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簡介《驕傲》會使用〈麵包與玫瑰〉當成片尾曲,很明顯地就是在呼應百年前,美國新英格蘭的勞工罷工與權利爭取,強調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

凱妮斯怎麼打

2015年坎城影展的皇后棕櫚獎的得獎影片是《驕傲》(Pride),這是個由1984-85年間英國工黨罷工運動的史實改編而成的故事。《驕傲》是個充滿歡笑與熱忱的喜劇,故事主軸除了英國的工黨罷工之外,更為吸睛的是LGBT的參與及資助罷工運動。故事描述一個熱情的男女同性戀團體,以行動支援工黨的礦工罷工。

不過,因為性向問題,讓工黨有所疑慮,擔心被貼上標籤,於是引發許多衝突與轉折,還有笑料與趣事,同時也展示這些不同性別者可愛善良又充滿人性的一面。

最後,即使有疑慮有誤會,同性戀團體還是與小礦村的礦工順利合作,形成不同(弱勢)團體透過互助合作的形式,而產生爭取權益的小勝利。

這部電影裡,有兩首相當振奮人心的歌曲,〈麵包與玫瑰〉和〈團結是力量〉,分別以不同的角度描述著(女性)人權的伸張,以及罷工的必要。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驕傲》劇照。

〈麵包與玫瑰〉這首歌出現在電影的最後幾幕。事實上這首歌並非當代的歌曲,它的歌詞是源自於《美國雜誌》(The American Magazine)1911年12月刊登的一首詩,名稱也是〈麵包與玫瑰〉,由詩人James Oppenheim(1882- 1932)所作。因為這首詩

,讓「麵包與玫瑰」成為20世紀初非常著名的政治口號,也是所有勞工罷工時,所想要爭取的理想目標。

不過,「麵包與玫瑰」這個口號,也不是Oppenheim創造的,當時他會寫出這首詩,也是另有由來。

第一個喚出「麵包與玫瑰」這個口號的人,其實是Rose Scheniderman(1882-1972),美國早期的社會運動與女性主義者,她也是為美國女性爭取投票權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她的演講裡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句話:「勞工需要麵包,但是她也必須有玫瑰」(The worker must have bread, but she must have roses, too。)。

所謂的麵包,代表的是工資;而玫瑰,則代表著尊嚴(dignity)。

對於企業來說,勞工販賣的是體力和時間,於是企業總是認定工資即代表著體力與時間的對應價格。但是Scheniderman 說,不是的,

生活不單單隻需依賴麵包而已,「女性勞工需要的是生活的權利(the right to live),而不只是生存(to exist)── 那種生命的權利(the right to life),就如同所有富有女性所享有的生活權利,包括陽光、音樂、還有藝術。」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縫紉機前的Rose Scheniderman女士。

在此,「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被放在一個對等的關係裡(使用對等連線詞and),意味著兩者是同樣的重要,也具同等的份量。企業給付勞工工資固然必要,但是萬萬不能忽略給予同等的尊嚴與尊重。

工資(麵包)與尊嚴(玫瑰)缺一不可。尊嚴雖然難以估量,但是,一個工資不足以好好過生活的人,一個沒有時間好好過生活的人,必然沒有尊嚴可言。

因此,雖然無法直接兌算,爭取更高的工資,或者爭取更多的時間,也意味著爭取尊嚴。

因為Schneiderman的演講,以及Oppenheim的詩作,讓「麵包與玫瑰」成為流行,甚至影響了1912年一月到三月在麻薩諸塞州勞倫斯城(Lawrence, Massachusetts)的紡織業罷工。在這場名留史冊的勞倫斯紡織業罷工中,大部分上街頭的勞工都是女性,這些被低價剝削的女性會離開家庭、走出工廠,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工資與時間,不只是生存,還要生活(品質)。

生活所需的,不只是麵包,還包括玫瑰。這次歷史性的女性與移民/移工罷工,迅速擴及整個勞倫斯城,參與罷工的工人來自四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共超過兩萬人加入,逼得美國國會不得不展開紡織產業的內部調查,也使得企業不得不盡快妥協,果然在兩個月後,不只麻薩諸塞州,這場罷工為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爭取提升了20%的工資。雖然遺憾的是,在這場罷工前後至少有三個人不幸的犧牲了,

但這場抗爭不只有美麗的口號,也得到美麗的結果。

於是,1912年的勞倫斯紡織業罷工,後來即被稱為「麵包與玫瑰罷工」(bread and roses strike)。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勞倫斯紡織業罷工歷史照片。

《驕傲》會使用〈麵包與玫瑰〉當成片尾曲,很明顯地就是在呼應百年前,美國新英格蘭的勞工罷工與權利爭取,

強調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欣賞玫瑰之美的餘裕。這種生活的美感與尊嚴,不是有錢人獨享的特權,而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權利。

對於企業來說,支付一個勞工工資,彷彿就是購買這個勞工的所有時間,最好是連夜晚與週末,全部通通以那個(白天的)工資一起購買進來。然而,這樣自私的思維,完全忽略了一個「人」的生命尊嚴;尊嚴,是滋養心靈的養分。

人,不只有身體,需要麵包的濡養,還有無形的心靈,絕對需要玫瑰的滋潤。

Oppenheim 的詩〈麵包與玫瑰〉是這麼寫的:

當我們遊行又遊行,在這美麗的一天。

百萬黑暗的廚房,與上千灰澹的廠房,

都為太陽驟然揭露的光芒而打動,(按:象徵因罷工而產生希望)

因為人們聽到我們歌唱:「麵包與玫瑰,麵包與玫瑰。」

當我們遊行又遊行,我們也在為男人抗爭。

為他們都是女人的孩子,我們再次予他們照慰。

我們人生不應成血汗,從出生到生命歸止,

心如身體同捱餓:給我們麵包,也給我們玫瑰。

勞工需要的,不只吃飽,不只是可以睡覺,還需要休息,而且是安心平靜的休息。企業購買的「勞動力」,不只是勞工上班時的身體跟時間,還必須將勞工的心靈與尊嚴都計算進去。〈麵包與玫瑰〉這首詩,經過兩次譜曲,以及Joan Baez等多位歌手詮釋,下面的圖片是電影《驕傲》裡鼓舞人心的合唱片段。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驕傲》裡鼓舞人心的合唱片段。

這部電影裡的另一首歌曲,則是英國左翼運動歌手Billy Brag創作的〈團結有力量〉。他唱:

工廠裡有力量,土地上也有力量,

力量握在勞工的手中,

但是一切將徒勞,如果我們沒有站在一起

讓團結產生力量。(略)

錢為錢說話,魔鬼為魔鬼,

誰能來為我們的血肉皮骨說說話,

這將是寡婦的安慰,孩子的光明,

如果團結有力量。 (略)

這首歌曲首先訴說為什麼需要站到街頭的原因。從歷史的教訓就能明白,

許多所謂的「進步」,都是踩在勞工(奴隸)的背上,一步步血腥蹣跚地走過來,若是想要取回那些倍受壓榨的權利,前提是弱勢的被奴役與被剝削者,必須團結一致,才足以產生力量,抵抗金錢強權與捍衛權利。

團結,不只是一個小團體裡的人人團結,就《驕傲》這個電影來看,團結還可以是許多不同團體,因為同理心與期待遠端的共同利益,而願意攜手合作。union 在此,於是不只是「工會」,而是更大的團結,或說是異業結盟的團結。

再者,企業與資本家,眼裡只看到金錢,他們的心於是無情冷酷,甚至在談判時,還會派遣使者,甚至利用權力,欺騙勞工、矇騙社會大眾,目標當然是維持既得利益。於是,

為了所有母親與孩子,為了每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團結才能抵擋由上而下的權力,並且捍衛自身的權利,不只是有錢生活,還要有尊嚴地活著的基本權利。

不只在《驕傲》使用了關於「麵包與玫瑰」的口號作為基本人權的隱喻,在《飢餓遊戲》三部曲(The Hunger Games)裡,「麵包與玫瑰」的象徵也不斷出現,暗示在集權統治的制度下,每個生命的生存與尊嚴徹底地被踐踏的悲劇。例如彼得(Peeta)為凱妮絲(Katniss)所丟棄的那塊麵包,以及斯諾總統(Coriolanus Snow)每每拿來挑釁凱妮斯的玫瑰,都是生存與尊嚴的暗喻。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飢餓遊戲》劇照。

「麵包與玫瑰」雖然是一個百年前的口號,很妙的是,卻仍舊適用於如今的巴黎。今日那些號稱最美麗的罷工者,想爭取的並不是奢侈,而是基本需求:

不只是麵包,還包括安心平靜的休息,那是玫瑰,也是尊嚴。

現在,她們真的成功了,也是為其他各行各業爭取權益開了先鋒。畢竟,正如《驕傲大團結》裡的建議,各行各業,不同團體,都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已經失衡不公的整體結構,一起爭取大眾的長期利益,不只是女性、母親、孩子,還包括所有男性的共同權益。

人人都有尊嚴餘裕的過生活,才會是有希望、能進步的社會,如此,不只是某個罷工團體的成功,也將是社會大眾共享受惠。

長期的壓榨與超低工資,已經讓我們幾乎忘記,一個人除了需要麵包供給基本的生存之外,原來,我們還可以大聲要求「我要玫瑰」,那朵撐起尊嚴與滋養心靈的玫瑰。

淺談電影《驕傲》片名與插曲《麵包與玫瑰》的意義

《驕傲》劇照。

最後,為什麼片名會是「驕傲」(pride)呢?

當《團結》的故事進行時,除了礦工受到壓抑之外,我們也會注意到,原來在1980年的英國倫敦,同性戀的歧視竟是如此地嚴重。原來今日我們所見的同性戀公開出櫃與結婚共組家庭,是經歷了多少人的努力與堅持,才能達到眾人平靜眼光與言語的待遇。

於是,這不只是一個關於工人爭取麵包與玫瑰的故事,也是同性戀者爭取沒有偏見對待的過程。

正如同早期黑人團體在爭取自我權利、建立自我意識、與接受大眾認同的過程裡,必須透過大聲述說著自己身為非洲後裔而感到自豪的宣言一般,同性戀者也在認同運動裡,必須為自己爭取自我存在的自豪感。這裡所謂的「驕傲」(pride)即意味著「我以同性戀為榮,也以同性戀而感驕傲,甚至願意大聲說出我就是同性戀」。

也就是說,「驕傲」 就是一種宣言,宣示著同性戀的存在與認同。而我們所認識的彩虹旗,就是這種驕傲的代表,可謂是是LGBT 的驕傲旗幟,也是這個族群真實存在的證明。

於是,這部電影會以「驕傲」為名,不只是在彰顯這群同性戀者基於熱情與同理心給予工會的幫助,更是一個關於同性戀如何透過合作爭取共識與認同的過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