杷栽培,宋劉子翠雲:“萬顆金丸綴樹稠,遺恨漢苑識風流。”可見其多其美。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豐富的原料、精湛的工藝使得雕花蜜餞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飲食果子》中載:“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載:“蜜金橘、蜜木瓜、蜜林擒……”明代中期以後,杭州蜜餞已是“風靡兩京”的時令小食,藉助京杭大運河遠銷蘇州、南京等地,直至京城。清初地方誌記載,當時的糖色主要為糖制、蜜浸兩類。近代,流傳下來的有糖水青梅、糖水枇杷、話梅、杏脯等幾十味,而“糖水青梅”被譽為蜜餞之首,在《隨園食單》、《陶庵夢憶》都有記載。今日的果乾已成為我們休閒娛樂的絕佳副食,其種類之多、風味之美,還真得感謝古人之靈心妙用啊。

(二)臘肉的濃郁——風乾。

說完了果蔬,不妨來看看肉糜。與醃製而成的酸菜、蜜餞不同,古時人們多采用晾曬、風乾的方式,即脫水之法來儲存肉類,風乾肉、臘肉便是其中的代表,將新鮮肉類切割煮熟、調味風乾後,肉乾便製成了。其風味美妙、易於儲存的優點迅速獲得了人們的青睞,並躋身於“八珍”之中,八珍中有一名為“熬珍”,是指牛肉、鹿肉等經過捶打,使筋骨軟糯有嚼勁,再佐以姜、桂等調料,用小火慢慢烘乾而成的肉乾,與現代的肉脯大為相似,雖風味欠佳,卻是當時廣受歡迎的食品,是出門遠行、佳節盛宴必不可少的美食。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脩,是肉乾的別稱之一,束脩,指十條肉乾。西周時期,束脩可用於饋贈上下級和親友。《禮記·少儀》有云:“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時至春秋,束脩有了新的內涵。孔子創辦私學,學生入學要有敬師之禮。《論語·述而》記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用束脩作為學費,既體現了他對禮儀的追求,又體現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自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成為百家之首,儒家學子紛紛效仿先師,執禮束脩成為敬師授業的代名詞,束脩之禮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聯結。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自宋代之後,臘肉已經成為宮廷貢品和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民間素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的說法,由於南方溼熱的氣候,肉類不易儲存,人們對臘肉情有獨鍾。作家梁實秋言湖南的臘肉最出名,此言不虛。建安二十年,曹操兵發漢中攻打張魯,張魯兵敗後被迫南下,行至紅廟塘時,百姓感激於他素日的照顧,為其提供酒食,但其時並無鮮肉,便是用臘肉所代替。如今,煙燻臘肉已經成為湖南的特色佳餚,享負盛名。如今,臘肉已然成為一項傳統美食,佔據冬日餐桌上重要的一席之地。

(三)美酒和冰塊的居所——窖藏。

除醃製、晾曬以外,窖藏也是至關重要的食物儲存方式。窖藏又分為地窖和冰窖兩種,地窖更易於獲得,故而在民間使用更為普遍,其歷史淵源也更加悠久。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前仰韶時代,半地穴式房屋開始出現在黃河中游地區,其依據用材簡易、冬暖夏涼的優點在北方地區廣受歡迎,儘管後來隨著建造工藝的進步被慢慢取締,但它仍然給了北方人們很好的啟示,例如利用地窖冬暖夏涼的特點來儲藏種子、果蔬等。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戰國時期的著作《荀子·富國》載:“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窌,窖也,掘地藏谷也。再如《呂氏春秋·季春》中雲:“命有司,發倉窌,賜貧窮。”文字記載的地窖可謂源遠流長,至後代,地窖也不僅用於儲藏食材,另外一個用處便是釀酒。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窖藏使剛生產出的白酒進一步熟化,去掉其中的辛辣雜味,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和濃厚,回味悠長,這也是如今窖藏白酒更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如今,城市中的人們大多居住在高樓大廈,地下室也便相當於“地窖”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窖則能在鄉下見到了,這項建造工藝從遠古文明陪伴人類至今,是人類探索自然的智慧結晶。

現代冰箱的發明,為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然而保鮮乘涼並不是現代獨有的享受,古人早有冰窖之妙用。我國藏冰用冰的歷史極為悠久,《大戴禮記·夏小正》中記載:“頒冰。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三伏天時,朝廷會將藏冰作為禮物賞賜給士大夫,從中可以看出,冰塊系難得之物,唯有王室貴族才可享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記載,描述的就是其時的藏冰習俗。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根據《周禮·天官》記載,周代設有專門管冰的官吏,稱為“凌人”,凌人專管貯存天然冰,以供冷藏之用,其下屬員下士諸多,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管理機構。 “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每年農曆十二月至正月,在凌人監管下,冰者被帶往深山溪谷結冰之處,或者江河的冰面上鑿取冰塊,考慮到冰塊在運輸儲藏過程中會融化,故鑿取冰塊需取三倍於所需數量。寒冬臘月於嚴寒冰面採冰,冰者之辛勞不言而喻。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儲存天然冰,只需在冰室中鑿一口冰井,將新鮮稻草、蘆葦蓆子墊在井上,冰塊放入其中後再密封窖口,藏冰就結束了,原理和操作都非常簡單。第二年開春需要取冰時,還須首先舉行啟用藏冰的祭祀儀式,由天子主祭,《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天子乃鮮羔開冰”。鑿冰過程艱辛而耗費勞力,取冰用冰更是需要十足的儀式感,冰塊在生活中發揮的作用還真是不容小覷,不僅可以作為饋贈臣下的禮物,還有消暑、治病、食物防腐之用。《周禮》中還提到一種名為“鑑”的青銅器,時人先將冰放入鑑中,再裝入食物,利用冷藏實現保鮮,這可謂是最早的“冰箱”了。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天然冰時令有限,且耗費嚴重,唐代之前一直屬於貴族階層才能享受的物品,唐末火藥的發明使這種情況大有改觀,人們在開採火藥時發現,硝鹼在水中溶解時會吸收熱量,導致水溫降低凝結成冰,該發現使得人造冰開始出現,《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楊國忠命工匠打造冰山解暑,足以見其奢侈。此外,冰塊的使用也逐漸變得平民化、普遍化,唐宋市面上開始有冰凍綠豆湯、酸梅湯等消暑佳品,有的人家還專門製作大量冷凍食品出售,“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正是這種實況的寫照。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州橋夜市”條載,夏月時,街市中皆賣“冰雪涼水”。

沒有冰箱的古代,中國人是如何貯存食物的?

據說,元代忽必烈的宮殿中還出現了類似冰激凌的凍乳酪,經馬可·波羅介紹到西方後逐漸演化為今日的冰激凌,古人的創造能力不容小覷啊。迄於清代,《大清會典》中明文規定:各級官府“如藏冰不敷用,從市採買”,市冰之事,自隋至清已經相沿成習。綜上可見,古人用冰力求物盡其用,華夏先民的聰明睿智,由此也可見一斑。

除上述比較常見的四種保藏方法之外,古人還有許多實用的技術,如秦漢時期的井藏法,就是將蔬菜瓜果用籃子吊在井中,利用井中低溫保鮮;再如明代《七修類稿》中所記:“收臘月冰雪水,浸諸般青瓜果,可久。”用冰雪水浸泡來延長瓜果的保質期,“冬果”便是如此製成的;“好香油浸生鰣魚,雖盛暑中經月不變。”用香油來儲存魚類等等諸多方法。人們還根據不同食物的特性來選擇不同的儲藏方式,如藕要埋在陰涼的溼地或淤泥裡,乾果要裝在疏布縫製的袋子裡,掛在通風處……古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可真是想盡了辦法。

新鮮有術,看似不起眼的酸菜蘿蔔也有其歷史。許許多多的儲藏方式,有些源自民間智慧,如臘肉、醬菜,有些則是帝制下為了迎合皇族的產物,如藏冰冷飲,你是否有更好的保鮮方式或是家傳的秘製美食呢?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禾嘉,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