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簡介當時,專家們還以為都是金屑,到後來清理乾淨送到博物館修復的時候,才發現它竟是一頂帽子,也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因為在此之前還從未出土過類似的黃金帽子,所以都十分欣喜

黃金帽子代表什麼意思

從古至今,帽子是人們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不僅能在冬日保暖,還能在夏季遮陽。另外,在一些場合帽子還是身份和地位象徵,因此帽子的種類也紛繁複雜,難以計數。然而,專家們研究發現,黃金製造的帽子卻十分罕見,按理來說黃金是高階和奢華的象徵,但為何沒有黃金帽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看看柏林博物館的金帽子。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柏林博物館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它始建於1830年,是德國最古老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並且在1999年柏林博物館還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足以可見柏林博物館的價值和意義。柏林博物館坐落在蒙必友橋上,因此建築結構也顯得十分有特色,在館內也收藏了大量世界名畫,石刻雕像,金銀器和古埃及文物,並且其中被奉為至寶的是3萬件古埃及莎草紙。

​​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博物館還有一批中國文物,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派醇親王送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禮物,後來這些禮物又被送到了柏林博物館,其中有玉如意,青花瓷和絲綢刺繡等等,也算中國文化傳遞到歐洲並在此生根發芽的開端。

在柏林博物館眾多的文物中,有一件黃金帽子最為顯眼,它高約74。5釐米,這在帽子中絕對算得上“第一高”。黃金帽子為尖頂,它上部分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豎立的火箭,表面還有16道圓弧,並且圓弧之間還有一圈分佈均勻的凸點,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到它或許會很不舒服。在黃金帽底部,是一個直徑約26釐米的帽簷,戴在頭上還能起到遮擋陽光的效果。

​​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

據博物館的專家介紹,該帽子出土於柏林郊外的一處青銅時代古墓,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專家們推測,黃金帽子的主人一定是當時的一位君王,否則他也無法享受黃金帽的最高禮遇。值得一提的是,專家們出土黃金帽的時候並非如今的模樣,而是大部分都已經被壓爛的殘破狀態。當時,專家們還以為都是金屑,到後來清理乾淨送到博物館修復的時候,才發現它竟是一頂帽子,也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因為在此之前還從未出土過類似的黃金帽子,所以都十分欣喜。

​​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

讓專家們感到頭疼的是,黃金帽太難修復了,其金片的厚度只有0。6毫米,也相當於幾張A4紙的厚度。再加上年代久遠,金片還變得十分脆弱。在修復時,專家稍微多用一點力,金片就會發生斷裂,帶來不可逆轉的二次傷害。最後,文物修復專家們經過長達3年的鑽研,最終還是成功修復好了這件獨一無二的黃金帽子,也讓我們今天才有機會一睹4000多年前工匠的傑出作品。專家們經過測量,如此高的帽子僅用了不到500g黃金,足以可見當時歐洲冶金技術之先進。

修復完好的黃金帽成為了柏林博物館的寵兒,吸引了世界各地很多專家和學者前往研究,人們也逐漸發現黃金帽的象徵意義要大於使用價值,甚至其本身不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僅僅是某位君王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看到黃金帽,西方的考古專家們也明白了為什麼古代鮮有黃金帽子,以及為什麼也沒有黃金頭盔,因為用黃金製造帽子實在是太得不償失了。

​​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

算一筆賬,黃金的密度是19。3 g/cm³,銀的密度的10。49 g/cm³,鐵的密度是7。874 g/cm³,銅的密度是8。92 g/cm³。對比可以發現,黃金的密度最大,大約是銀的兩倍,鐵和銅的三倍。因此相同體積的黃金質量最大,鐵和銅質量最小,所以用黃金製造頭盔很笨重,但同時黃金價格又十分高昂,製造一頂黃金頭盔和帽子的費用,就相當於製造上千件鐵或銅的頭盔和帽子的價值。

如果要製造輕薄的黃金頭盔,那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帽子的意義,就像出土的黃金帽子一樣,用手一戳就爛個大窟窿。如果要製造一頂有重量的黃金帽子,日常戴在頭上,可是因為它太重,佩戴時脖子和腦袋都受不了,故此,黃金帽實在是中看不中用。

​​

柏林博物館有頂“謎”樣的帽子,它的材質不一般,模樣也是不一般

​​

由此可見,古人沒有發明的東西並不是他們製作不出來,而是他們早已發現“黃金帽”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不要低估古人的聰明才智。其實文物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歷史”,從中發現古人的智慧,然後為我們今天所用。

參考資料:

《偉大的博物館:柏林博物館》作者:威廉。德羅。魯索,出版社: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