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跟著毛佩琦讀《莊子》

簡介我個人理解,莊子思想更接近個體哲學,追求個體悟道、自由、超越,進而達到生命無羈絆的自由與審美

莊周夢蝶現指什麼意思

明史學家毛佩琦先生,撰寫了《大家讀莊子》上下兩冊,洋洋40萬字的譯註,可謂“啟用經典,融入當下”。

《莊子》作為老莊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時代都有註釋、詳解之類的書籍,“或是王霸雜用,或是儒表法裡,或各有側重”,以契合現世與現實問題。毛佩琦讀莊子,依據原著,卻又對《莊子》後世近2500年各家之解注、勘校、評議一一查對、比較,並甄別其中的異同、特質,歷史邏輯中的可靠性與連貫性。

那麼,毛佩琦如何讀莊子呢?“一體多元,在整體上不讓百家偏廢”,採擷諸子百家解讀之精華,又以“我者”的視角,探尋《莊子》在對中國文化傳統與中國人精神世界及思維方式的養成中所發揮的獨特性作用,便是毛佩琦讀莊子的獨到之處。

跟著毛佩琦讀《莊子》

《大家讀莊子》書封

“多元一體”是毛佩琦註譯的思想方法,凸顯《莊子》在學說繁富、流派紛呈中的特殊魅力,映照中華文化傳統之精髓。我個人理解,莊子思想更接近個體哲學,追求個體悟道、自由、超越,進而達到生命無羈絆的自由與審美。

毛佩琦以為《逍遙遊》是全書的總綱,表達了莊子超脫萬物、擺脫一切俗念的自在逍遙的觀念,也顯示了他的天道無為、萬物平等齊一的思想。《莊子》在“內篇”“外篇”“雜篇”中的諸多論述,基本上圍繞“隨心所欲”“天道無為”的精神自由而鋪陳開來,既充滿著心性,也洋溢著詩性,還帶有某些神性。

如何對待個體生命,是莊子所有論述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莊子幾乎很少泛泛談生命,而重點是“個體”。即使涉及人與社會、與政治、與人生練達,也多是對映到個體身上。“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看似消極的“命定論”,實乃個體哲學中的“虛在則存”。“鷦鷯巢於森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卻又是實在的“心存之有”,是對個體身心一致的指認。

《逍遙遊》中的“鯤鵬”,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水三千丈,扶搖直上九萬里。這是莊子自由精神的象徵,是留給後人的理想圖騰。在“莊周夢蝶”中,莊周夢見自己變為蝴蝶,栩栩如生翩翩飛舞,詩意而暢達,竟然忘掉自己是莊周。這是莊子託物言志,遨遊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用“匠人夢櫟樹”辨析“有用”與“無用”,說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之用”具有很強的辯證法色彩,更體現了莊子對個體生命意義的平等看待,“萬物齊一”的價值觀。《山木》一篇,也具有同樣的內涵。

莊子的“生死觀”是對自由與審美的一種表達。在莊子看來,死和生,都是天命,猶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樣永恆變化,都是自然規律。

“大地把我的形體託載,用生存來辛勞我,用衰老來閒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所以,我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也同樣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一件好事。”莊子的生死觀是對個體生命完整意義的拓展,無古無今,無生無死,超越時間,穿越生死,達到自由。

死亡,在他看來竟是如此莊嚴與莊重,也是如此自由與絢爛。因此不難理解莊子在面對髮妻之死時“鼓盆而歌”;在對待自己將亡之時,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雙璧,把星辰當作珠璣,把萬物當作殉葬,用這樣的生命闊達理念設計了死亡美學。

個體生命如何達到“隨心所欲”“天道無為”之境界?莊子在多篇中給出的答案是:“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心境安泰會發出自然的光芒,注重修煉內心能保持道德修養境界。”要想昇華到這個境界,還需要“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意思是:學習,就要學到那些不能學到的東西;行走,去那些不能去的地方;分辯,是分辯那些不易辯清的事物。

毛佩琦讀《莊子》,忠於原著,參引史料,卻也有質疑,比如“善治馬”的伯樂,有違馬的天性,不符合莊子的自由觀。毛佩琦推測,應該是秦漢時期道家學者的作品。

再如,《在宥》篇的三則預言中“治世十事”分別為物、民、事、法、義、仁、禮、德、道、天。毛佩琦認為,這與老莊的一貫思想相去更遠。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就是“道”,是先於天地萬物的本原。《在宥》卻將“道”列於“天”之下,並不符合老莊的原旨。

在如今浮躁喧囂之氛圍裡,讓“我”順其自然,天道無為,安嫻身心,便可跳脫出“內卷”“社恐”“職場焦慮”“拜物教”“手機控”的藩籬,而獲得身心自由,擁抱真善美,在自律生命中盡享自然之美好。入心、共情,《莊子》就會成為一把開啟人生的金鑰匙。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閒研究中心主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