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簡介結合第3個問題分析——語言特色:運用反語、語義矛盾、議論精闢準確《記念劉和珍君》的語言特點是講究辭采的,情感抒發直露顯豁、汪洋恣肆

用冷什麼冷什麼造句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群文閱讀是時興熱詞,也是當下流行的一種語文教學模式,評判其功過為時尚早。從我個人感受來說,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有百利而無一害,學習早應如此,尤其是語文這樣的學科,更應提倡大閱讀、廣悅讀。

這種願望理想固然美好,但具體落實當中,學生自覺性差,群文閱讀是給不愛學習的同學一種課堂愉悅的休閒時光。教過理科普通班的語文老師最大的感受是群文閱讀老師累趴,學生輕鬆爽壞,因為學不學你老師不一定真懂,事實是大部分孩子是利用語文群文閱讀時間做數理化作業。

雖說現狀如此,但醜陋的現象畢竟是個別,為了大多數好學的孩子,一線語文老師還得繼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因為跨級,去年我就想怎麼開展呢?群文閱讀,如何檢測?最直觀的評判方式就是分享交流+動筆寫作。寫多了學生煩,那課上交流必不可少。交流什麼呢?肯定是針對問題去促進學習,然後分享交流。

去年,我設定了一些探究性問題,感覺學生不怎麼感興趣,基本自說自話。今年再上魯迅的此2篇文章。我採用引導式教學,帶領學生讀單元學習提示和單元研習任務時,我要學生提出問題,然分配任務讓學生去學再交流分享,在分享交流中給學生以指導。

課堂相對OPEN,我內心還是蠻欣慰的。以下則為學生的問題記錄以及我的資料補充。至於如何上群文閱讀,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語文,真正把任務落到實處?我還在學習。敬請同行賜教。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以問促學、任務驅動:《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問題探究

——高二6班探究性學習任務,我思我成長

1。

兩篇文章是寫劉和珍、白莽等人,還是寫群體青年?

主講人:

薛凱晴

2。對劉和珍的犧牲,作者有何理性思考?

主講人:

譚王

3。找出文中《記念劉和珍君》,矛盾性語言,並分析?

主講人:

朱鏗源

4。如何理解為了忘卻的記念?

主講人:

胡俊林

5。《為了忘卻的記念》讚頌的是一個群體,為何文中只重點寫兩人?

主講人:

劉斌

6。《為了忘卻的記念》,作者運用瑣碎小事即能刻寫出人物的崇高形象?

主講人:

吳僑涵

7。比較分析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和

言表達上有何特色?

主講人:

楊嬌、林靜、江穎茵

以下為部分學生的筆記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師者資料補充+交流指導:

1.

魯迅先生在描寫一個人的時候,通常並不是孤立地寫著個人,而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描寫一個人物的形象

表面看是寫具體的個人,但劉和珍、白莽等人的精神品格已然是當時黑暗中國的青年代表。可以說由點及面,既是寫劉和珍、白莽等人,也是讚頌如劉和珍、白莽一樣深懷家國情懷的有擔當、有抱負的愛國青年。

另外,如此寫,是魯迅的深刻之處。

在這個過程當中交織著許多矛盾,比如說在《記念劉和珍君》當中,除了有劉和珍的高大之外,還有

反動文人

的無恥、

中外殺人者

的殘暴。其實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最感嘆的還並非這一點,因為還有一個

“形象”令人感嘆,這就是“

庸俗的市民

”,這樣一個群體對於劉和珍這樣的人,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重與珍惜。相反,更多的是將劉和珍等當成了“飯後的談資”,這是極其令人慨嘆的。

分析魯迅筆下的兩類人:

文章中有這樣一些句子:

1。

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2。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

時間永是流駛……更何況是徒手。

4。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將更奮然而前行。

從作者的議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類人。

一類是擁有進步思想,有責任感與擔當精神的進步人士;另一類就是庸人。

前者代表著光明和希望,他們用行動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後者則代表懦弱和無知,他們只顧維護自己既得的利益,只貪圖片刻的安寧,拒絕思考生命之輕重

2.

對劉和珍的犧牲,作者有何理性思考?

原文回答: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

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不贊成徒手請願,意義不大

當然,劉和珍的犧牲,也是具有意義的。

原文回答:一是中國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作者在文章中讚美了中國女子的勇毅,在那個時代顯得尤為可貴。

——高度讚賞劉和珍式中國女青年的勇敢

另外,還有激勵苟活者的作用,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

——給苟活者希望,激勵猛士前行

3.

找出《記念劉和珍君》文中矛盾性語言,並分析?

第一則: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第二則:我實在無話可說。第三則: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第四則:有什麼話可說呢?第五則:我還有要說的話。第六則:我說不出話。

首先第一則中為什麼出現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和“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這兩種充滿語義矛盾的文字呢?首先透過前文的記敘我們可知這是由於劉和珍對魯迅期刊——《莽原》的毅然預定,於“我”而言,希望透過文字來給生者以安慰。

這是人之常情,是自然而然的表達,

表達悲痛

但是面對著

“四十多個青年的血”,面對著反動勢力的殘害,

“我”感到極度的悲哀和憤怒。這並不是真的無語,而是痛苦的感情達到了無以言狀的地步,這些悲哀和憤怒又讓我“實在無話可說”。

其次聯絡上下文我們可以知道第三則中的

“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是因為當“真的猛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之後,我們卻在這“似人非人”的世界裡面,苟且偷生的活著,完全忘記了流過的血,烈士們的犧牲彷彿已經失去了意義。

而“我”作為一個文人和知識分子,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重擔——回望歷史,喚醒民眾。而這也是“我”作為歷史記錄者的擔當和責任。

第四則出現的

“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則是和第二則一樣,

極度的悲哀和憤怒讓我“無話可說”

。而第五則中的

“我還有要說的話”除了和第三則一樣,

表達“我”作為文人的擔當之外,結合後文可知該句也表達了“我”對幾位烈士英勇就義的敬佩和執政府有預謀的射殺的憤怒,這種複雜的情感讓“我”不得不說點什麼,“我”必須說點什麼來宣洩情感,喚醒民眾。

第六則中,魯迅雖說

“我說不出話來”,但他已將他的萬千話語傾吐出來了。可即便是寫了這麼多,

魯迅心中還有更多傾吐不盡的話語,而這些都包裹在“嗚呼,我已經說不出話來”之中。

讀來無限深情、無比感動。

透過這些充滿矛盾性的話語,我們

可知道魯迅對犧牲學生的無限懷念、對反動政府的無比憎恨和作為文人的有所擔當。

4.

如何理解為了

忘卻

記念

《忘卻》充分展示了魯迅對朋友死亡的

懷念之情

,他似乎在勸自己,還是忘了好。

“記念”就是“忘卻”,“忘卻”就是“記念”——

怕“忘卻”才“記念”,“記念”意味著將要“忘卻”

————此版本好繞,不說人話

“忘卻”是“記念”的目的。

寫文章懷念、痛悼五位革命青年;寫文章

“記念”是為了“忘卻”減輕甚或擺脫精神重壓和情感的折磨,化悲痛為力量。

“忘卻”是為了更好地“記念”。

“夜正長,路也正長”,長時間的悲痛對驅散漫漫長夜無益,不如擺脫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輕裝“趕路”投入戰鬥,完成烈士未竟的事業,這樣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記念”。

————此版本稍好,還是長

1。“為了忘卻”恰恰說明難以忘卻。

2。 記念是為了彰顯烈士的價值和意義,讓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裡,讓後人永遠紀念他們。

3。 對烈士最好的記念是化悲痛為力量,更奮然而前行。

4。 記念是渴望喚起民眾的覺醒和反抗。

————此版本最好,精簡概括,好好看課件

5.

《為了忘卻的記念》讚頌的是一個群體,為何文中只重點寫兩人?

基本同第

1

個體到群像

,白莽、柔石是左聯作家遇難群體的代表,也是滿懷希望的中國青年群體代表。

他們代表所有追求光明,敢於鬥爭,不懼犧牲的中國青年。

原文:

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

朋友

中國

失掉了

很好的青年

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

6.《為了忘卻的記念》,作者運用瑣碎小事即能刻寫出人物的崇高形象?

抓住最能體現這兩位革命青年思想風貌分的細節或

“小事”來寫

憶白莽

——透過有限事例表現思想性格

憶柔石

——圍繞思想性格選取典型事例

7.

比較分析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和

言表達上有何特色?

《記念劉和珍君》是值得細細品讀的一篇文章。文章平和的敘述、冷靜的描寫、精當的議論中有作者的情感,請感受文章的美。

——表達方式多樣

魯迅的文章一直以

言辭犀利、幽默諷刺和三言兩語道破主題著稱

。從

矛盾

出發,分析作品的深刻含義不失為一條捷徑。結合第

3個問題分析

——語言特色:運用反語、語義矛盾、議論精闢準確

《記念劉和珍君》的語言特點是講究辭采的,

情感抒發直露顯豁、汪洋恣肆;

而《為了忘卻的記念》的語言特點是追求質樸的,

情感抒發隱晦曲折、含蓄蘊藉。

馬克思說:

“語言是

思想的直接現實。

”因此,語言和情感互為表裡。

《記念劉和珍君》在詞語選用上,

是有充分的考量的,例如下面句子中的加點字:

1。

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

毅然

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

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

黯然

至於泣下。

3。

她,劉和珍君,那時是

欣然

前往的。

4。

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

居然

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5。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

居然

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汙

……

6。

真的猛士,將更

奮然

而前行。

其中,

“毅然”“黯然”“欣然”“奮然”等詞語是對劉和珍君這樣真的猛士的讚美,而“居然”是對反動政府的鞭笞與揭批。

另外,直接表明立場態度的詞語特別多,諸如“悲哀”“憤怒”“陰險”“虐殺”“尊敬”“從容”等等。

整齊的句式,也增強了語言的力量感

,例如: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語言強調出現的頻率也較高,多用

轉折和標點的停頓

來實現。轉折詞語多以“然而”“但”“但是”“卻”等作為標誌,把整個語意的重心放在了後面。還有反語諷刺的恰切使用,也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例如: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其中“文明人”“偉績”“武功”這些詞語,充滿了譏諷之意。

看《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

魯迅與莊子一樣,都面臨著恐怖、惡劣的社會現實。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莊子·天下》)

《為了忘卻的記念》用語含蓄

,例如

“兩年前的此時,即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們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願,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可見當時的反動勢力對輿論的鉗制之嚴,這也恰如魯迅所言:

“可是在中國,那時的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

很多語句都是隱晦地、間接地指向當時的反動派政府的。

例如:

“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裡的呢,這豈不冤枉!”“但不久,他們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書,又被沒收,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裡了。”再如其詩歌中的“城頭變幻大王旗”“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也都是為了間接地突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情緒和語言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的“表情”需要不同的語言來營構。

《記念劉和珍君》的情緒單刀直入,怒不可遏;而《為了忘卻的記念》娓娓道來交往經歷,始終在約束、節制著自己的情緒。很顯然,不同語言策略的選擇,是囿於文章創作之時的社會政治環境的。

——語言特點、情緒表達

1。記敘與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寫作的重點放在對事實的記述上,在記述事實時,融進自己的感情和議論,或用概括的文字,從思想意義和感情上作畫龍點睛的點染。

2。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柔石與他關係最密切,在文中佔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於馮鏗等三人,或未見面,或見面而不熟悉,便略寫。對柔石和白莽,又抓住最能體現這兩位革命青年思想風貌分的細節或

“小事”來寫。

3。旁徵博引,借古諷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舊賦》、《說岳全傳》高僧坐化的典故。借古諷今,使文章的愛憎情感得到極大的增強。

——《為了忘卻的記念》寫作特色彙總

群文閱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資料不可不知

注:僅為個人資料儲存,部分資料參考景慧穎、夏冬梅、代珊珊等老師知網文章,致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