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 由 太陽系超炫時報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2-09-25
簡介(2)讓講話人高興的提問如果我們提出的問題,能為對方的講話起到補充作用,或者把他講的某個難點以淺顯的方式呈現出來,將會是非常“討喜”的

精神交流是什麼意思啊

為了優先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怕得罪對方,所以我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拒絕的話說不出口,所以我做了很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相信抱有類似煩惱的朋友不在少數。

日本人非常不善於拒絕別人。但是,如果不能果斷拒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會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精力。“無故加班”“週末加班”“不想參加的應酬”……無情地蠶食著自己的時間。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上司讓我加班,如果我拒絕的話,以後就別想晉升了”,很多上班族都有這樣的顧慮。可是請您留心觀察一下,那些從不拒絕“上司請求”的老好人,有多少人獲得了晉升?恐怕也沒有多少。能否晉升,最終還是要看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而不是溜鬚拍馬的水平。

“不善於拒絕的人”,無法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甚至連休息、娛樂、睡眠、陪伴家人的時間都被擠佔了。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也就是說,“不善於拒絕”,是通往“不幸人生”的道路。別人的各種請求都接受,別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就連充足的睡眠都無法保證。沒日沒夜地忙別人安排的事情,終於有一天,身體受不了了,健康出現了問題,才懂得去拒絕別人,那何不從一開始就學會拒絕呢?

從事自由職業者或單獨創業的人,總會擔憂:“如果我不接這個專案,客戶以後可能就不再給我專案做了。路豈不是越走越窄?”可是您知道嗎?有一條法則叫作“越拒絕,工作越多”。

“如果工作多到您已經接不過來了”,那正是“人氣旺”的證明。

比如,您想去一家網紅餐廳吃飯,可是打電話過去訂位,餐廳卻說三個月內都已經訂滿。此時,您做何感想?多半會想:“那餐廳生意那麼好?一定有過人之處,我一定要去試試!”越難得到就越想得到。工作也是一樣,您因為工作太多,果斷拒絕了新的工作請求,客戶會覺得您工作能力強,以後肯定會給您更多的工作機會。

其實,“拒絕”並不會產生您所顧慮的那些負面影響。實際拒絕幾次您就會發現,拒絕不但沒有壞處,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

拒絕2

Decline

以“人生的先後順序”為絕對標準,據此判斷是否拒絕

怎樣才能做到在既不傷害別人,又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高明地拒絕別人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首先為自己人生中的各種事情設定一個“先後順序”。重視“家庭”的朋友,如果建立了“星期六一定要陪家人”的規則,那麼不管星期六接到多麼緊急的工作任務,也要毫不猶豫地拒絕。

拿我個人來說,每年我會給自己設定12個“年度目標”。當遇到我不太喜歡的工作請求時,我首先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項工作和我的年度目標是否相符?有沒有衝突?”如果這項工作和我的年度目標有衝突,我拒絕的速度可以快到0。1秒。即使這項工作的報酬非常豐厚誘人,我也不為所動。

接受“和自己年度目標方向不符”的工作,只能被剝奪有限的工作時間。結果,對實現自己的年度目標造成負面影響。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另外,拒絕的時候,“果斷”“毫不猶豫”非常重要。“這個嘛……”一旦您表現出了絲毫的猶豫,對方就有機可乘。他們如果趁您猶豫不決的時候,插上一句:“無論如何也要拜託你!”您就不好推辭了。所以,“猶豫”就相當於以非語言的形式告訴對方:“我沒有明確拒絕你的理由。”而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拒絕,也相當於在彰顯自己堅定的意志和毫不動搖的決心,對方自然知難而退。

再有,判斷應該接受還是拒絕的時候,千萬不要“看情況”。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人生大事的“先後順序”,要始終如一地根據這個標準進行判斷。假設對方的請求和自己的標準不符,但是這次自己恰好有時間,心想:“姑且幫他一次吧。”如果您就此接受了,那就壞了。因為一旦開了這個先河,以後就再難拒絕了。還有,如果對方說:“只求你今天這一次,拜託啦!”千萬不要上當,因為“只有今天這一次”以後會不斷出現的。

“視情況而定”的做法還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通俗說就是容易得罪人。比如“之前你接受了A的請求,為什麼現在要拒絕我?”

所以,只有始終貫徹統一的判斷標準,才不會造成厚此薄彼的麻煩。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話雖如此,還是有很多朋友覺得:“直截了當地拒絕別人,會不會太不委婉了,把人都給得罪了,以後自己怎麼混?”彆著急,下面就給您介紹一個“拒絕的公式”,使用這個公式拒絕別人,保證不會得罪人。

拒絕的公式:道歉(感謝)+理由+拒絕+替代方案。

舉例來講,比如上司請求我加班,我會這樣回絕:“不好意思(道歉)!您能選我加班,真是我莫大的榮幸,非常感謝(感謝)!不過,今天我兒子的補習班召開家長會,我必須得去一趟(理由),所以非常遺憾,今晚不能加班(拒絕)。如果時間能寬限到明天中午,我一定能在規定時間之前做完(替代方案)。”

首先,以道歉、感謝的語言作為緩衝,再描述不能接受的理由,接著說出結論——拒絕,最後提出自己的替代方案。雖然拒絕了對方,但並不會耽誤工作。

請求

Make a Request

“Give and Take”不如“Give and Give”

人在社會上工作、生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求人是在所難免的。但同樣是求人,有的人不但難以達到目的,還會招致別人的厭惡;而有的人則可以輕鬆得到別人的幫助。接下來我就要為您介紹高明的求人方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作“回報性法則”。通俗地講,就是當一個人受到另一個人的恩惠後,會產生“我一定要回報他”的心理。

舉例來說,到了情人節那天,您收到了女朋友送的巧克力,您肯定不會沒有表示的,因為收到別人的禮物,您心裡就會產生“回報”的意願。商家也會利用顧客的這種心理推銷商品,比如超市裡的“試吃品”。很多顧客免費品嚐了“試吃品”之後,都會購買,因為“白吃了別人的東西,不買實在不好意思”。

根據人的這種心理特徵,當我們想向某人提出請求的時候,不要只是一味地請求,首先自己應該為他做些什麼、給他些什麼。帶著Give(給予)精神與人交往。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如果平時我們都做到親切待人,那麼別人也會親切地對待我們。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之下,如果我們向他人提出某種請求,對方應該不會拒絕的。

回報性法則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但是,在人際交往中有一點要注意,“Give and Take”不能長久,要本著“Give and Give”的奉獻精神與人交往。

假如我們平時是抱著“索取(take)”的目的對人親切,或“給予(give)”,那麼別人會看透這一點,認為我們是虛偽的親切、有所圖的給予。他們當然不會真心與我們交往。也就是說,我們越是期待“回報”,越得不到“回報”。

只有本著“Give and Give”的奉獻精神與人交往,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才願意伸出援手。

“Give and Give”的精神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提問1

Ask Yourself

開始前的提問,將決定學習的方向

“提問”,可以說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輸出方法之一。提問,可以向他人提問,也可以向自己提問。僅僅是“自問”,就能極大地激發大腦的活力,蒐集到必要的資訊。

有研究人員在研究人類記憶的時候,曾經做了一個背誦非洲國家首都的測試。他們先把接受實驗的人分成兩組。第一組,讓他們按照傳統方法進行背誦。第二組,在背誦之前,先給他們做了一個測試,考他們幾個非洲國家的首都,然後再讓他們去背誦。第二天,對兩組受驗者進行同樣的考試,看他們記住了多少個非洲國家首都的名字。結果,第二組得分比第一組高10%~20%。

我們都知道,學習之後,做練習題、進行考試對於記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於尚未學習的內容,先進行測試再學習,能大幅提升學習和記憶效率。

我在舉辦講座的時候,講正題之前,一定會請聽眾先做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舉例來說,假如我講座的主題是《如何培養輸出能力》,那開始前我一定會以問卷的形式向聽眾提出一些問題,比如“關於學習中的輸出,你最感頭疼的問題是什麼?”“參加今天的講座,你最想學到的知識是什麼?”等。

填寫問卷的過程中,聽眾已經思考了那些問題,或者說他們在心裡也問了自己那些問題。“今天的講座,我最想學到什麼知識?”這樣的問題也算是一種心理暗示,在聽講座的時候,聽眾就會豎起耳朵尋找自己想學的知識。一旦聽我講到相關的知識,他馬上就會高度集中注意力,“啊!這就是我想學的內容,一定要認真聽!”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

心理學上有一種“選擇性關注效應”,也叫作“雞尾酒會效應”。

事前測試的效果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思維導圖

假設有一天我去參加一個熱鬧的雞尾酒會,到場一看,來賓不下100人。會場內大家三五成群,一邊品嚐美酒一邊高談闊論或竊竊私語。總之,會場裡充斥著各種聲音,談話聲、碰杯聲、音樂聲……,只能用嘈雜來形容。突然,我聽到有人提到“樺澤紫苑”,那不正是我的名字嗎?我會立刻豎起耳朵來聽他們是在說我的好話還是壞話。

我講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即使在十分混亂、嘈雜的環境中,只要有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哪怕聲音再小,我們也能敏銳地捕捉到。這種現象就叫“選擇性關注效應”。人會有選擇地優先關注那些和自己相關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叫作“選擇性提示”的機制。我們的大腦也有像Google(谷歌)一樣強大的搜尋引擎,只要先輸入一個關鍵詞,我們的大腦就會在無比龐大的資訊中,根據“選擇性提示”把我們想要尋找的內容找出來。我們為了發動這個“選擇性提示”機制而往大腦中輸入關鍵詞的過程,其實就是“提問”。

如果掌握了靈活運用“選擇性提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大幅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舉例來說,假設您買了一本商務書籍。那麼,在讀這本書之前,應該先給自己提一些問題,比如“我最想從這本書中學到哪些知識?”,最好把這些問題用筆記錄下來。

就拿我這本書為例,您讀書之前可以問問自己:“我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買了這本書?”回答可能有“因為輸出對我來說很費時間,我想學學高效的輸出方法,以便節約時間”“寫文章我最頭疼,寫文章也是一種溝通方法,所以我想從這本書裡學到寫文章的技巧”等。

給自己提一些問題,並寫在紙上,我們大腦中的“選擇性提示”功能就啟動了。於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拼命地尋找問題的答案。結果,我們想學的知識就會被非常深刻地烙印在大腦中。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反思自己學會哲學思考

讀書也好,學習也罷,開始之前先拿10秒鐘時間問問自己:“我想學到些什麼?”僅僅如此,我們的學習效率就能得到大幅提升。

提問2

Ask Others

“恰當的提問”把討論引向更深的層次

“那麼,大家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我主講的講座,到最後總會留出一個答疑時間,聽眾可以自由向我提問。這個時候,如果聽眾踴躍舉手,都想和我交流的話,我會感到非常開心。但是,如果此時整個會場如一潭死水,沒有一個聽眾“捧場”,那會是多麼尷尬啊!

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提問的目的是“解決自己的疑問”,是“為自己而問的”。實際上,有些情況下被提問的人也會很開心,就比如我開講座的時候。所以也可以說,提問也是取悅別人的一種方式,是“為他人而問的”。

請大家想象一下公司開會討論企劃方案的情景。會議主持人問:“對於這個方案,大家有什麼疑問嗎?”如果此時沒有任何人提問的話,那麼對於新企劃案的討論就會浮於表面,結果,方案帶著很多問題便被草草透過。可想而知,如此未經深思熟慮的方案付諸實施後多半會出問題。所以我想說的是,恰當的提問,可以為討論注入活力,將討論引向更深的層次。結果,恰當的提問,為會議的參與者以及整個公司,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提問,也可以稱為交流溝通的“潤滑劑”。“恰當的提問”,可以增進相互的瞭解,拉近彼此的關係。

另外,如果我們能夠提出“恰當的問題”,也說明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這樣能提高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比如“他很積極嘛”“看得出,他下了功夫的”。

由此可見,“提問”的好處多多。下次再聽到有人問:“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您一定要做到第一個舉手!

提出恰當問題的竅門:

(1)邊思考問題邊聽講

突然被問道:“你還有什麼問題嗎?”我們可能會手足無措,不知該說些什麼。為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建議大家養成邊思考問題邊聽講的習慣。

開會也好,聽講座也好,至少應該準備三個問題。一邊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一邊聽講。這種方式能讓我們聽得更加聚精會神。

(2)讓講話人高興的提問

如果我們提出的問題,能為對方的講話起到補充作用,或者把他講的某個難點以淺顯的方式呈現出來,將會是非常“討喜”的。因為我們幫了講話人一把,他會感到高興,甚至感謝我們的。

學會互相交流,做強大的自己

角色轉換法則

(3)讓其他聽眾高興的提問

聽講座時,如果大多數聽眾都對某一點沒有聽懂,換句話說,就是大家都有同樣的疑問,這時,我們可以勇敢站出來代表大家提出這個問題。其他聽眾一定會感謝我們的,因為他們也想弄清這個問題,但自己又不太好意思提問。

(4)把討論引向更深層次的提問

提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高明的提問和不高明的提問。不高明的提問,離題萬里,甚至會把整個討論帶離正軌。而高明的提問,則能把討論引向更深的層次。所以,我們提問時,應該沿著討論的脈絡,向深處挖掘主題。這才是高明的提問方式。能夠增加討論的深度、聽眾理解的深度,所以不管是講話人還是聽眾,都會感謝這樣的提問。

提出恰當問題的竅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