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面對一個二年級小孩,我臉紅了

簡介”一個能夠熟練使用電話和家人進行溝通的孩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知道了很多接打電話的知識,包括屬於語文的口語交際的重要知識,但是不會接打電話了,原因何在

小孩臉紅是怎麼回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人生,ID:jiaoyu-renshe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絡

面對一個二年級小孩,我臉紅了

那天到光明小學調研,聽了一節二年級語文課,內容是“口語交際——打電話”。細心的教師為每個孩子準備一部手機模型,小巧玲瓏,煞是可愛。藉著幫孩子撿起掉在地上的“電話”的機會,我拿在手中, 把玩一番。

隨著教學的進行,我忽然發現,打電話在生活中是如此平常的一件事,到了課本上變得很不平常,涉及到口語表達、敬語使用、說話語氣等很多知識;同時還有很多要求,比如:說完整、說清楚、說明白、有條理、有禮貌等等。應該說存在著兩種打電話,一是生活中的打電話,二是語文中的打電話。生活中的打電話,目的在於溝通訊息;語文中的打電話,目的在於訓練語言。

透過語文中打電話的學習,能否提高生活中打電話的能力?課堂上我發現一個反例:坐在我身邊的一個小男孩,一個很調皮的小男孩,卻因為學了語文中的打電話,而暫時喪失了生活中打電話的能力。簡單地說,不學之前會打電話,學了之後反而不會打電話了。

我借了他同桌的小女孩的“電話”,跟他說:“咱倆表演一下打電話

好嗎

?”他痛快地點點頭。我按照教材設定的場景,把電話放到耳邊,嘴裡發出“鈴鈴鈴”的聲音,示意他接聽電話。他也做出接電話的樣子,把電話放到耳邊,但一言不發。我問他:“你怎麼不說話啊?”他對我:“您應該先介紹自己。”我對他說:“你可以詢問我是誰呀?”小傢伙說:“我不知道您是誰啊。”我說:“正因為你不知道我是誰,所以才要問。”小傢伙說:“媽媽說了,不要接陌生人的電話,不知道是誰,要等對方先開口。”我一想,有道理,第一次嘗試失敗。

於是我提議第二次嘗試:“要不你來打,我來接吧?”他表示同意,就和我互換了角色。“電話鈴”響過之後,我拿起電話,主動說:“您好,請問您找哪一位?”小傢伙握著電話笑了,這次笑得更開心。等他笑完了,我問他為什麼發笑。他對我說:“您的敬語使用不對,您對我要說‘你好’,我對您才說‘您好’。”第二次嘗試失敗。

我們又進行第三次嘗試,還是失敗了。中間他突然問我:“我不知道您是誰?”我告訴他我姓李,叫我李同學就可以。他又問我:“您知道我是誰嗎?”我說不知道,小傢伙滿臉疑惑的看著我說:“不知道我是誰怎麼打電話?”嘗試進行不下去了,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課堂強調的幾個關鍵點上,而把打電話給忘掉了。

最後,我問他:“你在家裡打過電話或接過電話嗎?”小傢伙說:“每天都給爸爸或媽媽打電話,也經常替爸爸或媽媽接電話。”

一個能夠熟練使用電話和家人進行溝通的孩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知道了很多接打電話的知識,包括屬於語文的口語交際的重要知識,但是不會接打電話了,原因何在?

我仔細地看了看教材,意識到問題可能出現在這裡:教材過於強調打電話的語文屬性,即口語交際能力,忽視了打電話的生活屬性,即基本生活常識。對於語文來說,打電話重在語言使用的規範性;對於生活來說,打電話重在生活情景的真實性。語文的打電話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說,生活的打電話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說給誰。課堂上,模擬電話鈴響起,孩子拿起電話,心裡想的是:如何表達流暢、使用敬語;客廳裡,真實電話鈴響起,孩子拿起電話,心裡想的是:誰來的、什麼事。

我對比了蘇教版、人教版等幾個版本的教材,發現有的教材側重於語文知識,有的教材側重於生活能力。學習語文目的何在?是豐富語文知識,還是提高生活能力?知識越多,能力越強嗎?快下課時,我又請教那個小男孩,如何使用敬語。小傢伙說那要看誰來的電話。我說你怎麼知道誰來的電話,小傢伙又滿臉疑惑的看著我說:“不是有來電顯示嗎?”我有些不服氣,繼續追問:“要是沒有顯示,或顯示陌生人呢?”小傢伙神秘的說:“那您要小心了,可能是騙子。”

我滿臉羞紅,心裡想,怎麼教著教著,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忘了,怎麼連二年級的小孩都不如了。或許是因為,我的心中只有語文吧。

教師為孩子準備一部“電話”,把語文與生活聯絡在一起,多好的老師啊;但是教材,又硬生生地把語文與生活分開。教教材還是教生活,教師真的很為難。因為在生活中會打電話的孩子,考試不一定得高分。但得高分的孩子,不一定會打電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