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年內降準可期 期債後市偏樂觀

簡介從不同機構的增持情況看,商業銀行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增加9097億元,主要增持國債

最近幾次降準

10月下旬以來,儘管受稅期影響銀行體系資金面有所收斂,但在央行連續大額逆回購操作、避險情緒升溫等影響下,債市走強,對應國債期貨大幅上漲,逼近前期高點。後期看,經濟大機率延續弱修復格局,流動性環境將延續穩中趨松局面,寬信用仍面臨阻礙,利率將繼續下行,國債期貨後市依舊偏樂觀。

經濟弱修復態勢延續,政策仍需發力。最新公佈10月製造業PMI為49。2%,低於前值的50。1%;非製造業PMI為48。7%,低於前值的50。6%。在8月和9月連續改善後,景氣指標再度轉頭向下。產需兩端指標均有所下降,生產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環比回落1。9和1。7個百分點。從高頻資料看,10月經濟延續結構分化特徵,體現為基建較穩、地產偏淡、出口放緩、貸款需求仍不足。第一,瀝青開工率小幅回落,指向基建和地產投資等建築需求較為溫和;第二,地產中30個大中城市銷售仍低於去年同期;第三,出口運價指數繼續回落,分航線看,地中海、歐洲和美西航線10月運價環比跌幅大於20%,指向美歐需求明顯放緩。

因此,我國經濟恢復發展基礎需進一步穩固,穩增長政策仍需繼續發力,尤其是年內尚有空間的貨幣政策。

歐美衰退預期升溫,海外緊縮政策的外溢影響減弱。最新公佈的美國三季度實際GDP年化環比增長2。6%,繼前兩個季度GDP連續為負後,美國三季度GDP出現反彈,且高於市場預期,較上季度大幅回升。三季度GDP環比折年率錄得正值,主因為淨出口大幅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經濟已經出現好轉,一方面,淨出口改善源於進口回落和出口抬升,恰恰反映了其國內需求持續放緩;另一方面,GDP同比增速持平上月,而代表經濟內生動力的消費和投資同比增速則持續放緩。筆者認為,未來隨著美聯儲加息影響的進一步兌現,美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行,並於1—2個季度內步入實質性衰退。結合近期其他央行及美聯儲官員的講話看,全球央行對繼續大幅加息態度略有轉向。

從10月下旬傳出美聯儲或於12月降低加息幅度開始,到上週加拿大央行意外加息50個基點,顯示出美聯儲在完成11月75個基點加息後降低未來加息幅度的可能。受此影響,美國十債見頂回落至4%以下。而歐洲央行雖如期加息75個基點,但刪除了“以後仍將加息幾次”的說法,也提及了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受鷹派緊縮有可能轉向影響,近期美元指數及美債收益率大幅回落,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鷹派緊縮對其他經濟體債市的外溢影響。

銀行保險等配置機構開始增持利率債、減持信用債。2022年9月中債登債券總託管量環比增加9400億元至94。96萬億元,增量主要來源於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上清所債券總託管量環比增加4734億元至31。21萬億元,增量主要來源於同業存單和中期票據。銀行間債券總託管量增加14134億元至126。17萬億元,環比增長1。13%。從不同機構的增持情況看,商業銀行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增加9097億元,主要增持國債。商業銀行分別增持國債、政策性銀行債5512億元、2751億元;保險機構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增加679億元,主要增持國債。保險機構分別增持國債、政策性銀行債311億元、25億元。廣義基金等交易型機構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增加4023億元,主要增持同業存單。廣義基金分別增持政策性銀行債、國債1394億元、93億元;廣義基金整體增加了主要利率債配置1487億元,減少了主要信用債配置1671億元。證券公司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增加286億元,主要增持國債。證券公司分別增持國債387億元、減持政策性銀行債124億元。境外機構主要券種託管規模環比減少657億元(8月減少340億元),主要減持國債,是繼2022年2月以來連續第8個月減持,減持規模略有擴大。此外,繼7月和8月小幅增持國債後,境外機構9月減持國債358億元,或與中美債利差逐步擴大有關。

四季度降準仍可期。今年四季度MLF到期量分別為5000億元、10000億元及5000億元,為央行主動調節提供了較大空間。10月央行等量續作MLF,市場降準預期落空後,資金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攏。11月央行對MLF的續作方式及是否降準值得關注。從近期央行加大逆回購投放力度(單週淨投放8400億元)以促進資金面平穩跨月來看,央行呵護流動性的態度依然較為明確,因此無需過度擔憂資金面過快收緊。短期看,消費修復斜率較低、外需回落風險持續、地產投資難以快速扭轉,經濟弱復甦態勢將延續,且海外經濟逐步滑入衰退的風險加大,因而仍需貨幣政策發力,進一步呵護寬信用程序。

此外,雖然9月金融資料出現了大幅好轉,但近期票據利率指向社融延續弱修復,在排除政策因素後,內生的融資需求依然不足,貨幣政策難以快速收緊,仍需維持流動性相對充裕的狀態以支援經濟發展。因此,後續仍有降準的可能。(作者單位:新湖期貨)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