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教官思維:怎樣達成高效協作

簡介張帆教官告訴我,要訓練團隊達成高效協作,本質上其實是打造一個網路,你可以把集體心流這個大目標拆解成三個小目標:選擇哪些人組成一個網路,怎樣編織這張網路,和怎麼使用這張網路讓它效率最大化

營救隊員需要什麼樣的品質

教官思維:怎樣達成高效協作

這節課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怎樣能夠達成高效協作。

我們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團隊高效運轉,又能密切協作,親得就跟一個人的胳膊跟手腕一樣,配合自如;同時又希望能夠應對不確定性,響應突發任務,拆解複雜問題。這件事有一種團隊做的特別好,那就是特種兵部隊。

當然特種部隊面對的任務比我們難多了,他們的任務往往有兩個特徵:突發性和風險性。一個突發的任務,不會給團隊留下研究和計劃的時間,需要快速做出一系列的決定和配合。一個高風險的任務,意味著這個團隊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對自身和他所在環境的安全影響重大。要知道,特種部隊面對的任務難度,可能高效協作都不夠用,甚至要達成集體心流才行。

所以,這節課我們為你請到了一名武警特警學院的教官,他叫張帆,當然,這也是個化名。這位張帆教官,他的經歷非常傳奇,他曾是我國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的一名軍官,現在又是武警特警學院的教官,他培養的也是武警特戰人員,而他自己對全球各個特種部隊的培養模式也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

這節課的課程導師是張帆教官,研究員是李國剛和得到App的老師古典,下面由轉述師徐惟傑來進行轉述。

教官思維:怎樣達成高效協作

單純說高效協作還有點抽象,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團隊的協作到底能高效到什麼程度呢?

腦科學界有個詞叫集體心流,是指整個集體就像一個人一樣,進入了心流狀態。心流我們比較熟悉了,是指專注在某項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出神”狀態。在這個狀態裡,人會忘記自己、忘記時間,注意力高度集中、還充滿愉悅感。

但請注意,集體心流可不是說所有人都進入了各自的心流狀態,而是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忘記自己,融合成了一個個體,這就像你走路時手腳的擺動、呼吸的配合一樣,自成一個整體,完全是繞過大腦指令形成的自然配合。

舉個真實案例,比如特種部隊要搜尋一棟可疑建築,破門而入後,團隊成員的槍口會在1秒之內,自動成扇形對準空屋的各個方向,既無遺漏,也無重疊,就好像他們的腦海中有一個指示圖,不用交流也知道其他成員接下來會做什麼。你看,這個狀態就叫做集體心流。

這麼高效的協作狀態,是怎麼被訓練出來的呢?

張帆教官告訴我,要訓練團隊達成高效協作,本質上其實是打造一個網路,你可以把集體心流這個大目標拆解成三個小目標:選擇哪些人組成一個網路,怎樣編織這張網路,和怎麼使用這張網路讓它效率最大化。對照這三級目標,我們來看看特種兵的教官是怎麼做的。

精準篩選

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教官,你會選擇哪些人來組成你的團隊呢?你會不會想把全中國跑得最快、體能最強、反應最靈敏的人都招到麾下?如果你真這麼想,說不定你可以去當一當奧運會教練,但絕對當不了特種兵教官。

你可能不同意,美國最著名的海豹突擊隊,可不就是根據一些超級變態的訓練任務來挑選隊員的嗎?

的確,海豹突擊隊有一個非常殘酷的選拔機制叫做基本水下爆破訓練,內容包括海岸線長距離跑、深海潛泳、陸地作戰與爆破、跳傘等多個專案,訓練期長達半年,被認為是軍隊中最艱難的測試專案之一,有一年甚至沒有一個人能畢業。

但你要注意的是,海豹突擊隊確實是在篩選,不過篩選的可不是體能,而是意志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特種兵對體能的要求雖然高,但也不是高到挑選奧運會冠軍的地步。比如訓練要求28分鐘內跑完6。4公里,雖然有難度,但把你訓練訓練,也能達到。何況中途退出的學員裡,因為體能跟不上的只佔到10%。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特種兵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視體能,為什麼還要透過體能測試來選拔隊員呢?張帆教官告訴我,他們挑選的其實是意志力。

以往我們都覺得,當過兵的人意志力都強,但事實是,只有意志力夠強的人,才能當好兵。而意志力又很難被訓練,只能靠挑選,所以他們就透過體能測試、人為地製造出一些極端環境來剔除掉意志力薄弱的人。

比如就在你以為用來提高體能的那些訓練裡,有一項是把隊員的手腳綁起來,丟到一個近3米深的水池裡,在這種極限情況下漂浮5分鐘後再遊100米,然後把放在池底的面具用嘴叼起來。你以為這是在考驗潛水技能嗎?根本不是,因為在你潛水的過程中,可能就會有人突然拿掉你的氧氣面罩,在氧氣量不足的情況下,你只有冷靜地做出幾個關鍵動作,才有可能浮上水面。可以想象,這種玩命似的訓練,意志力稍差的人早就驚慌失措,更別說冷靜地做出正確動作了。

不僅如此,海豹突擊隊在所有訓練場地的正中,都會放一個叫做“Mr。 Bell”的鐘。任何時候你想要退出,只需要敲一敲鐘,立馬就會有人給你披上毛毯、遞上熱水,用直升飛機接你回基地吃大餐。但對你而言,特種兵生涯也就此結束了。一邊是生死考驗,一邊是熱水澡和美食大餐,是你,你能堅持多久呢?你看,一部分人就這麼被自我挑選出去了。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特種兵的意志力是訓練出來的,這是篩選後的結果。相反,另一些你覺得特別珍貴的素質,反倒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我們平常被影視劇感動地熱淚盈眶的撲地雷、堵槍口這些行為,對特種部隊來說,如果地雷要爆炸了,離得最近的人會立馬撲上去,你以為這是因為高尚嗎?根本不是,這是訓練達成的本能。

舉個真例項子,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遇刺,襲擊者開了6槍,當時總統的安全負責人,一個叫麥卡錫的特工,奮不顧身地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子彈,救了里根一命。

美國人都震撼了,身邊的軍警都忙著趴下躲子彈,只有他衝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子彈,這是不是大英雄?

後來麥卡錫接受採訪,他說得很真誠,他說:“大家都躲子彈,那是因為他們軍警接受的訓練,就是遇到槍響找掩護,而我受的訓練就是保護總統,而且要儘可能地增大自己的身體面積擋在總統前面,這是我的本能反應,和勇敢無關。”

你看,我們原本以為的勇敢、犧牲精神這些看起來很珍貴的品質,反倒是可以訓練的。 所以特種兵的選拔模式就是嚴格區分哪些素質是可以被訓練的,哪些素質是不能被訓練的,然後挑選出能按照團隊需求成長的隊員,而不是那些看起來能力已經很強的人。

對一家公司來說也是一樣,責任心其實就是不能培養的,但上進心、對公司的認同度反而是可以培養的。就比如兩個員工同時來應聘,一個表達了對公司的高度認同,另一個只是表現出了責任心,假如你是老闆,你會選哪個呢?當然是那個表現出了高度責任心的嘛。

橫向繫結

但挑出了精兵強將,就能組成一個集體心流的團隊嗎?還早著呢。隊員再厲害,不能配合就等於零。所以,團結和信任是每一個團隊絞盡腦汁都想培養起來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團隊挖空心思地搞團建、辦年會呢?

其實,特種部隊也有類似的規定,從選拔開始,海豹突擊隊就特別強調“夥伴”的概念,不僅獨來獨往要懲罰,甚至你看到別人獨來獨往而沒有制止,也會受到懲罰。

聽到這,你是不是覺得這特別像傳統的洗腦教育?難道特種部隊也是靠著洗腦教育才做到集體心流的嗎?

當然不是,洗腦是從上到下的灌輸,但特種部隊以命相托的信任其實是每個隊員互相選擇、橫向繫結的結果。

什麼意思?海豹突擊隊有個“前五後五”規則,就是在每週訓練結束之後,教官會讓所有隊員包括他自己來匿名投票,選出班上最好的前5名和最差的後5名,票數最高的後5名直接淘汰。

之所以用這麼殘酷的規則,就是因為信任沒辦法培養,只能互相選擇。所以,最後五名的選擇其實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常簡單,就是選出那些技能差的隊友,什麼槍法不準的、體能差點的等等。

當技能菜鳥被淘汰光了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大家技能水平差不多了,選誰成為後五呢?這時候選擇就會集中到“我不喜歡的人”。

比如雖然他的潛水水平高,但他不願意教我們;雖然他的障礙跑成績好,但他上週說了謊……

所以這個階段的後五選擇,就能夠非常準確地剔除掉那些個性強、無法融入團隊的人。

但第三階段的選擇,就會變得非常煎熬了。所有人端起槍舉目四望,周圍全是朋友,瞄準誰呢?最後只能咬咬牙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淘汰名單裡了。如果到了這個時候,“前五後五”規則也就完成了使命,教官會宣佈選拔結束。

可以想像,經過半年的魔鬼訓練和“前五後五”選擇後還能留下來的人,都是他們互相選擇過的、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全對方的隊友。

張帆說,在他們選拔特種兵這個行當裡,名義上選擇權在教官,但實際是在每個隊員手裡,一個不被大家喜歡的隊員,即使成績再好、跟教官關係再鐵,都會被排除在外。

所以,一個集體心流的團隊,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多來自於互相選擇和橫向繫結。你看,哪怕是撲地雷,也取決於他們彼此之間的位置關係,而不是上級的命令。

聯合認知

好,當你的團隊訓練到這,基本就完成一半了。還有一半是什麼呢?一個單兵作戰能力強、意志力強和團隊協作能力強的團隊,只是擁有了集體心流的必備要素,但真正要實現集體心流,還得實現聯合認知。

什麼是聯合認知呢?

先講個故事吧。2009年,美國一艘運貨船的船長菲利普斯被海盜挾持,美軍派出狙擊手前去營救。

這項任務的難點在於,必須同時擊斃看管的三名海盜,否則沒擊斃的海盜就會傷害人質。但看管的救生艇上只有兩扇小窗,一名海盜一直在視線範圍外,因此狙擊手只能靜靜地盯著瞄準器中的十字線隨著呼吸和波濤上下起伏。

到第二天早上的時候,兩名海盜實在受不了救生艇上渾濁的空氣,打開了一個小艙口探出頭來換氣,此時第三名海盜也剛好在視線範圍內,也就是他們剛猛吸了一口海風的時間,三顆子彈同時飛出了美國軍艦,三名海盜被同時爆頭,菲利普斯重獲自由。

對狙擊手來說,在23米距離外射中目標,實在算不了什麼。但難就難在,在漫長的一夜裡出現了一個瞬間,三個人如同一個人一樣,同時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瞬間。不要說多餘的清單核查、行動預案准備,哪怕有一個人稍微有點猶豫,整個行動都會功敗垂成。

這就是聯合認知,也是集體心流最神奇的地方,在沒有商量的情況下,什麼時候同時開槍,什麼時候一槍都不能開,可不是互相信任就能達到的,這要求所有成員對事情的認知和判斷都達到高度統一。

但怎麼才能保證團隊成員達到這個要求呢?

以美國特種部隊為例,他們做了一件非常顛覆常識的事,就是讓每個人知道的資訊都足夠冗餘。

以往我們覺得,特種部隊每一個行動都是軍事機密,應該嚴格保密才是。但美軍發現,資訊斷點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

比如2001年前後,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分別發現了一些可疑線索,中情局發現了一個可疑人物米德哈爾,聯邦調查局發現本·拉登把一批恐怖分子送進了美國的航空學校。但遺憾的是,這些零碎資訊始終沒有拼成一塊完整的資訊圖。直到9月11日,米德哈爾駕駛著一輛飛機撞進了五角大樓,大家才意識到,美國情報各系統間的壁壘,讓美國人民付出了這麼慘痛的代價。

諸如此類的虧吃多了,美軍開始強調資訊共享,特別是每一次執行任務之前,所有的相關小組包括情報部門、保障部門等都要“對錶”,就是指揮官會把本次任務的所有資訊同步給所有成員,確保每個人都能掌握足夠的資訊,從而做出一致的判斷。 因為一個人只有知道團隊的目標在哪,才能把自己負責的那部分也朝著那個方向努力。

比如海豹突擊隊為什麼不用溝通,就能自發找到自己位置?除了對彼此熟悉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知道這次任務的總目標是什麼,就會相應地做出對實現目標有益的事。

更誇張的是,美軍不僅共享機密情報,連資源分配這樣的敏感話題也完全透明。因為爭取資源會成為各團隊間關係的地雷,為了保證團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甘情願地保持共同認知,美軍會讓每一個士兵都清晰地看到,哪些地方戰事更加激烈,哪些地方更需要資源,有了這些認識後,他們就不再侷限於各自的小團隊,反而會主動交出珍貴的裝備,以補給到更需要的地方。因為他們知道,當他們遇到關鍵任務時,資源也會集中在他們手中。

這樣,他們所有的行為判斷都會基於大團隊的共同目標來進行,而不會因為一己私利或猜疑猜忌做出不符合共同目標的行為。當這種情況下也能形成高度一致的聯合認知,集體心流也就牢不可破地建立起來了。

總結

從特種兵教官對團隊成員的選拔和訓練中,我們至少有3點啟發:

第一,選擇哪些人組成一個網路?

你要先確定團隊需要的到底是哪些素質,而且要嚴格區分哪些素質是可以培養的,哪些素質是不能被培養的。比如,意志力是不能被訓練的,只能靠篩選。相反,那些看似勇敢的行為卻是可以被訓練的。

第二,怎麼編織這張網路?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張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互相認可,自發地去彼此繫結。比如很多公司會優先考慮內部員工推薦來的面試者,不單是為了節省時間,更是因為,你自己推薦的人,你會更願意跟他合作。

第三,怎麼讓這張網更高效呢?

尤其在這個不確定性時代,經常要面對一些突發性任務,我們今天得到的啟示是:

不僅不要控制資訊,還要保證每個成員知道的資訊都足夠冗餘,這也許會和資訊保密制度有所衝突,但寧願放棄資訊保安,也要讓大家知道足夠多的資訊,這樣他們才能在這些資訊中判斷出團隊目標是什麼,自己又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好,今天我們主要講了特種兵教官如何訓練團隊達成高效協作,如果你也是一個團隊領導者,你是怎麼訓練團隊的呢?歡迎你在留言區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官思維:怎樣達成高效協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