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簡介唐朝的時候,河泊潭一帶有三座紀念屈原的寺廟,磊石山上有磊石三閭行寺,河泊潭有汨羅廟,湘陰縣城有屈子祠,其中汨羅廟是縣府衙門所建

滄夜溯夢怎麼獲得

屈原管理區鳳凰山南河泊潭是千古定論的屈原沉江地。按歷史上的稱謂,河泊潭羅人命名為羅淵,屈原在此沉江後,楚人稱此為屈原潭、屈潭,賈誼、司馬遷到此地之後,稱之為汨羅,《水經注》稱之為《汨羅淵》、《方輿攬勝》稱“沉沙處為汨羅江;《一統志》稱”汨羅,江名;汨水羅水在屈原潭複合,故曰汨羅“。《湘陰縣圖志》:”河泊潭離古羅城三十里,正古屈原潭。”今天河泊潭有81年汨羅縣立石碑,記其事。

《湘中記》雲:“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外傳》:“屈原棲此作九歌”。說明河泊潭左(東)邊之同為屈原舊居地,上有三閭宅。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記載:“玉笥山,在縣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經其下,有屈潭,亦曰羅淵,屈原放逐自投於此。隋置玉州, 蓋以山名。其相連者曰汨羅山,以下臨汨羅江也。又磊石山……”。

從此記可知玉笥山、屈潭、汨羅山、汨羅江、磊石山是從東到西排列,均在縣北七十里的區域,相連在一起。汨羅山和玉笥山正是今天鳳凰山最西南的兩個山頭。汨羅山正是《水經注》記的“汨羅戍”地、淵北之地,屈原汨羅廟、屈原墓都建在建在此地2200多年,汨羅山與磊石山距離10裡許,與磊石山遙遙相對。宋胡哲《汨羅廟記(屈原廟)》雲:“兩山對峙,一水縈迴,是為汨羅。”

乾隆二十一年,此地的屈原汨羅廟被移建於名山河北岸,就是今天的屈子祠。

實際上,此前汨羅江屈原文化古蹟,全部集中在河泊潭汨羅山和玉笥山上。

(01)盤石馬跡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湘陰縣圖志》記:盤石馬跡,在川江嘴(今名春江嘴),即古汨羅淵也。《異苑》卷一:“長沙羅縣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淨,異於常處。民為立廟, 在汨潭之西岸側,盤石馬跡尚存。相傳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驥而來。”

盤石馬跡,說的是拴馬繩在拴馬的圓石上,弄出的繩痕。川江嘴地正是河泊潭西邊,汨羅淵就是屈原潭,屈原自沉於此。相傳屈原就棲住在川江嘴東邊的玉笥山上,這塊盤石,正是屈原平時栓馬的石頭,有馬跡出現說明在此地居住了很久的時間。

相傳屈原投江前,騎著白馬先拜祭了黃陵二妃廟,又沿著白塘湖繞過一圈。在大屋彭地有一口井叫白龍井,舊名白馬井,相傳屈原在此飲白馬而名,後來屈原又到了鳳凰軒轅臺,拜祭黃帝,然後再回到故居,把馬栓住,自己則懷石自沉了河泊潭。

(02)屈原塔 招屈亭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相傳屈原沉江後,河泊潭淵北曾建有屈原塔和招屈亭,均為屈原的學生宋玉等人所建。

宋玉,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宋玉,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以四大美男之一聞名後世;但宋玉同時也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楚國辭賦家,相傳他是屈原的弟子,其中他的作品《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列入辭賦中的經典之作,影響後世。如曹子建的《洛神賦》就深受《神女賦》的影響。

宋玉的文學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李白曾說“屈宋長逝,無堪與言”,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杜甫也有一詩,肯定宋玉的文學成就。其雲:“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宋玉曾經在楚王身邊為官,但楚朝小人當道,政治生態惡劣;加上秦國大勢已成,楚國難以抗衡,宋玉難有作為,眼見家國不幸,宋玉只能用辭賦來勸誡楚王,但均無濟於事。

屈原沉江殉國那年,宋玉才21歲,據傳屈原的死並沒有引起楚朝同僚的關注;宋玉是第一個寫辭吊念屈原的。其辭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傳說他寫辭之後,又和唐勒、景差跑到了河泊潭汨羅淵處來吊念屈原,在此立屈原塔和招屈亭為屈原招魂。

屈原塔《一統志》:“宋玉、景差招屈原魂汨羅江,後入即其地立塔。”說明屈原塔立在汨羅淵處,雖然沒有遺留下來,但反映了楚人立廟、立塔紀念屈原的開始。而屈原塔在宋代出現在與屈原無多少關係的四川豐都,正好被貶謫的蘇軾所見,他驚異之餘寫下了《屈原塔》一詩:“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招屈亭 傳說屈原投江殉國以後,他的弟子宋玉、景差曾專程到河泊潭汨羅淵,按楚地風俗,為他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招魂儀式。儀式上宋玉、景差聲淚俱下,悲壯地吟誦著屈原當年為楚懷王寫的千古名篇《招魂》辭,為自己崇仰的宗師招魂。後人在他們舉行招魂儀式處修建了招屈亭,以志紀念。

《湘陰縣圖志》記:招屈亭,舊志:“宋玉、景差招屈原魂於此。”劉禹錫《競渡曲》:“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是唐時已有此亭,亭舊在汨羅山(河泊潭)。乾隆二十二年,徙建玉笥山(名山)。明洪武二年,知縣黃思讓建濯纓橋、獨醒亭於汨羅山,至是並徙建。

位於漵浦縣城南也有招屈亭,傳說屈原被流放經過漵浦時住在茅坪坳,後人建了“屈原故廬”的石碑,並建了招屈亭,至今漵浦縣境有數處“屈原相公祠”。相傳縣人在楚漢相爭時,聞義帝被殺,縞素哭義帝處。唐汪遵《招屈亭》:“三閭溺處殺懷王,感得荊人盡縞裳。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說的就是此事。

今屈子祠邊的招屈亭為乾隆二十二年從河泊潭汨羅山上所移建,毀於日本侵華戰火,上世紀80年代末重建,為石單簷攢尖頂,典雅莊重。北面石柱上鐫刻著中組部原部長李銳重書清末名家李次青撰聯(原為屈子廟聯):“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南面石柱上鐫刻著湘潭大學教授、已故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姜書閣先生集《九章》句聯:“浩浩沅湘,志沉菀而莫達;滔滔孟夏,心湧躍其若湯。”亭兩側林木扶疏,花草叢生。正南方視野開闊,亭下汨羅江段,河面較寬而水流平緩,河道直且水深,俗稱“名山河”。

(03)濯纓橋 獨醒亭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長沙府志》記汨羅廟“在汨羅江上縣北六十里,《水經》曰: 淵北有屈原廟,廟前有碑,今廢。洪武二年(1369 年),知縣黃思讓重建(非遷建),有濯纓橋,獨醒亭,奉旨復號楚三閭。”

可知濯纓橋與獨醒亭舊建春江嘴北岸汨羅山,乾隆二十年陳鍾理移建於名山,今玉笥山處。可見濯纓橋,獨醒亭舊在河泊潭汨羅山上。

濯纓橋。舊建在汨羅山東。位於鳳凰春江嘴處,鳳凰玉笥山西南麓玉溪上,相傳為屈原濯纓洗足處。唐人沈亞之《屈原外傳》載,屈子瘦細美髯,丰神朗秀。長九尺,好奇服,冠切雲之冠。性潔,一日三濯纓。這條小溪流屈原常常在此濯纓洗足。《漁父》雲:“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即此。隋朝在此汩羅山東玉笥山上置玉縣,此水被稱之為玉水。

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將橫越溪流的石橋取名“濯纓橋”。乾隆二十二年,陳鍾理移建於今名山玉笥山。

獨醒亭。 宋代詩人王十朋《謁清烈廟登獨醒亭》雲:“我醉亦如眾,亭慚登獨醒。惟知慕清節,首為繪儀形。”可見宋代已有獨醒亭,舊建汨羅山屈原汨羅廟前。相傳這是古時汨羅山前的一座風雨亭,方便在磊石港口上船到郢都或長沙的羅人待客船、避風雨的。這兒自然也成了過往行人和漁民們歇腳聊天的好去處,屈原的故宅離此也就一里多路,他常來這裡與山民漁夫交談,從羅國官員那兒打探楚都訊息。

屈原投江殉國之後,人們感念三閭大夫志行高潔,將江邊的風雨亭改稱“獨醒亭”。明洪武二年(1369),人們在屈原汨羅廟前新建獨醒亭。清乾隆二十年(1755)徙建於今名山玉笥山。現存的獨醒亭為1980年重建。亭為翹首飛簷六角形,單簷攢尖頂,花崗岩石基,仿木結構。天頂六角藻井內飾有二龍戲珠圖案,簷下懸茅盾和趙樸初題寫的“獨醒亭”匾各一。簷柱間欄椅合一,亭中置石凳、石桌。古樹掩映,西北角豎有明嘉靖湘陰知縣戴家猷撰《重修獨醒亭記》石碑。

(04)賈誼吊屈原臺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在河泊潭南北兩岸,均有一個土墩,相傳是賈誼前來屈潭吊念屈原的地方。

《長沙府志》湘陰古蹟記載:“賈誼吊屈原處,或謂誼舟行之官,停帆湘口,為賦以吊,則指汨羅北岸;或謂誼為傅三年羈處卑溼愁,聞鵬鳥故造託湘流,敬吊三閭以寄其中之感慨,則指汨羅南岸,二說安據然,其文之昭垂藝苑久矣。”

傳說漢文帝四年(前176年),賈誼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

上任時長途跋涉,途經汨羅江磊石山汩羅驛站,就停下船休息。聽到當地鄉親們談論屈原,就前往河泊潭北岸屈原廟拜祭,拜祭歸來,他聯想到自己遭遇,與屈原產生了強烈共鳴,本來打算休息一下就走的,他卻停了下來。

那天晚上他夜不能寐,就著油燈,憤然寫下了《吊屈原賦》,第二天一早到了河泊潭北岸屈原沉江處,大聲朗讀自己的《吊屈原賦》,再次憑弔屈原。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

傳說,他朗讀時聲淚俱下,感動了天地,引來一陣狂風暴雨,洞庭巨浪洶湧而來,將他全身溼透。

他朗讀完畢,就將《吊屈原賦》投入了汨羅江中。

賈誼做長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隻鵬鳥(貓頭鷹)飛入房間,停在座位的旁邊。貓頭鷹像鵑,舊時視為不吉祥之鳥。賈誼因被貶居長沙,長沙低窪潮溼,常自哀傷,以為壽命不長,如今鵬鳥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於是作《鵬鳥賦》抒發憂憤不平的情緒,並以老莊的齊生死、等禍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脫。

寫完《鵬鳥賦》後,正好漢文帝想念賈誼,召他入京。

回京時,經過磊石山,他又懷揣《鵬鳥賦》到了河泊潭南岸,在傳說的屈原沉江的沉沙港汨羅江介面處,再次憑弔屈原,以求生死解脫。

後來,河泊潭人為紀念賈誼兩次在河泊潭紀念屈原之事,將他的兩處地方,都加築成了土墩,名為賈誼吊屈原臺,至今還在。

回京後,漢文帝於未央宮祭神的宣室接見賈誼。文帝因對鬼神之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詳細講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漢文帝聽得不覺移坐到席的前端。談論完了,漢文帝說:“我很久沒看到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他了,今天看來,還比不上他啊。”

(05)司馬遷垂涕坪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湘陰縣圖志》記,江潭,《楚辭》:“漁父遊於江潭”,即此。舊志雲:“太史公吊屈原處,今俗名江暮潭,在南陽裡東。”

南陽裡即屈原故里,在河泊潭玉笥山,此處正在舊南陽裡東。而在此玉笥山的東邊有一山內深潭,今建有吳家壩。吳家壩西邊就是清代屈子廟地。其東邊是蘆子圍、荻湖圍。所以戴開浚詩云:“風雨蕭蕭蘆荻洲,龍門千載憾悠悠。當年自灑孤臣涕,不為靈均淚始流。”此詩“蘆荻洲”可以看出江潭指此。

傳說司馬遷讀到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得知賈誼兩次到河泊潭吊屈原,於是也親臨河泊潭來吊念屈原。

傳說,太史公站在屈原廟東邊的河泊潭水邊的一個坪上,想起屈原的經歷和自己經歷,鼻涕眼淚一起嘩嘩而下,他在這兒看著潭水,捶胸足,痛哭了一場。

《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相傳司馬遷不但現場落淚,而且在寫作時曾流淚垂涕各一,廢書而嘆了三次,這嘆息聲和淚水,正當是史公在對兩千年曆史的觀照中由時代衝擊所流露的深沉感慨,同時,現實中的個人遭遇也是司馬遷流涕和哀嘆的重要原因。

後來傳說司馬遷在河泊潭落淚的地方,至今寸草不生。

《長沙府志》記載:“因謂遷淚所墮,草不復綠,遂指芳洲無草之地。”

清戴文熾詩云:“千載史公流涕處,至今無草愴江潭。”

當地人就將這塊不毛之地,稱作太史公垂涕坪,以示對司馬遷的紀念。

(06)汨羅書院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汨羅書院,湘陰縣圖志記,舊志:“宋祥符中建。元封屈原清烈公,遂名清烈書院。”劉行榮《汨羅廟記》:“廟東仍創齋居,為庖舍供膳享。”是書院,舊建汨羅廟東。有南陽古市,有萬歲潭。《楚南水道考》:“鳳凰臺下萬歲潭,相傳趙宋先人水葬於此。因名。”

汨羅書院舊建於河泊潭汨羅淵北汨羅山上,前臨汨羅江屈原潭,東臨玉笥山屈原故居,漢代至清乾隆二十年前,有屈原汨羅廟、屈原墓建在此地。宋大中祥符年間,在汨羅廟東,鄉人建汨羅書院。元延祐五年(1318),追封屈原為忠潔清烈公,祠稱“忠潔清烈”,院亦更名“清烈書院”。後至元間,茶陵人張希轍曾任山長。明嘉靖間,知縣戴嘉猷“嘆正學之不明,而異端之足以惑世”,重建。清乾隆間,書院廢。今異地在屈子公園內建屈子書院,延續汨羅書院歷史。

附屈原書院簡介:

屈子書院選址玉笥名山,汨羅江畔,與屈子祠近鄰。其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初年,僅比嶽麓書院晚建30餘年,又名清烈書院、汨羅書院、屈原書院。1754年隨同屈子祠搬遷至玉笥山,毀於“文革”。 紀念物件以屈原為首,兼及宋玉、賈誼等與《楚辭》相關的著名歷史人物,以及後世湖湘文化的典型人物及其作品。將博覽、紀念、收藏、研究、教育、旅遊觀賞等功能相結合,主要目的是弘揚屈子文化,利用屈子文化為現代文化服務。

屈子書院積極開展屈原文化研究與傳播,舉辦了詩歌吟誦會、郵品展、名人信札展、圖書展、講座等一系列活動,力爭將書院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屈原文化傳播交流中心、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07) 鳳凰山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鳳凰山在古史中並無記載,這是因為著名的玉笥山、汨羅山都在其西南角。鳳凰山的得名,是圍墾屈原農場之後,舊時其山名在玉笥山之中。

《湘中記》:“屈潭之左玉笥山。”《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記載中是按玉笥山、屈潭、汨羅山、汨羅江、磊石山從東到西而排列的,可知汨羅山、玉笥山正是今天鳳凰山鳳凰臺南春江嘴處西東的兩個山頭,兩山全長大約七里之長的區域。

南北朝時汨羅山上設有汨羅戍、隋朝時在“屈潭之左”鳳凰玉笥山上置玉洲,得玉笥山名;鳳凰山因為屈原沉江地在河泊潭春江嘴,所以其地名在漢代至乾隆二十年之前均稱為汨羅。清代光緒年間在此設鳳凰局。因為緊鄰洞庭湖磊石山磊石港,鳳凰山地歷代也是交通要道,形成過河泊市、南陽市、平江港等集市;圍墾屈原農場後此山設為茶場,今歸鳳凰鄉管轄。

鳳凰臺在鳳凰山西北,與磊石山對;汨羅山在鳳凰山西南,也與磊石山相對;玉笥山位於汨羅山東、鳳凰臺南,在汨羅山與玉笥山之間就是屈原沉江地羅淵、屈潭。從《明通志》《明志》的記載來看,玉笥山、汨羅山、屈原潭均在“縣北七十里”。說明屈潭之左玉笥山,屈潭之右汨羅山是無誤的。

鳳凰玉笥山上有屈原故宅,從元代《汨羅廟》記發現,故宅被和尚建成了南陽寺,後因為他們不斷侵佔汨羅廟資產,明《汨羅廟記載》明洪武年間縣裡讓其遠遠遷移,這樣就到了大洲翁家港,所以清代出現了兩處屈原故宅,因為他們把屈原故宅的牌子也一同帶來,增加名氣。

汨羅山地,《水經注》記為汨羅戍(驛站)地,是最早的一個汨羅地名,之後是1918年用在汨羅火車站上、清代光緒年間因十二疑冢傳說把羅山改成汨羅山、解放後用在汨羅辦事處(河市)、1966年用在汨羅縣上。汨羅江名清未都在河泊潭,元代出現汨羅山,可見就是汨羅驛站所落之山前有汨羅江、山有汨羅戍地,名汨羅山是天經地義的。

此山後人也叫姊歸山,《湘陰縣圖志》“姊歸山,以屈原葬此取原舊居為名,亦謂之汨羅山,後人假借屈原姊女要嬃訛為姊歸山,因謂之烈女嶺,併名其山下泉曰“剪刀池”,池旁有石,曰搗衣石。”

淵北汨羅山的屈原廟是三閭祠,唐代起相沿為汨羅廟,磊石廟在磊石山、汨羅廟在汨羅山是天經地義的。歷代史冊眾口一詞稱“屈原墓在汨羅山上”可見屈原墓的確有其墓,而不是疑冢。無論其墓是不是真有屈原屍骨,但這是歷史公論了2000多年的屈原墓地,非常符合“靈歸於泉、魂歸於祠、屍歸於墳”的中國文化認同。因此河泊潭地成為汨羅江紀念屈原的中心之地,時間達2000多年。

1958年圍墾屈原農場時,炸開周家壠,引汨水洪流入白塘湖,成為獨立的山頭,故依鳳凰臺名為鳳凰山。

《湘陰縣圖志》記載鳳凰臺:舊志:軒轅南巡,張樂洞庭之野,有鳳凰嗚其下,故名。周韞祥《鳳凰臺》詩云:“翹首鳳凰臺,蒼茫暮景催。雁聲雲外渡,帆影日邊來。水學行蛇曲,山如勒馬回。古皇張樂地,遺蹟滿蒿萊。”

鳳凰山南臨汨羅江、北臨白塘湖(新汨羅江道)、西臨湘江磊石港(春秋羅汭、羅淵)。因屈原在此沉江殉國,磊石山、鳳凰山歷來是“遷客騷人,多會於此”之地,屈原沉江至乾隆二十一年,均是汨羅江屈原文化、龍舟文化核心之地。古代寫汨羅、汨羅江的詩文寫的均是鳳凰山汨羅地。

洞庭湖歷史上水患頻繁,湖區百姓長期面臨洪水和血吸蟲的威脅。曾有“鳳凰臺,鳳凰臺,女不生崽男懷胎”的民謠流傳至今。所以百姓認為,洞庭龍王掌管著洞庭湖,颳風下雨,湖水漲落,瘟疫等都與洞庭龍王有關,洞庭龍王自然就成了湖區百姓崇拜的神。

磊石山上舊有龍神廟、漢建磊石廟、唐建洞庭廟、宋代至清代鳳凰山河泊潭左也建有洞庭龍王廟。

所以此地崇拜神龍的人就會製作金龍,挨家挨戶舞龍燈,端午熱衷划龍舟,男女老幼敬奉龍,祈求神龍保佑吉祥與幸福。新春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挨家挨戶舞龍亦成為洞庭湖地區的傳統習俗流傳至今。鳳凰曾有草龍舞流傳至今,2010年曾經參加岳陽市文藝調演,獲得名次。端午划龍舟是:“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年船”,表現了划龍舟的勁頭。

《長沙府志》等史料載:黃帝在磊石山張樂,鳳凰在鳳凰臺應律,在汨羅神鼎山鑄鼎,在磊石鼎湖乘龍昇天。後人在黃帝登山處立小招堤,建龍壽祠紀念黃帝、並把黃帝所登的營田邊山叫成了黃陵山(湘山),雖然是傳說但也可以證明古羅地的民眾對龍、鳳及黃帝的崇拜。

屈原最推崇黃帝,《史記·楚世家》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鳳是楚人的圖騰,屈原在他的代表作《離騷》中開篇即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可知黃帝是屈原的先祖,所以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軒轅和鳳凰。

屈原定居在此,思考、寫作、行吟,留下了釣魚臺、筆架山、盤石馬跡、沉沙港等眾多傳說,最後沉江於此地的河泊潭,這兒就誕生了一條千古名江:汨羅江。

1977年4月17日,省委書記張平化登山視察,即興賦《登鳳凰山有感》二首。“汨羅江畔鳳凰臺,鳳受摧殘凰搭胎。萬惡妖魔施霧瘴,千重苦難漫塵埃。斑斑血淚痕猶在,滾滾頭顱骨永埋。奮起鐵拳除四害,禍根不拔必成災。”“朝陽噴射烏雲開,正氣伸張邪氣衰。到處鶯歌皆燕舞,隨時馬去引龍來。長江後浪推前浪,大廈新材續老材。沉睡屈翁如覺醒,專為盛世展文才。”

圍墾屈原農場後,鳳凰山茶園疊萃,果木飄香,綠樹成蔭,成為湖南一大茶葉生產基地,因為屈原沉江於此地,成為影視、央視端午節節目的拍攝地,吸引了眾多文人前來朝聖。

近幾年鄉民在河泊潭修建了紀念屈原的懷沙亭、河泊潭廣場、屈原書畫院,又有了屈原文化迴歸的趨勢。

(08)沉沙港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沉沙港在屈原管理區境內,營田鎮和鳳凰鄉的中間,汨羅江南岸,今有青港之稱,是傳說中屈原沉江的地方。

汨水經營田古湖灰灘河,進入汨羅江,湘水從白魚歧進入沉沙港,《湘陰縣圖志》載:“湘水又北出白魚岐十五里,至沉沙港,東會汨水入洞庭。”而與汨羅匯合之地,被稱之為“汨水”“羅水”複合口。

複合口離故淵三里路,湘水水位高時水倒流,低時則分流進沉沙港流入湘江,成汨羅江西南向支流。所以有人也把河泊潭誤叫成沉沙港。

沉沙港,舊時水面寬廣,東接汨水、羅水、北流湘江,是一處湘水深潭,周邊沙灘水草豐茂,魚類眾多,沙鷗翔集,也正好離古羅城三十里,所以被一些專家認為是屈潭之處。沉沙港與蕎麥湖、古湖相夾有一個10多平方公里大沙灘,由汨水和湘水洪沙沉積而成;此處舊時有平沙落雁之景觀。太陽底下金光閃閃,相傳是黃龍山流下的金沙所至,故又名金沙洲。

傳說屈原定居屈潭之左鳳凰玉笥山後,多次來此地採摘香草、觀賞“平沙落雁”,和漁民交淡。有時沙地行吟,有時仰天長嘆;構思《離騷》《哀郢》《悲回風》《懷沙》《河伯》他把《楚辭》的詩思散播到了這片沙洲和水域。

他在河泊潭投江後,被水衝擊到沉沙港河道,浮於水上,他爬上岸後,沿江漫步西南行,來到沉沙港,見遠處一漁民正在用沙裝袋,繫住散網的纜繩,然後壓入竹杆之下。他平常也接觸過這個景象,受到啟發,於是將長袍下面紮緊,從胸脯灌入泥沙,再紮緊衣領和袖子,嗵的一聲倒進江中,沉入水底。

後人為紀念屈原,便將此處命名為沉沙港。沉沙港從此也成為歷代文人吊念屈原的地方。

賈誼第一次投書《吊屈原賦》吊念屈原,是在河泊潭北;第二次攜《鵬鳥賦》吊念屈原,則是在河泊潭南岸的沉沙港入汨羅江河口,也許他也知道了屈原在沉沙港懷沙沉江的故事。

唐詩人王馥嘆雲:“萬古汨羅深,騷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應見楚人心。”

(09)筆架山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筆架山位於鳳凰玉笥山左側、河泊潭春江嘴(屈潭)岸邊。

據傳屈原被流放到汨羅江後,他選擇在磊石山對岸玉笥山上南陽廟居住下來(今有南嶽廟),開始寫作《離騷》。

屈原選擇在這個地方居住,一是交通便利,磊石港(羅汭)是上達長沙下通郢都的中心交通站;二是南陽廟對岸就相傳有黃帝墓的黃陵山,還有舜帝二妃墓在其山上;背有鳳凰臺,是黃帝登熊湘山、張樂洞庭之野的地方,還傳說黃帝在此乘龍昇天;其右有磊石洞庭山,有龍神廟在山上,是楚人祭龍的地方,也是羅子訓練水兵的港口。

正是這些原因,屈原並沒有接受羅王邀請到羅城內居住,而是選擇與此地的駐軍居住在一起。

相傳有一天屈原坐在鳳凰玉笥山南陽廟前的一個亭子內,寫《離騷》,寫著寫著,突然黑雲壓天,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大風吹過磊石山,形成陣陣巨大的旋風,颳得樹葉層層飛旋,颳得樹枝吱吱作響,屈原頭上的帽子也飛了起來。

屈原只得起身收拾,拿起的竹簡剛提起來就被狂風吹到汨羅江中,筆架也被吹到了玉笥山腳,幸好被一小山堵住;可飄到汨羅江中的竹簡一下就飄到了汨羅山下,屈原只得划船急趕打撈;竹簡飄啊飄啊,屈原劃啊劃啊竹簡一會兒飄到磊石山,一陣風浪湧來,竹簡推到了龍神廟的臺階之上。磊石山的龍神廟,傳說最早是用來紀念黃帝的。楚人首先把黃帝稱之為龍壽,因為黃帝在磊石山下的鼎湖“乘龍昇天”之故;屈原撿起竹簡,對龍神廟作揖祭拜,感謝龍神相助。

屈原划船回來,在玉笥山下撿起筆架,卻發現堵住筆架的山堆變成了筆架之形。

屈原感動不已,他感覺到是這兒的龍神黃帝在保佑他了。後來屈原就乾脆就在山坡上的這個小山邊搭起一個棚子,把筆架放在這個小山之上,在此專門寫作。

說也怪,屈原在此地寫作,感覺自己思如泉湧,《離騷》一氣呵成。

從此他面對磊石山寫出《卜居》《山鬼》《悲回風》,面對黃陵山他寫出《湘君》《湘夫人》,面對湘江他寫出《涉江》《哀郢》《抽思》《懷沙》

屈原投江殉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他放筆架的小山更名為“筆架山”。此山至今在春江嘴江邊,上還有盤石馬跡。

(10)釣魚臺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湘陰縣圖志》標註其地在鳳凰山鳳凰咀西南,汩羅山西北、磊石山對岸鳳凰山臨江原有的一塊大石頭,傳說屈原經常坐在此石釣魚。

相傳屈原放逐江南遊於鳳凰玉笥山後,看到楚國危在旦夕,焦慮萬分,或山而樵以消慮,或水而漁以澆愁,在此釣魚消遣。

一天黃昏,屈原悲憤之餘,手握釣杆,靜坐在這塊大石頭上,望著清澈的江水呆坐著,微風吹來,好似浮筒在飄動,他輕輕一提不見有魚。矇矓間,只見江邊來了一位童顏鶴髮的老人,自稱是前朝宰相姜子牙。屈原十分驚喜,忙問太公在渭水蟠溪釣魚時,為何不用彎鉤而用直鉤?姜太公哈哈大笑道:我在渭水用直鉤,“非釣魚也,乃鉤周文王也”,讓他了解我的才能,以此贏得他的賞識,“願者上鉤”呀!果然,周文王看中了我,讓我當軍師,終於推翻了紂王,開創了周朝的天下。

屈原聽罷恍然大悟,他想只要楚懷王清醒了,自己重新被召回朝廷,就可以重振朝綱,施展自己遠大的抱負了。正在想入非非之際,只見江面游來一條大魚,一口吞食了鉤餌。屈原忙拉釣杆,不覺用力過猛,仰天一跤,將檯面躺了一個背印。屈原從蒙朧中醒來,日已西沉,原來是南柯一夢。

後人將他釣魚的地方名為“釣魚臺”。

(11)姊歸山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在屈原區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姊歸山的傳說,與曬屍墩的傳說有所相同的地方。

相傳,屈原帶著么妹屈姑和小女兒女嬃(緯英)來到羅子國後,首先定居在磊石山,在女嬃嫁入三江口一個漁民後生後,就定居到了玉笥山南陽廟。

屈么姑是屈原最小的妹妹,比女嬃大了不到6歲,自小就喜歡習武,喜歡跟漁民們玩在一起,所以就有了架船的本事;她不但長相漂亮,還心靈手巧,性格又像男人一樣剛強;屈么姑特別喜歡哥哥屈原能文能武,長大後雖然身邊有許多追求者,但她就是沒發現一個像屈原哥哥一樣能文能武的。所以30好幾了,還沒有出嫁,就成了老姑娘。

她常給屈原當劃手,駕著漁船迎著洞庭風浪,送屈原雲遊四方;她曾陪著屈原翻山越嶺,聽民歌,採楚風。

屈原從郢都回到家鄉,募兵抗秦,屈么姑則帶領峽江上的漁民船伕,組成了一個戰隊,據說還參與了多次收復黔中郡失地的戰鬥,在屈原的指揮下,打了多次勝仗。

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攻佔,屈原情緒低落。整天哀聲嘆氣,像個瘋子一樣四處轉悠。

屈么姑看到屈原這個樣子,就非常細心地寬解他。但屈原一直沒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端午節那天,屈么姑起得非常早;她把早飯準備好後,就如往常一樣去叫哥哥吃飯。來到哥哥的房間,她看到衣服和竹簡都已整整齊齊地擺到了書檯上,這時候她聽到對岸白馬的嘶鳴,不祥之感湧上心頭。

其實屈原在端午前的那天晚上一夜沒睡,寫下《懷沙》絕筆之作後,就牽著白馬,從東邊繞道白塘湖,來到鳳凰臺下,敬祭黃帝后,就來到河泊潭西邊的春江嘴邊,把白馬索繩繞在舊居的盤馬石上,後來此石成為盤石馬跡,見證屈原投江之事。

他在河泊潭邊徘徊,登上高地,望著故土秭歸和郢都,流下了眼淚。最後還是戀戀不捨地抱起身邊的一塊石頭,在磊石山龍神廟祭龍儀式的歌舞聲中,樸通一聲跳入了深潭。

屈么姑跑到門外,沒有看到屈原身影;她划著小船又跑到潭西,白馬還在盤石上嘶鳴,看到她就用自己蹄子向著潭中撅泥,馬眼還流下兩行清淚。

陣陣馬的鳴聲撕裂了她的心。她知道,哥哥是跳進河泊潭了。又划著小船在潭內轉悠,一路劃一路喊著“哥哥,你上來啊。”她跑到搗衣石上,對著清冽的潭水大聲哭喊:“哥哥回來,吃早飯羅!哥哥回來,吃早飯羅!”叫了半天沒半點反映,她只得向鄉親們求救了。

她聲嘶力竭地哭喊:“屈大夫沉江了,大家快來救他啊!”“屈大夫沉江了,大家快來救他啊!”……

悽慘的呼救聲,驚動了鄉親,有人拿出銅鑼,一邊敲打一邊呼喊:“屈大夫沉江了,大家趕快去救他啊。”“屈大夫沉江了,快去救他啊。”

銅鑼聲打破了河泊潭的寂靜,大家聞訊都爭先恐後地划著漁船,前來打撈屈原。磊石山上的楚軍水兵營地,也驚動了。羅王命令全體水兵,一同到河泊潭打撈屈原,這種景象,後來形成龍舟競渡紀念屈原風俗。

女嬃聞訊一路哭泣奔來,到潭邊時就哭得死去活來。

打撈屈原的船越來越多,水性特好的幾個漁民,潛入水底,當天將3公里多長的水底都摸了個遍,就是沒有找到屈原屍體。

屈么姑和女嬃按照當地風俗,向水神拋灑大米,祈求水神幫忙,讓屈原早點現身,但還是不見蹤影。

屈么姑想起這天是端午,哥哥又沒吃早飯,便回到房間拿出為哥哥準備的粽子,拋向河中。

鄉親們也擔心屈原屍體被惡魚所吞食,也向河中拋粽子、包子、米飯。。。。。

河泊潭內還是打撈不到屈原的屍體。

打撈隊伍向外圍擴充套件。

屈么姑和繡英則一路跟著,跪拜磊石潭、藥師潭、黃金潭、琴棋潭、白魚潭、沉沙潭、古塘潭。。。。。拋米為屈原招魂,拜祭洞庭龍王、拜祭土地神,請求他們幫忙找屈原屍體。。。。。

第八天的晚上,歐迴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食品,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我的腦袋也被它們吞噬了一邊。”歐回說:“那真是罪過啊,那如何是好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再繫上五色絲,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歐回說:“您還是早點上岸吧。不然您的身體都被魚蝦鱉蟹吃光了。”屈原說:“時期一到我自會回我舊居的。”

歐回一早把夢中所見,告訴了大家,於是汨羅的粽子都繫上了五彩絲,扔入江中。

但第九天還是不見屈原的蹤影。

這天女嬃回到父親的住處,看著父親留下的遺物,無聲地坐在繡花墩上和著自己的淚水,一針一線為父親繡下了一幅遺像,端端正正地放在了父親的遺物旁邊。

深夜,她一個人走到搗衣石上,磨剪自刎,剪刀落入潭中,鮮血浸紅了潭面,化成了朵朵蓮花。

屈么姑看不見哥哥,又看不見侄女,跑到潭邊看到搗衣石上的血跡,和湖中新生的蓮花,她就仆倒在搗衣石上,大聲痛哭。

夜深人靜,哭聲悲慘異常,讓洞庭龍王心悸不已。

龍王有感於屈原的耿直忠良,有感於女嬃的忠孝,就命令水族兵將四處找尋屈原屍骨。並命九江水神,前來清流,以便儘快看到屈原屍體。

這時白魚潭的白魚精,早就派出四條大白魚,分別在五個深潭內尋找屈原。

兩個時辰後,大白魚在九江水神的幫助下,在茨塘潭找到了屈原屍體,他們馱著屈原,奔向南陽廟。

屈么姑正哭著,忽然聽到八哥鳥兒在啼叫:“江水倒流三十里,屈原馱在魚背上。”

屈么姑一聽知道是白魚精把哥哥的屍體馱向南陽廟了。

她趕緊招呼鄉親,奔向曬網墩。因為那兒有哥哥的香草雅步園,她知道喜歡香草的哥哥,他的靈魂也得有香草相伴。

他們趕到茨塘湖東邊,江面上就湧出四道銀光,白魚將屈原和女嬃的屍體都一同託舉上來。屈原父女的屍體就放在曬網墩上,後來為紀念此事,把此地叫成曬屍墩。

屈原上岸時半邊臉已被河魚吃掉,龍王知道是黑魚精所為,便命人抓住黑魚,將之壓入了磊石山下。女嬃手上則抓了一塊黃色石頭,大家認為女嬃拿的就是屈原所懷的石頭,是她把石頭拿開了,屈原屍體才從深水中浮起來的。

屈么姑看到哥哥這個狀態,又哭泣了一陣。

這時,鄉親們都建議屈么姑把半邊臉用金子塑上。這可讓她大大為難了,么姑自己也沒有金器啊。

正在為難時,她聽到了一聲響動。一看是女嬃手上的黃石頭掉到了地上,還發出金燦燦的光芒。

黃石頭變成金子了!

大家一聲驚歎,都說還是女兒想得周全啊。

這其實是龍君為黑魚精贖罪,挖出黑魚精的眼珠,將女嬃手上的黃蠟石變成了金石頭。

能工巧匠,就用這塊金石打了半邊金臉,給屈原戴上了。一個完美的屈原頓時金光閃閃。

然後,屈么姑把雅步園所有的香草都摘了來,護在屈原和女嬃的周身。香味四溢,引來鳳凰臺的十二隻鳳凰前來哀鳴。

晚上屈么姑在鄉親的幫助下偷偷將父女安葬於河泊潭西邊的福地汨羅山上。

為防盜墓,屈么姑又連夜在反方向的羅山上築墳,用手挖泥,用羅裙抱土,手指都挖出血來,她累得昏死過去。這事又感動了洞庭龍王,他派出烏龜仙幫其取土,築起了十二座新墳,後人稱“十二疑冢”,於是羅山也叫成了汨羅山,烏龜仙則變成了烏龜山。屈么姑醒來看到自己的腳下出現了一個大坑,她就跪在坑邊謝謝龍王,而這個大坑之地被人稱為了土塘(楚塘)。

女嬃變石為金,為父打金頭的故事,被老百姓廣泛傳頌為“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頭”。“九子不能葬父”是民間諷刺冤死屈原的懷王和他的兒子頃襄王的。說的是楚懷王囚死秦國,他的九個兒子卻為權力之爭,沒有及時安葬父親,他們還不如屈原的一個女兒。公子子蘭聽到後勃然大怒,發誓要掘開屈原墓對屈原鞭屍、奪取金頭,他帶人跑到“十二疑冢”一看,也不知道哪是屈原的真墓,就放棄了這個暴行。

安葬好哥哥和侄女,屈么姑自己則一頭撞擊在屈原無字的墓碑上,鮮血飛濺,靈光一閃,化成了一隻子歸鳥,叫著:“子歸,子歸”,飛向北方。

從此,每月十五的半夜,河泊潭人都會聽到“子歸、子歸”的叫聲,鄉親們說那是屈么姑在招屈原父女回家啊。

為紀念屈原,鄉親們就把沉江地河泊潭叫成汩羅,把玉笥山西邊山改稱汩羅山。為紀念女嬃,把河泊潭泉水池叫成剪刀池;為紀念屈么姑,後來又把汨羅山稱為姊歸山、烈女嶺,因為秭歸是他們的故鄉。

至今,子歸鳥還在河泊潭上空啼叫,河泊潭汨羅山上的兩座古墓,靜靜地在等候著歸期。

(12)香爐湖

汨羅江傳說|沉江地鳳凰汨羅山上那些事

在屈原沉江地河泊潭正南邊有一個湖,名叫香爐湖,直接與河泊潭水相通,但今名音變成香油湖。

唐朝的時候,河泊潭一帶有三座紀念屈原的寺廟,磊石山上有磊石三閭行寺,河泊潭有汨羅廟,湘陰縣城有屈子祠,其中汨羅廟是縣府衙門所建。規模比其它兩廟要大得多,也是衙門五月端午公祭屈原的正廟。

那時湘陰在這兒建有汨羅驛站,形成了熱鬧繁華的河泊市,是岳陽到長沙的中心之地。南來北往的船隻很多,加上不斷有文人騷客前來吊念屈原,汨羅廟的香火就非常旺盛。加上河泊潭汨羅山上有土地廟、靈宮廟、將軍廟、黑爹爹龍王廟等,就讓這個湖充滿了香火的味道。一到落雨刮風的天氣,這些廟的香灰就會吹散到這個湖面。

據傳鳳凰臺喬麥府有個少爺名喬烈,年紀輕輕就得了大肚子病,找了很多郎中都無法治好。他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就學屈原投湖自盡。

但在他沉入湖底的時候,卻被一條大白魚頂到了岸邊,被人救起。他非常奇怪,是命不該死麼?

為了解開疑惑,他跑到屈原廟拜祭屈原,問他怎麼回事。屈原白天沒有給他答案,但晚上卻進入了他的夢中。

屈原對他說:“那條白魚是我讓它來救你的,你這個病是中邪啊;要用艾葉燻烤臥室,要用雄黃塗抹肚子,要多吃蘺蒿,多喝有香灰的湖水……,大肚子一個月就會消了,怎麼能學我投江自盡呢。”屈原說完就從他的夢中消失。

後來他按照屈原說的方法治療了一個月,大肚子病果然神奇地痊癒了。

喬烈為感謝屈原,就要父親為汨羅廟新鑄了一個大香爐,放在了廟的大門外,正好與湖直線相望,供鄉親燃點香火拜祭屈原。

大家聽說屈原爹爹顯靈,一傳十十傳百,汨羅廟更加熱鬧起來,湖面香火的氣息也更加濃烈了,後來大家就把這個湖叫成了香爐湖。

從此之後,這一帶就行成了艾葉燻房、雄黃抹身、蘺蒿做菜的習慣,不只是在端午節做這些事情了。

更有甚者生活用水都來此湖挑,經常形成香爐湖兩岸四條石跳邊排隊挑水的景觀,後來有人還說:“喝香爐湖的水,能長生不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