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簡介為了提高運力,確保前線部隊人不缺糧、槍不缺彈,有時候遇到的河太寬、水太深,人無法趟水過河的情況時,為了把作戰物資送到一線,單車連的幹部戰士就想出了用竹筏運輸的辦法

人取橋之戰多少疲勞

作者:周保華 周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方應寮國請求,先後派出11萬築路、防空及警衛部隊奔赴寮國,擔負援老築路軍事任務。這支英雄部隊在歷時數年的戰鬥中,不僅戰勝了不計其數的敵機轟炸和特種部隊襲擾,而且在傳染病肆虐的原始森林和高山峽谷中,靠鐵錘、鐵鎬、鋤頭等原始和落後的生產工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築路部隊依靠鐵錘鋼釺鐵鎬等工具,為寮國修築公路】

透過艱苦奮戰,援老部隊出色完成了名垂青史的築路軍事任務,為寮國修築了7條共計822。4公里四通八達的戰略公路,對空作戰近百次,許多將士九死一生,壯舉驚天地泣鬼神,計有269名幹部戰士血灑戰場,至今仍有210餘人長眠於異國他鄉。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為感謝中國築路部隊的援助,寮國慰問團深入工地慰問】

“中國單車連”作為援老築路部隊的重要後勤保障分隊,主要擔負公路勘察設計單位和警衛部隊的後勤保障工作。當時,擔負勘察設計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雖然不足百人,但由於要修築的是通往越南的重要戰略公路,所以美國飛機一直在追蹤空襲。與此同時,部隊經常遭到美國支援下的寮國地方武裝和美軍特種部隊的襲擊。

為保護公路勘察設計工程技術人員的安全,警衛部隊和後勤服務人員達

400

餘人,接近

10

個戰士保衛和服務一個工程技術人員。

單車連採取接力保障的方式,隨公路勘察設計工作一道推進,1個月左右就要搬一次臨時營地,選擇新的物資轉運點。從中老邊界的國境線勐臘縣向東線推進,每20公里左右推進一次,直到東線七十公里處。

寮國北部,是熱帶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單車連在運輸物資的過程中,每天要穿越上百次山谷、溝壑及河流。道路難行,環境惡劣,許多轉運點之間被高山與河流阻斷,無路可走時,幹部戰士只有用砍刀將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砍倒,將茂密的竹子、木藤砍斷,把荊棘砍開,開劈出一條臨時通行的便道,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遇到河流時,必須選派水性好的幹部戰士下水探路,尋找河水較淺和水流相對平緩的河段,才能揹著物資過河。

寮國北部山區的河道,河流的落差很大,水流非常湍急,水位經常隨大雨暴漲,雨停則退。中國單車連的幹部戰士在前送物資的征程中,常常要趟很深的河流。有一次執行任務,趟水過河時,突發大暴雨,洪水來勢兇猛,衝倒了河中負重前行的戰士劉發明。劉發明在洶湧的河水中拼命掙扎,被嗆了許多汙水,好在他游泳技術不錯,搏擊洪流能力強,沒有被沖走。

但由於揹著百餘斤作戰物資,劉發明的體力消耗很大。十多分鐘後,他逐漸失去了掙扎的能力。此刻,如果他丟掉所揹物資和武器裝備,憑他的水性完全可以自救和脫生,幾位戰友也沿著河岸一邊追趕一邊喊:“發明,趕快解開你身上固定物資的背架,丟掉物資,脫險要緊!

生死關頭,劉發明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前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戰友急需的物資。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人在物資在,人在武器在。劉發明繼續在驚濤駭浪中拼搏,在被湍急的河水衝出幾百米後,奮力遊向一棵五六米長的粗大木頭,抱住木頭後,在戰友們的幫助下,終於連人帶物資安全上岸。事後清點,他背運的大米雖然被水浸泡,但顆粒未少,攜帶的武器彈藥也完好無損。

中國單車連在援老抗美戰場,捨生忘死保護給養和武器裝備的故事舉不勝舉。

大江大河考驗著單車連幹部戰士的意志,激發大家的智慧和靈感。為了提高運力,確保前線部隊人不缺糧、槍不缺彈,有時候遇到的河太寬、水太深,人無法趟水過河的情況時,為了把作戰物資送到一線,單車連的幹部戰士就想出了用竹筏運輸的辦法。

一次,戰士張應福在南塔河中乘竹筏運送物資途中,一個大浪打來,差點把竹筏拍翻。張應福駕乘的竹筏上,裝載著數百斤前線部隊急需的大米、罐頭和警衛部隊急需補充的槍支彈藥,這批物資和武器裝備一旦被洪水沖走,前線戰友就有可能餓肚子,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最關鍵的是,警衛連急需補充的彈藥如不能補充,一旦與敵交火,後果不堪設想。

在洪流中拼搏的張應福下定決心,保護竹筏上裝載的物資。人的生命有時是脆弱,但在真正的勇士身上無比頑強!張應福以頑強和毅力,與死神拼搏。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2018年,作者在黔西採訪熊德玉、張應福等原中國單車連老兵】

英雄不懼艱險,關鍵時刻方顯男兒本色。在與激流搏鬥時,張應福不慎被簡易竹筏上鋒利的竹尖刺破雙手雙腳,尤其嚴重的是,一根竹尖刺入他的後腿,劃了一道很長很深的口子,血流不止,鮮血染紅了一段河面。

張應福忍著疼痛,頑強地與激流搏鬥了好幾百米。“近處人怕鬼,遠方人怕水”,這條因暗礁險灘多的河流,連當地寮國群眾也談之色變。那天,暴雨形成的山洪與泥石流,讓河流顯得更加猙獰。張應福幾次試圖把竹筏推到岸邊,都沒有成功。在一段水勢相對平緩的地方,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艱難地將竹筏向岸邊推進。竹筏離河岸越來越近,十米、五米、一米,眼看即將成功靠岸,岸上戰友已拉住了他的手,張應福正準備卸下物資時,突然,一個巨浪襲來,竹筏瞬間又被捲走。

此時,張應福如果拉著戰友的手,完全可以上岸,但他迅速鬆開救助戰友的手,奮力追趕載著物資的竹筏。

張應福追出數十米後,趕上並牢牢控制住了隨波逐流的竹筏,好在物資還在竹筏上。他又繼續與激流搏鬥,緊緊扶住竹筏,力圖推向岸邊,但未成功。此時,他腳上的傷更加嚴重,血流不止,加上長時間與激流搏鬥,張應福已精疲力竭。

戰友們沿著河岸一邊追一邊喊,應福,脫險要緊啊!

張應福的水性好,在被洶湧的河水衝出幾百米後,看到有段河道水勢相對平穩,附近還有幾十米長的灘塗,是靠岸的絕佳機會。說時遲,那時快,張應福拼盡全力,抓住良機,穩穩扶住竹筏,奮力向灘塗推去。在追趕而來的黃友貴、馮德元和付德祥等戰友的幫助下,終於連人帶物安全上岸。

上岸後,連隊軍醫給他止血包紮。稍作休息後,張應福又咬緊牙關,揹著物資一瘸一拐地和戰友們一道前進,直到把物資送到一線戰友手中。

年近九旬的古稀老人、原中國單車連指導員李守先回憶:在援老築路、援老抗美作戰中,由於寮國北部地區環境險惡,瘴癘肆虐,瘟疫時刻威脅著戰士們的生命。1968年9月,前線作戰物資需求很大,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天幾場大雨,雨中道路泥濘,戰士們負重運送物資非常困難,體力消耗很大,再加上連隊經常斷炊,不少戰士水土不服,元氣大傷。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2017年10月,作者和單車連年近九旬的第二任指導員(左三)、通訊員劉太明、文書易炳途、老戰士馮德元、熊德玉合影】

更嚴峻的是,前進的路上要透過瘴癘肆虐的地區,許多戰士染上了

瘧疾

、鉤端螺旋體、猩紅熱、痢疾等烈性傳染病,連隊發病率一度達到

80%

左右。非戰鬥減員最多的一週,曾超過

80%

,單車連幾乎因此喪失戰鬥力。

為了完成援老築路任務,連隊戰勝疾病、克服困難,號召全體指戰員、傷病員堅持戰鬥、不下火線。全連幹部戰士眾志成城,通訊員劉太明、戰士馮德元、王成舉等患瘧疾的戰士,高燒40度仍然沒下火線。付得祥、易炳途等身體較好的戰士,每次前送物資時,背的都比其他戰友多,他們有時甚至每天比其他戰友多跑一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部隊始終人不缺糧、槍不缺彈。

李謨凡是中國單車連經歷過援越抗美戰爭考驗、見多識廣的優秀戰鬥骨幹。在越南戰場上,他曾親自組織和參與了用槍打下美軍飛機的戰鬥;在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他冒著生命危險搶出炊事班爐灶上正在蒸的五蒸籠包子,讓執行任務歸來的戰士們喜出望外。擔任連隊文書後,牆報黑板報辦得期期精彩……他寫的詩和報道,還多次在軍區報刊發表。單車連

1967年從越南戰場回撤時,他寫的“援越抗美近三年,生死艱辛實難言。敵特隨時來侵擾,蛇蠍幾乎伴人眠。菜州棧道憑風雨,丁多叢林與敵旋。直麵人生無所懼,毫髮無損回家國。”充分表達了單車連幹部戰士的英雄氣概。

按照他的表現、功績和能力,早該入黨提幹了,但由於他入伍前與家鄉的幹部有過節,部隊每次發往他家鄉的外調函,一手遮天的書記都給部隊寄“黑材料”,使他入黨提幹一拖再拖。直到1968年1月18日,老指導員曹景山親自做他的介紹人,才實現了願望。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2017年9月,作者到湖南冷水江市採訪中國單車連文書李謨凡】

在援老築路、援老抗美戰場,李謨凡發揮骨幹作用,青春吐芳華。他談起援老抗美,回憶說:我們到寮國戰場的任務,和在越南戰場差不多,也是先幫助修築戰略公路,打通中國援助寮國的戰略通道。當時,到中老邊境的勐臘縣尚勇公社不通公路,只能走原始叢林中的羊腸小道。條件比在援越抗美戰場更艱苦,環境更加險惡。

當年,我們的單車連的單兵裝備,就是每人發一塊塑膠布,一床被子,一個墊子,一張床單,一個水壺,一支衝鋒槍。除武器彈藥外,單兵裝備價值

50

元錢左右。

塑膠布是多功能的,行軍時打揹包,宿營時避風雨。來到寮國後,連隊每30裡左右的路程建一個轉運站,不斷往前延伸。在300多天的戰鬥中,我們硬是靠兩條腿,從寮國的西北部走到東部,直到靠近老(撾)和越(南)邊界。在那血與火的戰鬥歲月裡,靠我們的扛、抬、背,赤腳把物資一程又一程、一站又一站、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確保了測繪工程和警衛部隊的作戰和勘測物資的供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謨凡接著說:

我們連參與援建的寮國13號公路,從勐臘尚勇邊境起,經寮國的烏多姆賽省至孟科與越南的奠邊府公路相接。所經過的地方人跡稀少,生產方式也很落後,當時幾乎都還是刀耕火種,有的老百姓靠種植罌粟為生。落後荒涼,所見寮國百姓面黃肌瘦,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

在寮國戰場的日子很苦,我們是先頭保障部隊,過了烏多姆賽以後,由於戰線拉得較長,有時後面供應跟不上,我們連飯也吃不上,只能啃有限的壓縮餅乾,用馬料充飢。新鮮蔬菜是根本奢望不到的,長期吃脫水菜、粉絲、罐頭食品。

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所以大家經常手腳脫皮,患牙周病、面板病和熱帶烈性傳染病的戰友比比皆是。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中老軍民在一號友誼公路通車典禮上

東南亞的雨季和旱季對我們來說,非常不適應,雨季天天一身雨水,旱季烈日暴曬,我們從早上出發,到下午執行任務歸來,一天要流幾升的汗水。但這些都不值一提,這裡的山嶽叢林瘴痢肆虐,惡性瘧疾、痢疾、鉤端螺旋體和恙蟲,時刻威脅著連隊幹部戰士的健康和生命。連裡雖然發了一些預防藥,但不管用,

全連大多數人都患了熱帶“四大烈性傳染病

,並且四種病交替發作,讓我們生不如死。我當年統計,我們單車連全連

121

戰友,得過傳染病的接近

85%

,只有

18

個人沒有染過烈性傳染病,這極大地削弱了我們單車連的戰鬥力。

李謨凡就是幸運躲過病災的18個戰士之一。當時為了確保前線人不缺糧、槍炮不缺彈,李謨凡一個人承擔了幾個人的工作任務。作為連部的文書,他的重要任務是編寫材料,保管檔案和檔案,辦牆報,寫宣傳標語,搞報道等。

按照職責分工,李謨凡本來不用和班排戰士一起站崗執勤和運送作戰物資。但由於連隊後勤保障任務繁重,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為了完成運送物資任務,他主動向連長和指導員請纓,每天堅持跟隨連隊外出,執行運送作戰物資的任務,且每次背的物資都比其他戰友多。

正常情況下,連隊每天運送一次作戰物資就行了,但為了補上患病戰友的任務,李謨凡天天都多次運送作戰物資。他和付德祥等身體較好的戰士,一天送兩次物資,最多的一天負重徒步跑3次,行程近百里。當時連隊進入寮國後不久,

烈性傳染病肆虐,連隊一下子病倒了

80

多人,許多病號高燒

40

度仍不下火線,許多戰友一天拉幾十次稀,有的拉脫了水,站的力氣都沒有,連隊非戰鬥減員一度超過了三分之二。恰在這時,前線的警衛部隊遭到敵機狂轟濫炸,造成數十人傷亡,而且損毀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給養物資。

這天早上起床後,李謨凡因勞累過度和拉肚子,感到頭重腳輕。原來,前一天晚上,李指導員安排他在家給指揮部寫報告,彙報連隊到寮國戰場上的任務完成和非戰鬥減員情況。他幾乎加了一個通宵的班,次日一早,李謨凡向劉連長和李指導員交了報告後,沒顧上吃早餐就隨連隊出發了,踏上運送作戰物資的艱辛之路。在完成任務返回駐地途中,聽說警衛部隊遭敵機轟炸,造成人員傷亡後,李謨凡又要求參與搶救傷員。

他和戰友們趕到前線陣地,把傷員送到數十里外的野戰醫院後,深夜才疲憊不堪地回到連隊。他雖然一天沒有吃飯,但一點胃口都沒有,和衣躺在床上,昏沉沉地睡著了。

朦朧中,李謨凡聽劉連長焦慮地說:李指導員,今天警衛部隊遭敵機轟炸,我們雖然還沒有接到上級為警衛部隊補充給養和武器彈藥的通知,但從搶救現場分析,警衛部隊的給養肯定被炸了,武器彈藥損失情況也不容樂觀。我想,今晚必須立即給警衛部隊送一部分食品和武器彈藥過去,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食品、罐頭、大米先從我們連的口糧中勻出幾百公斤,再給他們先補充一部分彈藥。但今天連裡許多戰士帶病堅持戰鬥,大家已經運送了一次物資,前接後送了一批傷員,走了上百里路,現在能站起來走路的戰士,已經沒幾人了。我看這樣,你在家留守,我挑選十名幹部戰士連夜出發。一定要趕在天明前,將這批給養和武器彈藥送到警衛部隊的手中,你看行嗎?

11萬部隊秘密援助寮國,269人血灑戰場,至今210餘人長眠異國

【援老築路部隊為寮國修築了質量一流的公路橋樑,這是50多年後仍在正常使用的寮國新東線南烏江大橋】

李指導員對劉連長說:老劉,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天明之前這批給養和武器彈藥不能送到警衛部隊的手中,不僅明天他們會餓肚子,關鍵的是一旦遭到敵人襲擊,沒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後果不堪設想。你講的我都同意,只是你的身體不好,由我帶隊,你在家留守。但正如你剛才所說的,全連許多同志今天都帶病跑了近百里的路,回來後連飯都沒吃一口,倒在床上就睡,現在很多戰士都還發著燒,疲憊不堪,幾乎都站不起來,真是愁死人。要不是情況十萬火急,還真有點不忍心叫他們再去完成任務!

聽到這裡,李謨凡立即翻身下床,說:“報告劉連長、李指導員,你們剛才講的話我都聽到了,我還行,就讓我參加這次緊急任務吧!李謨凡的聲音驚醒了許多戰士,黃友貴、付德祥、馮德元、易炳途、熊德玉和正發著高燒的劉太明、王成舉等戰士,紛紛請求參加任務。

劉連長和李指導員深受感動,看著眼前可敬可愛的戰士,不約而同地說:“同志們,咱中國單車連無往不勝,你們都是好樣的!”

隨即,劉連長帶領李謨凡、黃友貴、付德祥、馮德元、易炳途、熊德玉、劉太明、王成舉等9名戰士裝上物資,連夜向警衛部隊出發。路上,他們強忍疲勞和病痛,深一腳,淺一腳地趕路。黎明前,

當他們把這批軍需物資和武器彈藥送到警衛部隊的手中時,警衛部隊的負責人激動得熱淚盈眶,握著劉登山的手說:“劉連長,你們單車連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一定要向前線指揮部為你們請功!”

李謨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畢業的高中生,入伍前當了幾年老師,是當時大家敬重的文化人。而連隊許多農村籍的戰士,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戰友不識字,不會寫信。他不厭其煩地給戰友們代寫家信,並在戰場上開辦了文化夜校,利用戰鬥間隙教大家讀書寫字。當其他戰友遇到危險和困難時,他總是挺身而出,踐行雷鋒“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見先進就學,見後進就幫”。他遇事沉著冷靜,待人和氣謙遜,因此在戰友中威信高,大家尊他為大哥,戰友們至今遇著他,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李大哥。

連隊1969年下半年圓滿完成援老後勤保障任務,從寮國撤回祖國時,他又賦《憶援寮》詩一首:

四月拔營赴勐臘,援寮抗美待命發。

勐臘孟賽至孟科,西東貫通兩腿跨。

深入叢林逾千里,八尺塑布把營搭。

南亞瘴氣兇似虎,死裡逃生強掙扎。

Top