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水簾洞:一洞天開飛瀑懸

簡介南宋時,朱熹講學於新昌,與當地士人交往,也曾遊賞水簾洞,作“水簾幽谷我來遊,拂面飛泉最醒眸

真有水簾洞嗎

邵可心

眾所周知,“水簾洞”為花果山一景,《西遊記》中的天生石猴正是從那水簾前驚險一躍,開始了他入地府、鬧天宮、西行取經的神奇旅程。然而,這只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新昌縣東南約25公里的東岇山,卻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水簾洞,至今飛泉拂面,醒人眼眸。

東岇山一名“望遠尖”,海拔656米,西接鰲峰,南聯沃洲,脈起菩提峰,遙接華頂,孤峰獨秀,凌空峭拔。相傳晉代高僧支遁、竺道潛等皆曾隱居於此。

《世說新語》記有支遁住東岇山時,得雙鶴,感於雙鶴“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使其自由飛去一事。《高僧傳》曾提及支遁向竺道潛買東岇山側小嶺,竺道潛答以“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予以婉拒與點撥。

東岇山四周群山環繞,山體四面凌空,清幽如仙境。唐代詩僧齊己多次遊賞此地,宿山寺,作詩數首,如“清泉白日中蜂上,落日半空棲鳥還”(《宜春江上寄仰山長老二首》,《高僧傳》中東岇山又稱“仰山”),詩云“亂雲開鳥道,群木發秋聲”(《題留仰山大師塔院》)。

水簾洞便融在這樣一座被佛法浸潤、為隱者鍾愛的名山中,坐落於原新昌縣大市聚鎮水簾村(今屬沃洲鎮)村外約一二公里處,沿蜿蜒曲徑可至。

明萬曆《新昌縣誌》記載,東岇山下的水簾洞在“大坑之中,高十丈,廣三丈餘,洞口有飛瀑一派。從高噴薄而下,若垂簾然,隨風東西,光輝奪目。洞中懸石如豬肝,紫色,水滴下,微紅,下有石盤盛之。”成於明清之際的《東岇志略》亦云:“(東岇)山之奇,自正東直西而下,蒼蟠翠峙間,一洞天開,門懸飛瀑,儼若珠簾。”兩書都將筆墨給予了青山、石洞與瀑布自然無間的融合,尤其為洞前的光輝奪目的水簾所傾折。唐代詩人羅鄴來遊此地,不禁作《題水簾洞》專詠水簾:“亂泉飛下翠屏中,名共真珠巧綴同。一片長垂今與古,半山遙聽水兼風。”由實入虛,聯想古今,有諸如“每向暑天來往見,疑將仙子隔房櫳”之類的奇思妙想。詩人另有《水簾》詩:“萬點飛泉下白雲,似簾懸處望疑真。若將此水為霖雨,更勝長垂隔路塵。”則別有出塵寄託之情。

立於洞前,能看到巒嶂的山壁間垂落的水簾,恍若懸掛了上千年的時光,令人恍惚,拉開“簾子”,是否真會有仙子翩然而出;也能看到水簾洞的巖質特殊,洞內可見自然形成的佛像。而《新昌縣誌》所謂“大坑”的底部,是洞前一泓潭水,煙波澹澹,清澈見底。龍湫石影,又被飛瀑時時激散。

水簾洞附近還有邯鄲泉、潛公臺、清鬥潭、度師橋、馬蹄巖、岸椿潭、畫圖巖、鎖翠橋等景觀,其名多從史志或傳說中而來。如相傳大禹治水途經水簾洞,騎馬向上縱躍時,馬蹄印在岩石上,留下“馬蹄印”。大禹隨身攜帶的一些乾糧遺落在原地,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物產“禹餘糧”,俗稱“石饅頭”。

南宋時,朱熹講學於新昌,與當地士人交往,也曾遊賞水簾洞,作“水簾幽谷我來遊,拂面飛泉最醒眸。一片水簾遮洞口,何人卷得上簾鉤”一詩,並在歸途中拜訪了新昌鄉賢梁平叔,梁平叔作詩記錄了二人志趣相投、交談甚歡的經歷,朱熹又作詩酬贈梁平叔,表達對他的思念和讚美。

歷史上,水簾洞瀑布因流量變小,唯餘一脈,已經無法成“簾”了,但我們仍依稀能憑其故事以及前人詩句,想見其往昔氣勢。2021年8月,新昌佛教中國化發祥地研究院在洞前立碑,細數東岇山寺“生平”。近年來水簾村修繕了遊客服務中心,建築景觀長廊,似有意重現水簾洞這一詩路珍珠的舊日風光。水簾洞前的“水簾”依舊吸引著人們紛至沓來,探幽訪密,遙聽水兼風。

指導:梁蒼泱

【來源:紹興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