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簡介(圖文來自《北京的城牆與城門》)東便門一座帶水閘的石橋,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

永樂18年在京城南郊建造了什麼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明初,北京內城形成九門城門景觀。分別是:正陽石馬,崇文鐵龜,朝陽穀穗,東直鐵塔,安定真武,德勝石碣,西直折柳,阜城梅花,玄武水平。圖為東便門外古道上的葬禮儀仗隊。(圖文來自《北京的城牆與城門》)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東便門一座帶水閘的石橋,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騷擾,增強北京城的防衛,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築了包圍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東端修建了東便門。在當時的形勢下,統治者最強烈的願望是安寧,安寧壓倒一切。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圖為平則門的城樓,箭樓和部分甕城。阜成門位於西城區中部。元代為大都城平則門所在地,明、清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北京外城西南角樓,外城西南角樓又稱右安門角樓,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單簷歇山頂一層的城樓,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南側、東西側分別面闢兩層箭窗,1958年完全拆除。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外城東北角。明北京外城舊稱北京城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一線以南為外城,其範圍即今西城區、東城區之南部。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的北京宮殿城池告成。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東便門附近的外城城牆,東便門是北京外城東南端的一座小城門,位於北京城牆東南端角樓旁邊,東便門是北京儲存下來的城門之一,主要由城樓和箭樓組成。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從彰義門(廣安門)箭樓城臺觀外城城牆。廣安門為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牆基寬7米、頂寬6米。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外城南牆內側,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的北京宮殿城池告成。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明時北方多邊患,明前期蒙古多次南侵,騎兵時常迫近北京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曾率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帝命築正陽、崇文、宣武三關廂外城,不久停止。兩年後,給事中朱伯宸建議修築外城,以固城防。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外城東牆外側的景象,起初設想在元大都舊址,向東、西、南、北四面展開,將內城和先農壇、天壇環繞起來,並在城之四角建築角樓,以利警戒和防守。

老北京外城牆 意在增強城池安全 抵禦外敵入侵

《北京的城牆與城門》是一本最詳實、最細緻、最嚴謹、最完整的一部介紹北京城牆城門的著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