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簡介她打趣地說,如果《大話台州人》《山海之間的台州女人》《台州有意思》是她的“台州人文三部曲”,那麼《無鮮勿落飯》《江南草木記》和《大地的耳語》,就是她的“江南風雅頌”

踏雪馬蹄爽出自哪裡

01

都說,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今年江南的春來得格外的早,只讓人記得,她在一場連綿多日的雨後匆匆赴約。

雖然沒有一陣把人從夢中驚醒的雷聲,卻意外等來了作家王寒的新書,《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以下簡稱《大地的耳語》),成了江南春日裡的第一個驚喜。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

從書名來看,《大地的耳語》似乎與驚蟄時節有著某種默契。

原本驚蟄的寓意,就在於“敲醒了沉睡的大地,讓地下的蟲兒醒轉過來”,這才有了萬物伊始欣欣向榮的景象。

作為唯一一個自帶“出場音效”的節氣,王寒形容,“驚蟄,是個動感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裡,像清明、穀雨、芒種、白露、寒露,這些名字都像宋詞中婉約派的輕吟,既唯美又雅緻,唯有驚蟄,像是豪放派的長嘯。”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而無論是輕吟,還是長嘯,在王寒耳中都似“耳語”一般。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終都歸屬於自然萬物的一部分。

身為江南女子,王寒的家就在山腳下,居住環境非常安靜,一年四季,在不同的節氣裡,會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

落雨聲、雷鳴聲、風吹過樹梢的沙沙聲、果實落地的聲音、蛙鳴、蟬叫、燕子呢喃、布穀聲聲、月落烏啼、還有各種秋蟲的鳴叫……

在她看來,萬物有靈,各有活法,大地以最寬闊的胸懷,包容了世間萬物。所以這本寫江南二十四節氣的書,就起名叫《大地的耳語》。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王寒)

02

王寒對地域文化的寫作,始於十多年前,至今已經出版相關作品共十五部。

她打趣地說,如果《大話台州人》《山海之間的台州女人》《台州有意思》是她的“台州人文三部曲”,那麼《無鮮勿落飯》《江南草木記》和《大地的耳語》,就是她的“江南風雅頌”。

熟悉王寒的讀者都知道,《無鮮勿落飯》是一本系統介紹台州美食的圖文集,《江南草木記》則從草木落筆,之間又夾雜著台州的風雅舊事。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兩書之間暗合聯絡,比如台州最尋常的荸薺,既是江南豐腴的清水田中孕育出的草木植物,稍做加工又能成為當地名菜橘鄉馬蹄爽或拔絲荸薺。

《大地的耳語》的寫作時間,其實早於《無鮮勿落飯》和《江南草木記》。

“因為喜歡花花草草,我開始關注起節氣。從這本書裡也可以看到,二十四番花信風,在我的書裡一一吹過。此外,還有江南的風物和風情,在這本書裡隨處可見。”

除了草木,書中同樣少不了王寒對生產於自然的美食的執著趣味。

寫到“驚蟄”,就一定要提春雷過後草叢裡的地衣(也叫地耳)——“地衣清火消炎,做湯喝,或者炒臘肉炒蛋,鮮美得很,有清新的的鄉野味道。”

而到了春意正盛的“春分”,則有“桃花釀酒”、“春水煎茶”的習俗;“夏至”要吃夏令三鮮,有樹上的櫻桃、梅子和香椿,也有地裡的莧菜、蠶豆和杏仁;“秋分”時節,可以泡桂花茶、做桂花糕、釀桂花酒;“冬至”家家戶戶要吃的糯米圓包裹的就更多了,冬筍、紅蘿蔔、白蘿蔔……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大地的耳語》正是王寒按照節氣的時間節點循序漸進地完成,寫作長達一年四季的時間。

書的目錄也被分為四個部分——“春*錦繡”、“夏*葳蕤”、“秋*豐沛”、“冬*蟄伏”,分別對應萬物生靈在不同節氣中呈現的變化。

王寒說,這本書和《江南草木記》一樣,最早是報紙上的專欄,在每一個節氣的節點刊出,從立春開始,一直到大寒。

“然後又用了一年的時間,在每一個節氣點上,對照著自然風物進行了修改,雖然是散文,但力求對節氣的觀察更細微、表達更準確。”

03

“這本小書是為江南的二十四節氣而寫的。”

王寒在《序》中提到,關注節氣後,覺得江南的山川河流、風物風俗,比之前所看到的更有情感,更為厚重,也更加生動。

《大地的耳語》的副標題就是“江南二十四節氣”,代表了江南的節氣風物。為什麼尤其強調“江南”?

第一自然和作者有關,生於斯長於斯,王寒最熟悉的還是江南。

她在《無鮮勿落飯》中就寫道:“江南的味道是什麼,是杏花、春雨,是小橋、流水,是白蘭花、油紙傘,是丁香結、鞦韆架,是烏篷船、女兒紅,是楊柳風、桃花紅,是烏衣巷、堂前燕,是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是離愁、閨怨,是惆悵、傷春、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而這些江南味道,在《大地的耳語》裡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

《大地的耳語》從最尋常的生活入手,感知江南獨特的節氣韻味和曼妙風情——節氣在江南的一山一水中,在一雲一雨裡,在一花一果中,在一粥一飯裡。

“生在江南,我感到既幸運又幸福。”王寒說。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雨後的天台山,山中升騰起雲霧,薔薇

二是同一個節氣,南北之間,有著不同的風物和風俗。

比如穀雨時節,南方摘茶,北方食椿,南方看橘花,北方賞牡丹;

到了立夏,即使同樣在江南,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習俗。有的吃麥餅,有的要吃烏米飯或烏飯麻餈,有的要吃五色飯,還有的要吃“三新”——櫻桃、青梅與新麥。

王寒曾經提到,自己“喜歡行走,喜歡讀城”,這樣的習慣也為創作積累下了豐厚的素材。

“我走過中國所有的省份,走過世界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南極。我喜歡在路上的感覺。我說的‘在路上’,並不僅僅是指行走的空間,而是指一個人的精神永遠‘在路上’,是尋找一種理想的精神家園的狀況。”

而在每一個節氣到來的時間節點上,無論是在城裡,還是鄉下,在山間,或是湖邊,王寒都用心記錄下光陰的變化。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她亦是在行走中,感受到南北節氣的差異和風俗的不同。這種差異,在《大地的耳語》裡表現得非常明顯。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雨後,荷花的花瓣落在荷葉上,美得讓

三是王寒對江南人骨子裡的浪漫主義情有獨鍾。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幾乎每一章節都有相關節氣的詩詞,堪稱“江南詩詞薈萃”。

“清明”裡有“聽風聽雨過清明”,出自南宋吳文英懷念離去姬人的《風入松》;

“芒種”裡有“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為《紅樓夢》中芒種這日大觀園內祭餞花神,林黛玉感花傷懷之作;

“白露”裡有“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是南宋詩人陸游借《閒適》一詩表達自己最喜歡初秋時節。這“新秋”,在江南,就是白露時節。

節氣來自古人的生活經驗與人生智慧,節氣裡的古人,生活到處都充滿了儀式感。

比如,他們芒種送別花神,立秋剪楸樹葉戴,大寒時踏雪尋梅;他們在不同的時節釀不同的酒,他們“咬春”,他們“啃秋”。

到了現代社會,這種浪漫主義則體現在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感知美的能力,尤其是在細膩敏感的女性身上。

“一個愛生活的女人,她一定熱愛自然、植物、原野,她會為春天的第一朵桃花喜悅,會在端午節時插兩枝艾蒲,她能聽雨打芭蕉也知道白露為霜。這樣一個愛美的、懂得感知美的女人,會給家庭、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小確幸。”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和合公園的白鷺,像沉思的哲學家。)

王寒總是羨慕古人的閒情與風雅,殊不知自己早把日子過成了詩。

她喜歡繁花似錦的春分節氣,也喜歡立夏,這時故鄉處處薔薇,華頂山上的雲錦杜鵑也開了。

到了秋天,又盼著白露和霜降的到來。白露時節,秋高氣爽,讓人走路都帶著風;熬到霜降,江南各種果實都成熟了,在她眼裡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時節。

04

王寒出生於西湖畔,成長於東海邊。在她看來,杭州與台州,這兩座城市的氣質有很大的差別。

杭州風雅風流,台州硬朗豪邁。杭州是最女性化的城市,台州是一座陽剛之城,是男性化的城市。

“江南有著物質層面的豐饒與豐富,有著精神層面的風流與風雅,這一切都滋養著我。杭州與台州,是我生命的福地,也是我寫作的源泉,杭州給了我浪漫,台州給了我豪邁,杭州給了我詩情,台州給了我激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希望這是我生命中的兩種狀態。”

王寒的寫作,植根於江南大地。她說,一個作家的精神之根在故鄉扎得越深,開掘出的空間就會越大。

在她看來,江南的一花一果,一山一水,都值得書寫,所以先是有了“台州人文三部曲”,接著又有了“江南風雅頌”。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山邊,清早,空氣清冷而乾淨)

新書《大地的耳語》,也是王寒在行走中對光陰的影像紀錄。

書中配圖選用的是這些年來拍的節氣照片,用來表現江南的風情。不過,讓這本書最出彩的,是每一個節氣打頭的二十四節氣黑白木刻。既細膩又雅緻,充滿江南的審美趣味,為這本書增色不少。

王寒:所謂詩意的生活,就是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這些黑白節氣木刻,是我先生刻的,我很喜歡。收入這本書裡的木刻,是我和他一起,從幾百個木刻作品選出來的。而這本書,是我們倆合作的第一本書,在合作的過程中,有時我們相互批評,有時我們相互表揚。真的挺有意思。”

這個過程正應和了王寒寫在《序》中的那句話:所謂詩意的生活,無非少一點功利算計,多一點閒心閒情,靜下心來傾聽大地的耳語。

王寒說,她熱愛生活,是學習並傳承自古人對待節氣的態度。

“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潮流裹挾著前進,唯恐稍一懈怠,就被拋下。可是,在為生存的奔波中,我們需要停下來,喘一口氣,放鬆一下自己。如果你關注節氣,你會發現生活裡有很多的小確幸,你會發現每一個節氣都是不同的,生活由此變得活色生香,變得豐富多彩。”

節氣是農耕時代的文化密碼,如今農耕時代雖然過去了,但節氣並沒有過時。

《大地的耳語》想告訴大家的是,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分子,要像古人一樣,敬天,惜物,愛人。

攝影/王寒 木刻/趙宗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