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葫蘆作舟 遨遊江湖

簡介古代的葫蘆有許多奇妙的用途

什麼形狀的葫蘆算極品

【來源:澄邁縣人民檢察院_熱點聚焦】

葫蘆作舟 遨遊江湖

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黃慎《張果老騎驢圖》

葫蘆,古代又稱“壺盧”“蒲蘆”“匏”“瓠”“瓢”等,被古人視作瓜類植物。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已有葫蘆和葫蘆種子,而對葫蘆的崇拜在原始社會末期即已盛行。葫蘆是古人最初馴化的植物之一,華夏人種植葫蘆至今已有近萬年的歷史。

葫蘆是古代詩人藝術創作的題材,《詩經》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匏有苦葉,濟有深涉”的詠歎,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對葫蘆的生長規律及價值很有認識。不僅如此,葫蘆曾經是古代圖騰崇拜的一種,在華夏民族的大家庭裡,許多成員都崇拜過葫蘆。漢、彝、怒、白、哈尼、基諾、黎、高山等族,都有關於各族出自葫蘆的傳說,雲南哀牢山“羅羅”彝族供奉“祖先葫蘆”。這些傳說中都是最早的人類從葫蘆中出來繁衍後代,成為人類的始祖。《詩經》中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一句,反映的就是上述內容,故舊時用此句作為祝頌子孫昌盛之辭。

《禮記·婚義》說: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醑,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俗稱新婚夫婦喝交杯酒為“合巹”,夫婦成婚也叫“合巹”。這一禮節,現仍存於彝族的婚禮活動中。在漢族婚禮中,後來演變為用兩個杯子代替,稱喝“交杯盞”或“交杯飲”。

葫蘆還是孕育生命的象徵。《東京夢華錄》載:八月秋社,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贈送出家的女性後輩;父親以葫蘆、紅棗送給出嫁的女兒,兄弟也以此為贈禮獻給回家探望的姊妹,均為她們祈祝懷孕生子。在民間美術作品中,有不少將葫蘆作為乞子祥物的題材,並被投之於實際的應用之中。如作為窗花、禮花的剪紙作品,在陝西便有“葫蘆生子”圖樣。在苗族剪紙作品中,有“姜央造人”的構圖,姜央坐在葫蘆裡躲過洪水的災難,並降伏放洪水的惡神雷公,用泥巴重新造了人。

古代的葫蘆有許多奇妙的用途。它的外殼只要稍作加工,便成為天然的容器。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壺,酒器也;盧,飯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在原始社會里,人們以葫蘆為容器,盛水和食物,葫蘆便成了原始先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說:“在人類的進步過程中,製陶術的出現對改善生活、便利家務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後來,聰明的祖先從葫蘆分割後的變化多端的形狀上,直接獲得啟示,便仿照葫蘆的形式,燒成多種式樣的陶器。

人所共知,道家所津津樂道的海上仙山也是“形如壺器”。因此,葫蘆又成為仙風道骨道士的法寶靈物。八仙中的張果老遠遊時將葫蘆拴在腰際,須臾不離;鐵柺李身背葫蘆,手拄鐵柺,足跡四方,用葫蘆中的靈丹妙藥救世濟民。

《史記·張丞相列傳》載,漢高祖劉邦的屬下張蒼犯了法要被斬首,當他在刑場上解下衣服,伏在刑具上等著斬首時,安國侯王陵見他身材高大,“肥白如瓠”,愛惜他是一介“美士”,竟請求劉邦赦免他……在古代,“瓠肥”是或褒義或貶義的詞。蘇軾《後杞菊賦》:“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陸游《書嘆》曰:“布衣儒生例骨立,紈絝市兒皆瓠肥。”劉克莊《貶徐相師》詩則有:“使君豈必如椰大,丞相元來要瓠肥。”

葫蘆曾在古代被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據說,周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所產的葫蘆大得驚人。《蠻書》記載:直到唐時,滇西所產“瓠長丈餘,皆三尺圍”。這麼大的葫蘆,剖分之後,就是天然的獨木舟。《莊子·逍遙遊》裡描敘得更加形象而具體:惠子告訴莊子:“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果)實五石……”莊子答:“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有這麼大的葫蘆,應該以葫蘆為舟船遨遊江湖。真是一個敢說,一個敢想。

從音樂史的角度來考查,古代的笙是用葫蘆作“斗子”的,即將竹管插入葫蘆製成。這種樂器的聲音,優雅動人,是古代特有的吹奏管樂器。古代人們在祭祀與喜慶活動裡,用它伴奏歌舞。

葫蘆又是很有功效的藥用植物。《本草綱目》中有詳細的記載。葫蘆和人類歷史與生活曾發生過如此密切的關係,對後人研究古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料。同時,葫蘆對華夏的貢獻與作用非同小可。

葫蘆之為物,藤蔓綿延,結食累累、籽粒繁多,而且葫蘆諧音“福祿”,故被視作子孫萬代連綿不絕的吉祥物,因此便有了多福多子的寓意。在民間,葫蘆種植非常普遍。葫蘆的品行也很潑辣,春天只要在牆根下埋下幾粒種子,它們便會風風火火地長起來。它們的藤蔓爬上了牆頭,碧綠的葉子能夠遮掩半個院落。有的葫蘆則會攀上臨近牆根的樹木,將白色的花朵一直開到樹梢之上,一樹繁花,美妙絕倫。

“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葫蘆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其果嫩時可以煮食,葫蘆葉嫩時也可作菜。成熟之後,既可以懸掛在屋裡,作為辟邪的吉祥裝飾物,又可以拿來做瓢舀水,是很多鄉村人家的實用之物。

葫蘆蔓上結著無數個葫蘆的圖案被譽為“子孫萬代”,所取的就是葫蘆結實多、藤蔓綿長的特點以及“蔓”與“萬”的諧音。這種圖案見於繪畫、傢俱、什器、衣料、建築、雕刻中,表達著我們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美好願望。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