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追夢路上丨範寧:城市更新,保住風貌、留下煙火

簡介”範寧說,從老門東到小西湖,從“自上而下”到“百姓至上”,政府、專案方、設計團隊、施工企業、居民,參與到小西湖改造中的所有人,觀念都在轉變

病床上掛上接觸是什麼意思

【編者按】他們,腳踏實地,勇敢擔當;他們,心懷夢想,贏得榮光;他們,砥礪前行,奔向遠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無數的奮鬥者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奮進。

2022年10月14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推出融媒體報道《追夢路上》,邀請一位位追夢人生動講述他們在科技興國、脫貧攻堅、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方面擔當作為、創新實踐的親身經歷,展現神州大地各行各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

本期報道,讓我們跟隨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範寧,一同走進南京小西湖,看一看這裡如何實現從“棚戶區”到“網紅街區”的精緻轉變。

追夢路上丨範寧:城市更新,保住風貌、留下煙火

小西湖,曾是南京城南核心地段的一處老舊棚戶區。近年來,這片老城區透過“微更新”的方式進行改造保護,既保住了歷史風貌,也留下了百姓煙火,讓這片過去的棚戶區成為現在的“網紅”打卡地。範寧,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這場“小尺度、漸進式”的城市更新專案正是由他主導的。

小西湖的地名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明代,名士徐霖曾在此築有“快園”,園中有池,就叫“小西湖”。隨著歷史的變遷,園林荒廢,水面被填平,後來成為街巷。雖然“小西湖”的池水已不復存在,但這個地名被一直沿用了下來。

小西湖是南京重要的歷史風貌區之一,從這裡往北500米就是烏衣巷,往南1000米便為秦淮河,小西湖片區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南京明清時期的街巷特徵,青磚小瓦、迴廊掛落、古意盎然。在很多老南京人的心裡,小西湖承載了這座城市太多的歷史記憶。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這片歷史風貌街區漸漸“淪落”為與周邊繁華格格不入的老舊棚戶區。

追夢路上丨範寧:城市更新,保住風貌、留下煙火

△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範寧(左)接受《追夢路上》記者採訪(張大戰 攝)

“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

2015年,小西湖改造按下了啟動鍵。因為曾經成功完成過多個老城區改造專案,這一次,任務又落在了範寧的肩上。

但此次改造和範寧以往做過的專案都不同,不再是“統一搬遷、大拆大建”,而是遵循居民“去留自願”的原則。專案方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徵求居民意見:是願意搬遷,還是願意留下?這樣的新方式給了百姓更大的自主權,但如何在居民不搬遷的情況下對老舊城區進行更新改造,一開始,大家心裡都沒有底。

“以往進行老城區改造的時候,都沒有人在,改造起來非常方便。就像一片空地,我們想做成什麼樣子就能做成什麼樣子。”然而,在這次和小西湖老居民接觸的過程中,範寧發現,很多人的確是故土難離。“一位94歲的老太太,40年代從廣東嫁到南京,一磚一瓦,都是自己蓋的。在這裡撫育了四個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你說,她能願意搬嗎?”

“老許家,光緒年間就到南京種菜,然後置了這塊地。他說,我們家老太太就給我一個話兒,一定要把這份家業守住。你說,他願意搬嗎?”範寧說,“所以,很多老百姓不走,因為有自己的眷戀,而不是簡單的錢或房子的問題。無論搬與不搬,這裡每一個人的想法我們都應該尊重。”

最終,整個小西湖片區810戶老居民,有一半選擇留下。為了更加精準地推進街區改造,小西湖創新採用了“小尺度、漸進式”的微更新模式。按照最小單元規劃設計,成熟一處、改造一處。居民還可以參與到自家房屋的更新設計中來:需要儲物空間的,設計團隊就搭出個閣樓;喜歡屋裡亮堂的,施工方就在40多平方米的空間鑿出8個窗戶。“一院一策”的改造原則,切實地把百姓的需求落在了圖紙上、施工中。

“街區的靈魂是人”

與小西湖一街之隔的就是南京非常繁華的老門東商業街區,那裡也是範寧實施改造的專案。2010年,老門東開始了它的改造之旅,直到2013年才完工,當時採用的便是相對傳統的整體搬遷、整體改造的方式。從那時老門東的“整”到現在小西湖的“微”,範寧認為,老城更新方式轉變的背後其實是人的思想在發生變化。

“大家都說老門東的改造很成功,但現在反過來我們也在惴惴不安。問題在於老門東同質化嚴重:那些商戶,全國各地類似街區裡都有;青磚灰瓦,全國各地類似街巷裡也都有,但是,沒有靈魂。一片街區,它的靈魂是人,是生活在這裡百姓的煙火氣息。”範寧說,從老門東到小西湖,從“自上而下”到“百姓至上”,政府、專案方、設計團隊、施工企業、居民,參與到小西湖改造中的所有人,觀念都在轉變。“這是一個共同提高的過程,充分考慮、尊重每一個人,最終保留了這個歷史街區的生活氣和煙火氣。”

“人的生活狀態才是城市與城市間差異化的具體表現。老的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是我們城市的活態博物館。其中百姓的生活,就是活態的文化遺產。一定要尊重好、保護好他們。他們為城市作出了貢獻,不應該被漠視。讓這些老街區中的百姓生活得更好,是我們這個城市的責任!”範寧表示。

告別“馬路拉鍊”的地下微型綜合管廊

小西湖城市更新專案啟動後,為了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壞原有的街巷肌理,專案方決定在小西湖敷設最前沿的地下微型綜合管廊,管廊建成後,如果再涉及管道施工不再需要扒開地面,將徹底告別“馬路拉鍊”。

地下微型管廊施工複雜、敷設難度高,在此之前,沒有專案方願意嘗試。範寧考慮的是,一次敷設,受益長遠,居民們以後再也不會受到破地施工的困擾,雖然成本高些,但如果整體算賬,還是很合適的。

追夢路上丨範寧:城市更新,保住風貌、留下煙火

△小西湖街區改造管廊施工現場(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 供圖)

在只有兩三米寬的窄巷裡進行地下微型管廊施工,難度如同“螺螄殼裡做道場”。範寧說,技術上都不是問題,最難的,還是取得百姓的信任。

範寧表示:“在西段管廊施工的時候,百姓不是很支援,大家質疑‘你們又在搞什麼?’所以進展特別慢,一個月只能推進10米。居民提出各式各樣的訴求,比如說出行問題,家裡的父母上班,爺爺奶奶腿腳不好接送不便的情況下,孩子怎麼上學?那就我們來幫忙接送。在這種比較艱難的情況下,西段管廊做成了。”

對於範寧來說,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管廊工程的完工,而是老百姓對他們的認可。“後來我們在做東部管廊的時候,涉及的居民更多,但是大家很配合。他們看到了成果,知道我們是真正來為百姓做事情的,所以他們的心扉也打開了。”

“共享院落”

基礎設施改造的完成,讓小西湖的居民徹底告別了清晨倒夜壺、下雨水沒腳的日子。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認可、配合,也參與到改造更新的過程中來。

71歲的劉光紀老人家裡有一處100多平方米的後院,裡面種滿了花草,一棵100多年的老石榴樹是“鎮院之寶”。當時這個院子還是一個高牆大院,因為所在位置好,所以專案方特別希望劉爺爺能把院子開啟,一溝通,劉爺爺也很願意。他對記者說,“我也要為社群做點兒貢獻”。

專案方和劉爺爺商議後決定將院子改為“共享院落”,原本高高的院牆被改成了鏤空設計,劉爺爺給後院開了一扇門,門口掛著一塊自己親手書寫的牌子——劉家後園,連附近公共區域的花草打理他都包了下來。現在劉爺爺家的後院已經是小西湖不折不扣的人氣王,不管是老鄰居還是遊客,都可以進來賞賞花,和老兩口聊聊天。

追夢路上丨範寧:城市更新,保住風貌、留下煙火

△成為“共享院落”的劉家後園(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 供圖)

“城市三修”

生活環境改善了,原來時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鬧彆扭的鄰里,如今也變得和氣了。

“我從來沒有認為這個片區改造得有多麼成功,但我覺得有一件非常成功的事,就是這裡老百姓相處變得和諧、鬆弛、平和,大家是那麼通情達理。”範寧說。

生活在小西湖的居民,因為街區的更新改造,大大提升了幸福感。而搬走的居民,也會時常回來看看。為了給老居民留有一些念想,在改造時,專案方會特意保留一些老屋中的物件,比如,一段木樓梯、一截老磚牆……而更多騰出的空間,被建成了精品民宿、網紅咖啡館,街區裡還引入了24小時書店、歡樂茶館和非遺工作室……

範寧說:“住建部提出了‘城市雙修’的理念: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其實我認為小西湖的改造是‘城市三修’,還有一個是情感修補。能給大家信心和力量,居民就信任你,願意一起來打造這個城市。城市更新裡一定是有情感的,不單純是對物質空間的改造。”

今天的小西湖,在南京已經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摩登、前衛、古樸、市井,在這裡得以完美地融合。而小西湖的創新改造模式,也為城市更新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路徑。

採製:羚瑞、柏煊、勤力

編輯:王瑩、徐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